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睽卦》彖曰: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睽卦》的这段彖辞里,在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各走各路,火动而上,泽动而下的画面同时,又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各奔前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的画面。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睽卦》彖曰: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睽卦》的这段彖辞里,在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各走各路,火动而上,泽动而下的画面同时,又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各奔前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的画面。
用画画的方式,去传达画家的意思,是还没有识字的小朋友经常用的一种手段。用画画的方式,去表达画家的意思,是文字还没有产生以前,古人所用的一种最原始的手段。
画中有意,画能达意,画中意象无穷,反而是文字的表达有自身的局限性。辞不达意之时常有,孔子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例如,《睽卦》这段彖辞文字和它所描述的两个画面,能表达出《睽卦》的分歧、背离、乖离、离散之意,却无法表达《睽卦》的视之不明、见之不明、心之不明,与怀疑之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惟《易经》的卦象(PS:包括爻象)能尽意,惟《易经》的画像、画面能尽意。《易经》64卦、384爻之意,当于《易经》的卦象中求。《易经》的文字,只是帮助我们获取画意(卦意)的一种重要辅助工具。
象非一象,意非一意
那么《睽卦》的视之不明、见之不明、心之不明,与怀疑之意,是通过什么画面传达的呢?
《睽卦》的视之不明、见之不明、心之不明之意,是通过《睽卦》六三爻的二目相连却为坎所伤的画面表达的。
而《睽卦》的“疑”之意,则是通过《睽卦》上九爻爻辞中的“见豕负途,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所描述的画面传达的。
见豕负途则惊疑。疑心生暗鬼,惊疑之极则载鬼一车——到处都是鬼,看什么都像有鬼,载鬼一车而“疑”之多多。惊疑之余而“疑”之多多,又犹疑不定,而后有先张之弧,后说之弧的犹疑不定画面。
匪寇婚媾之辞,有达“疑”之用,这一点,在《易经》《屯卦》六二爻的爻辞中,早有说明。
只是,《睽》卦上九爻之疑,与《屯卦》六二爻之疑,却有根本不同。《睽》卦上九爻之疑,乃“他疑”;而《屯卦》六二爻之疑,则为“自疑”。
《睽》之体象与用象
《睽》因视之不明、见之不明、心之不明,而生“疑”。又因视之不明、见之不明、心之不明所生之“疑”,而产生分歧、背离、导致离散与乖离。
除了视之不明、见之不明、心之不明所生之“疑”,能导致分歧、背离、导致离散与乖离之象以外;
心之不正、位之不当,同样也能导致分歧、背离、离散与乖离的《睽》之象。《睽卦》二、三、四爻所组成的离卦,乃是不正之离。
离为火、离为目、离为中女,离为牛,离为心。象非一象,象有万象。六三爻所处之心,乃是不正之心。
六三爻所处之位,乃是阴爻处阳位的不正、不当之位。这一画面,六三爻的爻象辞,又用“位不当也”,进行了特别注解和说明。
心位不当,不正,则为心之不明。心之不明,必也视之不明、见之不明。心之不明,必也《睽》。
因此,在《睽》之时的解《睽》根本之法,首在明心。因此,《睽卦》彖辞有云:说而丽乎明。《易经》之卦象,既为体象,又为用象。兑为悦,离为明。
心体归位、心体得明,非一日可成。《睽》之“疑”解,《睽》之乖离得合,亦非一日可成。
因此,《睽卦》彖辞又云: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得中而应乎刚者,六五、九二阴阳相应之象也。
六三若能以柔进而至与六五,则柔进而上行,往有庆也。六三若能以柔进而至与六五,则得中而应乎刚矣。
《易经》之卦象,既为体象,又为用象。《易经》之卦象,体用合一。显诸仁,而藏诸用。《易经》之辞,辞以明象,辞以明意,辞以用意。
集体象与用象于一身的《易经》卦象,怎么用呢?《睽卦》彖辞有云:天地睽而其事同业,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天地万物虽《睽》,而其事类也。万象一象,用其“类”则可。感谢阅读!!!
更多《易经》内容,百家号,书生弘毅,《易经入门》、《易经进阶》、《经史互参与易经运用》专栏——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来源:爱文品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