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因回应罗永浩关于 “预制菜” 的吐槽,陷入了一场舆论风暴,且随着事件的发酵,局面愈发失控。在这场风波中,贾国龙的回应方式犯了三个严重错误,致使西贝的声誉遭受重创,甚至有难以挽回之势。
近期,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因回应罗永浩关于 “预制菜” 的吐槽,陷入了一场舆论风暴,且随着事件的发酵,局面愈发失控。在这场风波中,贾国龙的回应方式犯了三个严重错误,致使西贝的声誉遭受重创,甚至有难以挽回之势。
错误一:情绪过激,激化矛盾
9 月 11 日,在罗永浩吐槽西贝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后,贾国龙当晚便接受媒体采访,情绪激动地坚决否认使用预制菜,称 “西贝现在门店 100% 没有预制菜,一道都没有”,并扬言 “一定会起诉罗永浩”。这种激烈的回应方式,瞬间将原本可能只是消费者对菜品质疑的普通事件,升级为一场双方的公开对峙。
从舆论传播的角度来看,企业与个人发生冲突时,大众往往会不自觉地同情看似弱势的一方。贾国龙作为西贝这样大型连锁餐饮集团的创始人,在回应中展现出的强硬姿态,不仅没有平息争议,反而让部分消费者觉得西贝过于强势,缺乏包容。这一情绪化的反应,使得事件热度迅速攀升,相关话题持续霸榜微博热搜,负面舆论开始呈几何倍数扩散。
错误二:自证逻辑混乱,难以服众
在回应预制菜争议的过程中,贾国龙对于预制菜和预制工艺的解释,让大众一头雾水。他强调西贝有预制工艺,但没有预制菜,声称按照国家标准,在工厂将整道菜全部做熟、封装,送到门店加热后就吃的才是预制菜;而像大骨提前炖好、中午加热出餐,门店做好菜品冷冻后回热,这些都不属于预制菜。
然而,这种解释并没有清晰地界定西贝菜品的性质。消费者关心的是,端上桌的菜到底是不是在门店新鲜制作,而非复杂的工艺区分。
贾国龙混乱的自证逻辑,无法让消费者信服西贝没有使用预制菜。尤其是当媒体翻出他此前关于 “高级菜都要预制” 的言论时,更让他的解释显得苍白无力,进一步加深了消费者对西贝的不信任。
错误三:忽视消费者感受,应对策略失当
面对争议,贾国龙更多地将焦点放在与罗永浩的对抗上,而忽视了消费者的核心诉求和感受。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焦虑,源于对菜品品质、新鲜度和食品安全的担忧。但贾国龙在回应中,没有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去解决这些深层次的担忧。
西贝宣布开放后厨参观、公布罗永浩所点菜品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等措施,看似积极应对,实则没有真正触及消费者的痛点。消费者想要的不仅仅是看到后厨的制作过程,更希望得到菜品品质和新鲜度的切实保障。贾国龙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使得西贝的声誉在这场风波中持续下滑,客流量出现断崖式减少。据贾国龙透露,10 日和 11 日所有门店加起来,日营业额分别掉了 100 万元,12 日预计会掉 200 万元到 300 万元。
如今,这场预制菜风波已经越闹越大,贾国龙的错误回应让西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声誉危机。要想挽回局面,西贝不能再继续沿用之前错误的应对方式,而是需要深刻反思,真正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重新赢回消费者的信任。否则,西贝辛苦积累起来的品牌声誉,很可能在这场风波中毁于一旦 。
来源:七阿姨爱八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