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楂红:“中国山楂一哥”杜千里的创业扶贫路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4 11:15 1

摘要:在河南辉县的太行山脉间,漫山遍野的山楂树是当地最鲜明的印记。每年金秋,红彤彤的山楂挂满枝头,不仅装点了贫瘠的山野,更承载着一位“新农人”的创业梦想与扶贫初心——他就是被称作“中国山楂一哥”的杜千里。从放弃城市高薪工作返乡卖山楂,到打造年产值千万的山楂产业帝国,

在河南辉县的太行山脉间,漫山遍野的山楂树是当地最鲜明的印记。每年金秋,红彤彤的山楂挂满枝头,不仅装点了贫瘠的山野,更承载着一位“新农人”的创业梦想与扶贫初心——他就是被称作“中国山楂一哥”的杜千里。从放弃城市高薪工作返乡卖山楂,到打造年产值千万的山楂产业帝国,再到驻村带领乡亲脱贫增收,杜千里用十余年时间,在太行山下书写了一段“山楂变金果”的动人故事。

一、一念缘起:2008年的那筐“两毛钱山楂” 2008年的初秋,对于刚从郑州大学研究生毕业的杜千里来说,本应是人生的“高光时刻”——他已在郑州一家知名企业敲定工作,西装革履的都市生活近在咫尺。可当他背着行李,沿着蜿蜒的山路返回辉县老家时,一个佝偻的身影却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小伙子,要不要买点山楂?刚从树上摘的,新鲜得很。”路边,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背着半筐红彤彤的山楂,喘着粗气向他搭话。杜千里停下脚步,看着老人布满老茧的手和被扁担压红的肩膀,随口问了句:“大爷,这山楂多少钱一斤啊?” “两毛……两毛钱一斤就行。”老人的声音有些沙哑,眼神里带着一丝期盼,“今年收成好,可没人来收,再卖不出去,就只能烂在地里了。” “两毛钱?”杜千里心里“咯噔”一下。他从小在辉县长大,深知家乡是中国山楂核心产区,这里的山楂果肉饱满、酸甜适中,是出了名的好品种。可就是这样优质的山楂,却因为地处山区、交通闭塞、信息不通,只能以近乎“白送”的价格贱卖,甚至烂在果园里。那一刻,老人无奈的眼神像一根刺,扎进了他的心里。 一路走,一路想,杜千里的脚步越来越沉重。他想起了母亲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的话:“千里啊,你是家里的老大,又是咱村第一个研究生,以后一定要帮衬着三个弟弟,让他们都能娶上媳妇、成个家。”母亲的嘱托还在耳边,眼前乡亲们守着“金果子”却赚不到钱的困境,更让他心里不是滋味。 回到家,杜千里把自己关在屋里想了整整三天。一边是郑州城里稳定的高薪工作、光明的职业前景,是无数人羡慕的“铁饭碗”;另一边是贫瘠的家乡、困境中的乡亲,还有母亲的嘱托和那筐“两毛钱的山楂”。最终,他咬了咬牙,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震惊的决定:“城里的工作我不去了,我要留在老家,帮乡亲们把山楂卖出去!” 这个决定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弟弟们不解,“哥,你读了这么多年书,怎么又要回农村遭罪?”亲戚们劝说,“千里啊,放着好好的城里工作不干,守着山楂能有啥出息?”可杜千里却铁了心:“咱辉县的山楂是好东西,只要能找到销路,肯定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我是党员,又是村里的研究生,这事我不做,谁做?”

二、淘宝创业:首年破百万,成“全球百佳网商” 2008年,互联网电商在城市里已逐渐兴起,但在辉县的农村,“网购”还是个新鲜词,更别说“网上卖山楂”了。杜千里决定“吃螃蟹”——他要在阿里巴巴淘宝上开一家网店,把家乡的山楂卖到全国去。 创业的起步远比想象中艰难。没有资金,他就把自己攒下的几千块生活费拿出来;没有经验,他就对着电脑查资料、看教程,从注册店铺、上传图片,到编写商品描述、回复客户咨询,一点点摸索;没有货源,他就挨家挨户去村里的果园,跟乡亲们说:“大爷大妈,我帮你们把山楂卖到网上去,卖了钱再给你们结账,肯定比你们自己去城里卖得贵。” 刚开始,乡亲们都不信任他——“网上卖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的,能有人买吗?”“万一卖不出去,我们的山楂不就砸手里了?”杜千里没有气馁,他带着自己的研究生毕业证,一家家去说服,“我以我的学历担保,肯定不会让大家吃亏。”终于,有几位老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家里的山楂交给了他。 为了保证山楂的品质,杜千里每天天不亮就去果园挑选新鲜山楂,再骑着三轮车拉回家,仔细分拣、清洗、包装。晚上,他就守在电脑前,耐心回复每一个客户的咨询。有一次,一位广东的客户问:“你们的山楂新鲜吗?会不会路上坏了?”杜千里立刻回复:“您放心,我们当天采摘、当天发货,用泡沫箱加冰袋包装,保证您收到的山楂跟刚摘的一样。”为了让客户放心,他还特意拍了采摘、包装的视频发给对方。 就这样,网店开张第一个月,杜千里卖出了500多斤山楂;第二个月,销量翻了一倍;到了年底,他的淘宝店销售额竟然突破了100万元!这个数字,不仅让杜千里自己惊喜,更让乡亲们彻底服了——“没想到这网上真能卖山楂,还能卖这么多钱!” 更让杜千里振奋的是,2011年10月,他的网店因为“助农增收、特色鲜明”,被阿里巴巴评为“全球百佳网商”。当他捧着奖杯回到辉县时,村里的乡亲们都围了过来,有人说:“千里,你真是咱村的骄傲!”还有人说:“以后我家的山楂就全交给你了!” 那一刻,杜千里知道,自己当初的决定没有错。他不仅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更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而他心里还有一个更大的想法:“光卖新鲜山楂不行,得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让山楂的价值更高。”

三、产业升级:办酒厂、带就业,成行业领军者 有了淘宝创业的成功经验,杜千里的目光看得更远了。他发现,新鲜山楂的保质期短、运输成本高,而且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如果能把山楂加工成山楂酒、山楂糕、山楂片等产品,不仅能解决保鲜问题,还能提高附加值,让乡亲们赚更多钱。 2015年,杜千里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又联合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凑了800多万元,在辉县太行山下办起了一家山楂酒厂。可办酒厂的过程,远比开网店难多了。 首先是技术难题。山楂酒的酿造工艺复杂,需要掌握发酵、蒸馏、陈酿等多个环节的技术。杜千里没有经验,就到处拜师学艺——他去山东、山西等地的老牌山楂酒厂考察,跟老师傅们请教;他还联系了郑州大学的食品专业教授,请他们来厂里指导技术。为了调试出最好的口感,他每天都要品尝几十种不同配方的酒,嘴巴都尝得麻木了。 然后是资金难题。酒厂的设备、厂房、原材料都需要大量资金,刚开始的几个月,因为产品还没上市,厂里的资金链几乎断裂。杜千里四处奔波,找银行贷款、找亲戚朋友借钱,甚至把自己的房子都抵押了出去。那段时间,他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头发都愁白了不少。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杜千里的山楂酒厂终于产出了第一批山楂酒。这款酒色泽红润、口感醇厚,还带着淡淡的山楂清香,一上市就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第一年,酒厂的产值就达到了300多万元,不仅收回了成本,还盈利了50多万元。 随着酒厂的发展,杜千里没有忘记乡亲们。他优先雇佣村里的返乡青年和留守妇女,还免费为他们提供技术培训。今年45岁的王大姐,以前一直在外地打工,因为要照顾老人和孩子,不得不回到老家。“以前在家没事干,只能靠种地赚点零花钱。现在在酒厂上班,一个月能拿3000多块钱,还能照顾家里,比在外打工强多了。”王大姐笑着说。 如今,杜千里的山楂酒厂已经发展成为一家集山楂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酒厂的年产酒量达到了1500吨,产品涵盖了山楂红酒、山楂白酒、山楂果酒等多个品类,不仅在国内市场畅销,还出口到了东南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杜千里也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山楂一哥”,他的企业更是被评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成为山楂加工行业的领军者。 “我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的富。”杜千里常说。截至2024年,他的企业已经带动了辉县周边500多户农户种植山楂,户均年增收3万多元,还为当地提供了200多个就业岗位,让很多返乡青年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四、驻村扶贫:三年扎根罗姐寨,人均增收2000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是杜千里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帮助更多乡亲脱贫致富。2018年,当得知辉县沙窑乡水寨窑村需要驻村书记时,杜千里主动向组织申请:“我是农民出身,懂农业、懂产业,懂电商,懂宣传,让我去水寨窑村吧,我一定能帮乡亲们把日子过好。” 水寨窑村地处太行深山,是辉县有名山楂村。这里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村民们主要靠种山楂为生,年收入不足万元。杜千里刚到村里时,看到的是破旧的房屋、还有乡亲们脸上的迷茫。 “要致富,先找路。”杜千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研村里的资源。他发现,水寨窑村的气候和土壤非常适植山楂生长,村里的山沟里满山遍野的老山楂树,结出的山楂品质很好。“既然咱有这个条件,就应该把山楂产业搞起来。”杜千里在村民大会上说。 可村民们却不买账:“万一卖不出去,不就白忙活了?”面对村民的疑虑,杜千里拿出了自己的“方案”:第一,由他的企业与村民签订收购协议,无论市场行情如何,都以保底价收购山楂。为了让村民们放心,山楂收获的季节,杜千里他每天都泡在山里,跟村民们一起管理果树,采摘山楂。 在杜千里的带动下,村民们渐渐放下了顾虑,纷纷开始上山种植管理山楂。短短两年时间,水寨窑村的山楂就实现丰产,杜千里的企业按照协议,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了所有山楂,村民们的人均年收入一下子增加了2000多元。 除了发展山楂产业,杜千里还为村里办了很多实事:他协调资金,帮村里修通了3公里的水泥路;他联系医院,为村里的老人免费体检;他还在村里建了文化广场,让村民们有了休闲娱乐的地方。三年驻村期满时,沙窑村已经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当杜千里要离开时,村民们都舍不得他,大家拉着他的手说:“杜书记,你可不能走啊,你走了我们怎么办?”杜千里满含热泪说:“我不走了,留下来继续和乡亲们一道发展山楂产业,帮大家把山楂卖得更好。”

五、逐梦未来:让“中国山楂”走向世界

如今,杜千里的山楂事业越做越大,但他的初心从未改变。他说:“我的根在辉县,在太行山,我的事业也在这里。我要让更多人知道辉县的山楂,让中国的山楂走向世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杜千里一直在不断创新。他带领团队研发了更多山楂产品,除了山楂酒,还有山楂糕、山楂原浆、山楂汁等,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他还注重品牌建设,注册了“山之孕”商标,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展会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辉县山楂的品牌故事。 2025年7月份,杜千里的企业与国外一家知名红酒企业达成合作,共同研发高端山楂红酒。“我们要打造世界一流的山楂红酒,让外国人也爱上中国的山楂产品。”杜千里信心满满地说。 除了发展产业,杜千里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他在辉县设立了“山楂助学基金”,资助贫困学生上学;他还参与了“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为农村培养更多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我这辈子,就跟山楂杠上了。”杜千里笑着说。从2008年放弃城市工作返乡卖山楂,到如今成为“中国山楂一哥”,杜千里用十余年的时间,在太行山下书写了一段关于梦想、责任与担当的故事。而他的故事,还在继续——未来,他要带领更多乡亲,在山楂产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让太行山上的山楂红,红遍全国,红遍世界。站在太行山上,看着漫山遍野的山楂树,杜千里的眼神坚定而充满希望。他知道,这红彤彤的山楂,不仅是乡亲们的“致富果”,更是他心中永远的牵挂与梦想。(刘建斌 雷祥)

来源:新视觉视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