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雨玲深夜发文:我遭遇多轮网络暴力和人身骚扰,已报警处理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4 15:38 1

摘要:文中,她清晰否认所有不实指控,晒出向珠海、澳门警方报案的记录,明确“已启动民事诉讼,将依法维权”,一句“正义可能会迟到,但不会缺席”的坚定表态,让这场围绕运动员的舆论风波,跳出“明星八卦”的范畴,直指“网络谣言治理”与“公众人物权益守护”的深层议题。

2024年9月14日凌晨,前中国国乒主力、现澳门代表队运动员朱雨玲,在个人社交平台发布长文——这是她首次正面回应持续发酵的“欠款千万元”网络流言。

文中,她清晰否认所有不实指控,晒出向珠海、澳门警方报案的记录,明确“已启动民事诉讼,将依法维权”,一句“正义可能会迟到,但不会缺席”的坚定表态,让这场围绕运动员的舆论风波,跳出“明星八卦”的范畴,直指“网络谣言治理”与“公众人物权益守护”的深层议题。

赛场之上,朱雨玲始终用实力书写着对乒乓球的热爱。刚落幕的WTT澳门冠军赛中,她从资格赛一路突围,以利落的表现跻身女单八强:前两轮3-0横扫阿拉库、高桥,每一局得分差都保持在3分以上,展现出稳定的控场能力;即便在1/4决赛遭遇王曼昱,虽最终惜败,却也在多局中打出“正反手衔接”“台内小球控制”等经典战术,让观众看到她复出后的竞技状态。更早之前的美国大满贯赛事,她更是以3-1击败王曼昱,一举斩获女单冠军——这不仅是她复出后的首个顶级赛事冠军,也让她成为WTT赛事体系中少数集齐“常规赛+大满贯”冠军的运动员。截至目前,她的世界排名稳步攀升至第七位,每一个名次的提升,都藏着她每天超8小时的训练、对技术细节的反复打磨,以及对“不放弃赛场”的承诺。

可赛场的掌声尚未消散,网络世界的恶意已悄然袭来。据朱雨玲在回应中披露,自2024年7月起,她便陷入网络暴力的漩涡:有人伪造“借款合同”,篡改条款中“金额”“还款日期”等关键信息,配上她的训练照片在社交平台传播;有人盗用她未公开的私人生活照,编造“奢侈消费”“欠款不还”的虚假故事;更过分的是,在她参加WTT球星挑战赛期间,竟有不明人士在赛场观众席拉横幅、穿印有恶意字样的T恤喧哗,不仅打断比赛节奏,还让她在赛后坦言“训练时会忍不住想‘会不会又有人来干扰’”。对此,朱雨玲团队于9月初发布律师声明,明确“将对造谣者、骚扰者追究民事责任,若涉嫌刑事犯罪,将配合警方立案侦查”——这份坚决,既是对自身权益的守护,也是对“体育竞技纯粹性”的捍卫。

再看争议核心的“欠款千万元”传言,实则缺乏任何有效证据支撑。网传“债主”通过短视频平台晒出的“合同”“转账截图”,既无第三方公证机构的盖章,也没有银行出具的流水凭证;所谓“追讨视频”中,更是模糊了借款时间、用途等关键信息。而朱雨玲在回应中强调,“从未与传言中的‘债主’有过经济往来,相关账号发布的信息均为捏造”,并附上警方出具的《受案回执》和法院《立案通知书》。多位专注于网络侵权领域的法律专家在接受《法治日报》采访时也指出,“即便存在经济纠纷,也应通过向法院提交诉状、申请财产保全等正规司法途径解决,而非借助网络散布谣言、实施线下骚扰——这种行为已涉嫌侵犯他人名誉权,若造成严重后果,还可能构成‘诽谤罪’,需承担刑事责任”。

回溯朱雨玲的职业生涯,便知这份“不向恶意妥协”的态度,早已刻在她的骨子里。2021年,她因甲状腺疾病接受手术,术后需长期服用药物调节激素,一度面临“是否还能承受高强度训练”的疑问;为了康复,她每天坚持低强度体能训练,甚至在病床上观看比赛录像,分析战术细节;沉寂三年后,她通过澳门人才引进政策加入当地代表队,重新站上职业赛场——从“适应新的训练节奏”到“找回赛场手感”,从“排名百名开外”到“跻身世界前十”,她用行动打破了“运动员生病后就会退役”的偏见。如今面对谣言,她选择“不沉默、不回避”,正是这种坚韧的延续:“我可以接受比赛输球,但不能接受有人用谎言抹黑我的人格。”

朱雨玲的遭遇,并非个例。据最高人民法院2023年度工作报告披露,当年全国法院共审理网络侵权纠纷案件2.1万件,其中涉及运动员、艺人等公众人物的案件占比达38%;随着自媒体传播门槛降低,“造个谣言、发段视频就能博流量”的现象,让不少公众人物成为网络暴力的目标。对此,国内已出台多项新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明确,受害者可凭身份证明、侵权证据向平台申请“24小时内快速删帖”,对累计发布3条以上谣言的账号,平台需永久封禁;腾讯、字节跳动等平台也升级了举报系统,新增“谣言标记”“一键取证”功能,方便受害者留存证据。这些举措,正是为了筑牢“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的防线。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全国多地已启动“网络侵权黑名单”试点工作:上海将200余名多次实施网络暴力的用户纳入“黑名单”,限制其在电商、社交、出行平台的注册与使用;深圳建立“网信+公安+法院”联动机制,对造谣者实施“信用惩戒”,使其在贷款、求职等方面受限;浙江则推出“网络谣言举报奖励制度”,鼓励网友举报不实信息。法律专家建议,公众人物遭遇谣言时,应第一时间做三件事:“截图留存所有侵权内容,包括发布账号、发布时间;向警方报案并获取《受案回执》;聘请专业律师发送律师函,要求平台删除侵权内容——及时维权,才能避免谣言扩散。”而对普通网友而言,面对“明星欠款”“运动员负面”等信息时,不妨多问一句“有官方通报吗?有司法证据吗?”,不盲目转发、不跟风评论,就是对“健康舆论环境”的最好贡献。

朱雨玲的故事,从来不止“奥运冠军”“乒乓球运动员”这两个标签——她是面对疾病不放弃的抗争者,是回归赛场敢拼搏的追梦者,如今也是面对谣言敢维权的勇敢者。接下来,她还要备战全运会、冲击下一届WTT总决赛,那些赛场上的目标,需要一个没有谣言干扰的环境;而我们作为观众,对她的支持,不该只停留在“为她的胜利喝彩”,更该延伸到“为她的尊严发声”——毕竟,没有任何一个为梦想努力的人,该被无端的谣言伤害。

网络空间的清明,从来不是靠“某个人的维权”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平台守住“内容审核”的底线,需要法律撑起“惩治谣言”的保护伞,更需要每个网友保持“理性判断”的自觉。期待朱雨玲的维权案件能得到公正判决,也希望未来的体育舆论场里,少一些无根据的揣测,多一些对运动员的理解与尊重——让他们能安心站在赛场上,只与球拍、球台对话,只为热爱与梦想拼搏。

来源:热情的探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