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东乡记忆——家乡的煎饼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4 15:24 1

摘要:在我们县的很多乡镇,赶集的时候都会有几个摊煎饼的。他们使用的锅是平底锅,直径与农村家里做饭的锅差不多,略小。虽然是平底锅但是并不与地面水平,而是从上到下有个20度左右的倾斜。锅是带灶堂的,整体高度大概有40cm-50cm左右,后部有一根长长的朝天的烟筒。摊煎饼

原创 红旗下的小河

家乡的煎饼很让人怀念! 后来,我吃过很多煎饼,但没有一种能跟家乡的煎饼媲美,不光因为味道好,还因为它很独特!

在我们县的很多乡镇,赶集的时候都会有几个摊煎饼的。他们使用的锅是平底锅,直径与农村家里做饭的锅差不多,略小。虽然是平底锅但是并不与地面水平,而是从上到下有个20度左右的倾斜。锅是带灶堂的,整体高度大概有40cm-50cm左右,后部有一根长长的朝天的烟筒。摊煎饼的人坐在锅前的小板凳上,动作十分娴熟麻利。

做煎饼的流程是这样的: 先烧热了锅,放很多油,葱花呛锅,炒肉(也可以放鸡蛋,鸡蛋的便宜),放少许豆芽或土豆丝,拍上几瓣大蒜(必须是拍),然后放饼条(饼条就跟在饭店吃的炒饼一样),待到饼条跟肉,蒜,混合炒出的香味弥散在空气中,让人闻之食欲大开时,便拿出一张薄饼(薄饼圆形,直径约40cm,厚度约1mm—2cm,是早就做好的,成摞放在一个袋子里备用,用的大概是小米面)摊到锅里略微加热,然后把炒熟的饼条铲到薄饼上,卷成一个大大的“饺子”形状,还要用铲子在上边压几下,定定型,推到一边待一会,用牛皮纸包上,装进塑料袋带走。薄饼需热到微微有些焦黄最好,那样吃着有脆皮的感觉。炒饼里边必然要放蒜,喜欢的再来点香菜,味道绝配!

初来本地的外地人乍一看,“这不就是包了皮的炒饼吗!”但当他在亲友的撺掇下买上一个吃到嘴里吧唧几下的时候,他就会觉得自己起初的评价是多么的冒昧与肤浅! 摊煎饼的一般跟卖肉的摊位距离不远,如果你想自己带肉去摊煎饼也是可以的,你去肉案子上买五毛钱或者一块钱的肉,卖肉的一听就是知道你是为了做煎饼用,他并不会嫌弃,且会很高兴的给你切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还会跟你说“给你切点好的,这个放煎饼里才香呢!”这就是老集上人们默契。

小时候吃煎饼我喜欢从一头吃,但是我弟弟喜欢从中间吃。咬一口满嘴都是油,嚼几下唇齿间都是香,一个大煎饼一个小孩一次根本吃不完,大人如果吃完一个到晚上都不觉得饿!家里大人买来一般都是从中间切开。不过小时候吃的并不多,因为我们镇是逢农历的一、六赶集,五天一次,而且吃煎饼属于“解馋”和“奢侈”之举,不能每次赶集都吃煎饼,所以每次吃煎饼都很期待!

从技术上来说,我现在的厨艺应该可以把它复制出来,但我知道绝对吃不出那种味道!要想吃到原汁原味的家乡煎饼,必须回老家,去集市上,在煎饼摊前跟五六个人一起排队,站等10分钟左右,胡乱唠上一会儿,最后得上一个,吃到嘴里才地道! 关于家乡煎饼味道独特的原因,有人说秘诀在于烧火必须用“黏柳条”,这一点我观察过,确实他们没有用别的木材烧火的,“黏柳条”也叫荆条,是一种丛生的灌木,一般生长在壕沟边上,野生和种植的都不多。燃烧后有一种独特的香味。或许这真是煎饼好吃的秘诀罢。不过虽然每个人做法差不多,但是随着传播,有些人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味道也不一样了,想吃最正宗的还是要去我们镇或者附近靠南一点的乡镇。

小时候,大人们常说只有我们镇才有这种独特的煎饼,后来我去县城上高中发现县城也有,我还跟同学去县医院东侧的胡同口吃过一次。再后来我出去上大学,工作,开会,旅游走过很多地方,发现别处倒是真没有这种煎饼。 这种煎饼其实并不是起源于我们县(可能存在争议但争议不大)也不是我们镇,最早老集市上摊煎饼的都是来自崔口镇,崔口镇属于与我们县隔河相望的山东省。那边村里摊煎饼的,年龄最大的一位老爷爷去年刚刚去世,享年80多岁。因为离得近他年轻时就经常过河来赶集摊煎饼,据说就是他把这个技术传到了我们镇,后来他也把技术传给了其他人,这位老爷爷被很多人认为是这种煎饼的创始人,但口述史料无法考证真实性。不过最终这种美食是在我们县的各个乡镇集市上大放光彩数十年,成了无数家乡人舌尖上的怀念!并且因此得名“海兴煎饼”!(我们县叫海兴县,乃“靠海而兴”之意)。

不过有一点很奇怪,这么多年过去了,家乡煎饼仍然只在方圆百里内传播,没有传到更远的地方,前些年扶贫攻坚不知有没有人打过它的主意?可能因为它是即食食物,不好打包长期保存保鲜。如今在老家的集市上依然是几个乡村农人动作娴熟地制作着独属于老家人民的味道。

如果说全镇的男女老少都吃过这煎饼我觉得应该不夸张,每个人都对家乡的煎饼情有独钟更是不过分,尤其出门在外的家乡人更是对它充满回味。很多人多年不回家了,如今有的人已年过半百,有的人已白发苍苍,回到家乡有机会还都要去集上“卷个煎饼去!”

钟鼓馔玉不足贵,唯此佳肴共心间!一个煎饼,无限乡思!

来源:历史看地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