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 “斯诺克强镇”新实践:千场赛事撬动全域发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3 16:05 1

摘要:从立夏到白露,常平在短短4个月时间里已举办超千场斯诺克赛事,创造多项纪录。纵观东莞乃至全国台球运动史,常平这系列斯诺克赛事的规模之大、级别之高以及时间跨度之长均属罕见。

从立夏到白露,常平在短短4个月时间里已举办超千场斯诺克赛事,创造多项纪录。纵观东莞乃至全国台球运动史,常平这系列斯诺克赛事的规模之大、级别之高以及时间跨度之长均属罕见。

从世界女子斯诺克名将到镇村民间高手,从青少年新星到普通运动爱好者,这场跨越春夏的体育盛宴,不仅激活了全民参与的运动热情,更加快推动全镇释放“斯诺克 +” 乘数效应,撬动全域高质量发展。

国际赛事搭台

让城市品牌转化为发展红利

大型国际赛事是城市走向世界的 “窗口”,更是激活区域经济的 “引擎”。国务院办公厅日前明确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东莞的“斯诺克强镇”,常平已连续两年举办世界女子斯诺克锦标赛,并获得该赛事5年优先承办权。今年,常平对 2025WWS 世界女子斯诺克锦标赛的筹备与承办,尽显 “细节处见专业” 的城市态度。

赛事团队提前10天进驻,以国际 A 类赛事标准打磨每一个环节:从球台平整度的毫米级校准,到灯光色温与转播需求的精准匹配,再到观赛动线的人性化设计,最终打造出一座兼具专业性与观赏性的国际赛场。

而赛前通过长沙斯诺克明星邀请赛南方赛区民间争霸赛、首届广东省女子斯诺克公开赛热身,更体现了常平对赛事保障 “万无一失” 的追求。

这场国际赛事的 “溢出效应” 远超竞技本身。8天200 余场赛事对抗中,多平台聚焦精彩瞬间,“白雨露夺冠 + 常平美食” 组合短视频播放量破5万,直接带动 “赛事同款套餐” 搜索量激增200%;虎牙、YouTube 等平台12场直播吸引超1亿人次观看,Facebook 相关内容播放量达110万,120余家媒体争相报道,让 “东莞常平” 成为国际斯诺克领域的高频词。

相较于成都世运会期间零售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5%,常平以 “小球” 撬动的文旅消费升级,虽规模不同,但逻辑相通:以国际赛事为支点,让城市知名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更可贵的是,常平并未将国际赛事视为 “一次性热闹”,而是借此塑造 “斯诺克强镇” 的长效品牌。当世界女子斯诺克锦标赛的掌声落幕,常平紧接着以赛事为纽带,推动 “体育+文旅” 深度融合。从引导参赛选手打卡常平铁路公园、隐贤山庄等文旅地标,到推出 “斯诺克主题旅游线路”,让赛事观众变游客、游客变市民。这种 “办赛” 与 “兴城” 的结合,让体育不再是孤立的活动,而是成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四级体系筑基

让斯诺克成为城乡发展“黏合剂”

体育资源下沉,是实现全域体育的关键,也是推动城乡融合的有效路径。常平构建的“国际 - 国家 - 省级 - 镇村”四级斯诺克赛事体系,犹如一张覆盖全域的“体育网络”,既为专业选手搭建了进阶阶梯,也为普通民众提供了参与平台,真正让体育成为连接城乡、凝聚人心的黏合剂。

在这一体系中,国家级赛事是“人才输送的通道”。2025CBSA 中国职业斯诺克巡回赛东莞资格赛、世界斯诺克武汉公开赛外卡赛等赛事落地常平,让本土选手在家门口就能与全国高手同台竞技。常平通过承办此类赛事,不仅打通了草根选手向国家赛场的上升路径,更为中国斯诺克新生代力量注入了基层活力—— 年仅16岁的常平本土选手张浩在CBSA巡回赛资格赛中打入八强,便是这一体系成效的鲜活证明。

省级赛事则是“区域融合的桥梁”。2025广东省女子斯诺克公开赛、“省港杯”斯诺克交流赛与粤港澳大湾区龙舟赛、粤港足球杯共同构成“湾区体育交流矩阵”,让斯诺克成为人文湾区建设的鲜活载体。赛事期间,粤港两地选手共同参与“常平非遗体验日”,在切磋球技的同时感受醒狮、剪纸等传统文化,这种“体育+文化”的融合,让区域交流更有温度。

而镇村赛事,则是民生福祉的落脚点。莞市首届斯诺克团体锦标赛等赛事的举办,让体育真正走进村头巷尾。赛事期间,村民自发组成啦啦队,为本土选手加油助威,这种邻里共乐的场景,正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中“体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6月13日至15日,2025全民健身常平镇斯诺克团体锦标赛。活动集结了常平镇32个村(社区)的96名选手组成队伍参赛。比赛地点设在常平体育馆,这样的安排让普通民众亲身感受国际赛事级的场地配置和服务,不仅让斯诺克成为连接村社的体育纽带,更创新通过流动传承冠军奖杯的方式进行名次颁发,激活村民对集体荣誉的热情,面对家门口的赛事,大家热情高涨,常平本土的斯诺克氛围越发浓厚。

公益培训破壁

让 “小众运动” 变“全民选择”

“以前觉得斯诺克是‘贵族运动’,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免费学。” 常平居民李先生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人对斯诺克的认知转变。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常平以公益培训为抓手,打破小众体育项目普及瓶颈的主动作为,也是对广东 “全民健身计划” 中 “扩大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降低群众参与门槛” 要求的精准落地。

从6月23日到8月31日,常平体育馆每周一至周四晚间的免费斯诺克培训,成为市民下班后的 “新选择”。专业教练手把手指导握杆、瞄准、击球,让零基础的市民逐步掌握斯诺克技巧;而 “小球大梦想,青春筑未来” 青少年公益培训,则创新性地将斯诺克技巧教学与应急知识普及、艺术素养培育相结合,30 余名青少年在挥杆间既锻炼了专注力,也学会了急救技能。这种 “体育 + 多元素养” 的培训模式,不仅丰富了青少年的暑期生活,更培育了斯诺克运动的“未来群体。

常平的公益培训并非短期福利,而是着眼于体育文化长期培育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通过免费开放场馆、配备专业教练,降低了群众参与的 “经济门槛” 和 “技术门槛”;另一方面,通过社区宣传、校园推广,打破了 “斯诺克只属于专业选手” 的认知误区。这种 “全民参与” 的热度,印证了 “公益体育” 对扩大全民健身覆盖面的重要作用。

公益培训还为体育消费培育了潜在市场。随着群众参与度的提升,常平本地斯诺克器材销售店数量和私人教练需求加快增长,“赛事同款套餐”“斯诺克主题周边” 等衍生消费悄然兴起。这种 “先惠民、后兴业” 的模式,既落实了全民健身的国家战略,也为体育产业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实现了 “社会效益” 与 “经济效益” 的双赢。

从国际赛事的 “城市名片” 到四级体系的 “城乡纽带”,再到公益培训的 “全民参与”,常平以千场斯诺克赛事为支点,撬动的不仅是一项运动的普及,更是全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可能。其实践的核心启示在于:体育从来不是孤立的领域,而是连接民生与发展、个体与集体、地方与世界的重要纽带。

来源:南方+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