摘要:在西贝后厨曝光的画面里,一块海鲈鱼的配料表写着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等水分保持剂,保质期竟写着18个月。
在西贝后厨曝光的画面里,一块海鲈鱼的配料表写着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等水分保持剂,保质期竟写着18个月。
一个看似新鲜的海鱼,经过深度工业化处理后仍戴着“鲜”的外衣,这让很多人忽然意识到自己在餐桌上吃到的到底是现做的味道,还是经过多重防腐与腌制的成品。
这个细节成了整场风波的爆点,人人都在讨论它背后的环节到底有多透明、到底该不该被放在菜品标签上。
9月12日晚,罗永浩在多平台开启直播,回应西贝“预制菜”风波。
开播仅10分钟,抖音直播间观看人数就破10万,整场直播持续到晚上9点多,微博平台的曝光接近500万。
罗永浩说自己是出差途中偶遇此事,临时找来直播团队对话、拆解。
他在直播中的背景板写着“ 不反对预制菜,推动预制菜透明化,维护消费者知情权”,并明确表示不反对预制菜本身,但反对以现做菜的价格把预制菜“伪装”成不是预制菜的样子。
这样的表态,既承认预制菜的合法性,也把问题聚焦在“信息不对称”和“价格错位”上。
在直播里,他开始逐一剖析西贝使用的原材料。
以海鲈鱼为例,他念出包装配料表,指出配料中含有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等水分保持剂,且该产品的保质期长达18个月。
也就是说,鱼肉到店时仍然可能处于经过腌制、长期保存的状态,和大众对“新鲜现做”的理解大相径庭。
这一段话引发了众多质疑:如果鱼肉不是按“日鲜”标准处理,而是经长期工业化保存,是否就等于把“鲜”从口感与风味上削弱了?
记者在直播间里的现场信息逐步落地,现场的后续探访也成为热议焦点。
9月12日下午,有记者走进西贝后厨,看到海鲈鱼是冻货,现场有“冻货配送周期是一周四配”的说法,厨师也承认有腌制环节。
网友对油炸茄子的观察则显示,这道菜是“速冻油炸茄子”,需要先炒肉、再将酱汁兑上、加水、再加入绿尖椒和配菜,最后还有焖制。
现场摄影里,蔬菜类产品也被点名,西兰花并非现场处理的新鲜蔬菜,保质期甚至被称为24个月。
冻库里,羊前腿同样标注保质期为24个月,虾仁保质期12个月,肉夹馍肉馅被指认是熟肉制品。
罗永浩在直播中的核心判断,是对“预制菜”的正反两面都要清晰对待:预制菜本身是合法、并且在市场上已经存在很长时间的产品形态;但关键在于是否对消费者传达了真实信息,是否以透明化的方式标注“这是预制菜、还是现场现做的菜品”。
他反复强调:你买的时候要知道买的是预制菜,价格也应当与之相符,而不是被包装成“现做但价格未变”这种错觉。
“你买的时候也知道是预制菜,预制菜本身是合法的。”这句话成了他对西贝与行业对话的核心口号。
从后厨到前台的落地细节,记者的探访给出了更具体的证据。
海鲈鱼的配料表、冻货、腌制、速冻等环节的存在,使得所谓“现做”与“预制”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
西兰花的保质期被媒体曝光为24个月,羊前腿保质期同样达到两年,虾仁保质期12个月,肉夹馍肉馅被称为“熟肉制品”。
这些信息把公众对餐饮原料的新鲜观念一次次打破,促使人们开始重新评估“透明化”到底应包含哪些具体信息。
在这样的市场与舆论场景里,行业对标成了讨论的一个关键点。
罗永浩在直播中点名对标的,是被普遍视作“行业表率”的老乡鸡。
他说,“这点所有用预制菜的餐厅要学学你们的同行老乡鸡,我这辈子还没吃过,准备试试。”老乡鸡在全国拥有千余家门店,日均服务量达到数十万级别的顾客规模,作为中国中式快餐领域的经典案例,被拿来对比“预制菜”与“现做菜”的市场定位与成本控制。
这个对比背后,揭示了行业内对于预制菜透明度、成本结构和价格策略的不同路径。
大众的视线,随着这场风波走向了“知情权与透明化”的议题。
许多网民把焦点放在配料、腌制和保质期等细节上,担心所谓“可复制的标准化口味”背后,是不是把顾客的健康和选择权放在了次要位置。
也有人指出,预制菜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整个供应链、高速扩张与成本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这些人来说,透明化不仅仅是一个商家口号,而是进入餐桌前的一道必要关卡。
外界对这场风波的反应,既有道德层面的讨论,也有市场逻辑层面的分析。
有人认为,透明化应包含清晰的标注、成分的比对、保质期的真实呈现,以及对“熟肉制品”等关键加工环节的公开说明。
这些信息对比,能帮助消费者做出更符合自身偏好的选择,而不是被价格标签或“风味名义”所左右。
也有人指出,预制菜作为一种产业形态,其存在不仅改变了餐厅的成本结构,也改变了行业对“新鲜”标准的社会认知。
若缺乏统一标准,市场就会以各自的解释去界定“新鲜”的边界,这也就带来更多的争议与混乱。
另一层话题,是法规与行业治理的现实困境。
西贝方面强调“国家尚未出台专门的预制菜标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没有明确监管框架时,企业会以自我披露的方式推行透明化。
但缺少强制性的统一标准,往往会让“透明化”成为自愿性行为,口号多于执行。
于是,许多消费者把希望寄托在行业自律、媒体曝光与市场监督之上,期待通过公开透明的实践来推动整个行业走向更清晰的标注与标签体系。
在这场事关“味道、价格与信息”的公开辩论里,关键不再是单纯地站在哪一方。
罗永浩的直播将对话焦点拉向“预制菜的可控性与可感知性”,而消费者的关注点也逐步从单纯的口味转向“知情权、可追溯性和真实体验”的综合体验。
后续的舆论走向,取决于谁能把复杂的材料、加工流程和检测标准变成简单、易懂、可验证的标签;谁又能让“现做”与“预制”在价格、口感、时间之间,达成更清晰、可比的平衡。
海鲈鱼的配料和多项冻品的保质期揭示了一个被长期忽视的现实:餐饮业在实现规模化的同时,往往要以一定程度的工业化来保障稳定性与成本。
对很多消费者而言,“预制”并不必然等同于“劣质”,但如果价格并未真实反映出这种差异,或信息披露不够透明,那么所谓的“知情权”就可能沦为市场噱头。
理解这点,或许能让人们在下一次点单时,先问清楚:这道菜是现场现做,还是经过预制、保存后再出锅?
标签上写了什么?
保质期有多长?
哪些添加剂被使用?
这样的问题,才真正触及到“透明化”的核心。
来源:皮孩战士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