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B 端系统在业务新人操作中频繁出现错单、改数据问题,既有人为疏忽因素,也暴露系统设计漏洞。通过前期防呆校验、中期风险控制、后期容错补救的 “前中后” 策略,可在产品层面高效降低错误频次,提升系统适配业务的能力。
B 端系统在业务新人操作中频繁出现错单、改数据问题,既有人为疏忽因素,也暴露系统设计漏洞。通过前期防呆校验、中期风险控制、后期容错补救的 “前中后” 策略,可在产品层面高效降低错误频次,提升系统适配业务的能力。
近期业务部门新进了不少刚毕业的新人,因为刚接手公司的业务系统,难免会在操作中犯一些错误。
这些错误,一方面来自于人为操作本身的疏忽,另一方面也说明系统在防呆和严谨性上确实还不够完善。于是,技术部门几乎每天都会收到一堆数据调整或者是异常处理的工单。常见的情况包括:商品的基础数据维护错了做单的时候价格填错了做单的时候税率填错了单据推送到了错误的仓库库存被占用了,却没办法取消单据想撤回、反悔,但系统根本不支持……
这些问题,在组织架构庞大、业务链条复杂、信息化系统繁多的公司里,其实再常见不过了。解决办法有很多,但要完全根治几乎不可能,因为实际工作情况中,并没有那么多时间、资源和精力能做到“面面俱到”,把这些问题都给处理掉。
结合我自己过往的工作经验来看,如果想要相对经济、实惠且产出效益较高的方式解决这些系统方面的问题,那么可以考虑把这解题的重任交给产品经理。
在产品设计、产品迭代的层面去做调整和资源的倾斜,采用“慢工出细活”,用时间换取质量的手段来解决相关问题。
那具体能怎么做?我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大致可以拆解成前、中、后三个阶段来说。
前期阶段尽量避免错误发生,也就是把问题挡在门外。
多做防呆处理。在设计内部自研系统的时候,产品、研发、测试多少都会觉得“能省事就省事”,尤其是团队人少事多的时候,往往选择“能简单就简单”。结果就是防呆措施不够,久而久之系统里会积累很多潜在隐患。平时不出事就没人管,一旦有新手用一些“奇怪的姿势”去操作,立刻触发各种神奇的 Bug,最后还是研发部门疲于修复。
增加提示与引导。关键字段要有完善的校验逻辑和高亮提示,高风险操作要有二次确认,用业务语言直接告诉他后果是什么。一些复杂操作的流程,可以拆解成多个步骤,多增加一些Tips的文案来提醒用户。
自动校验与规则引擎。该拦的就要拦,该报错的就要报错。比如价格超出合理范围直接卡住,税率和商品规则不匹配就不让过。这类自动化机制能让低级错误直接消失在源头。
降低风险与传播范围。因为再怎么做防呆,错误可能还是会发生。所以第二层思路就是“即便出错了,也要尽量减少影响”。
权限控制范围。新功能上线时,不要一上来全量开放,可以先给少量有经验的业务用户试用,等跑顺了再逐步放开。这样即便有问题,也能控制在小范围。
上线前的培训和风险提醒。对于做单的业务人员来说,很少会有人去仔细琢磨系统的深层逻辑,一般都是按上线前的培训手册或者是实际的操作步骤来执行。所以如果有新功能且比较重要的版本上线,那么上线前要做好足够的培训和风险提醒,该写操作手册的就要写操作手册,该留会议纪要的就留会议纪要。
日志与可追溯。系统的操作都要留痕,谁在什么时候填了什么值,修改了什么内容,系统做了什么校验。这样一旦出问题,技术和业务支持能快速定位,不至于大家互相甩锅。
要支持系统兜底与补救。既然错误是必然存在的,那系统就必须准备好兜底方案,而且要把这件事当作一个常规化的场景来应对。
容错机制。金额错了,就要支持修改;税率错了,就要允许修改并重算金额;仓库错了,就能取消单据重新制单。与其事后写工单来回折腾,不如系统本身就提供快速补救。很多时候,我们在研究一些复杂的B端系统的时候,不太能理解为什么它们会有很多的“反审核”,“撤回重做”,“批量更新”的功能,其实这些功能就是用在这些做错单,容错补救的场景中。
沉淀工单,定期分析。虽然业务经常会做错单,系统也做了一些功能去容错,但是并不代表我们乐意接受“错误”。所以在这方面,还是需要产品经理将业务反馈的常见错误场景给沉淀下来,一方面可以丰富产品的需求池,便于后续不断完善系统的功能,闭环掉一些遗漏的场景;另一方面也可以反馈给业务部门,同时也能作为培训材料,让后续的新人可以引以为戒,避开相关的易错点,减少犯错的几率。
简单概括来说,无论是业务新人,还是业务老手,其实操作出错是必然的,系统会有 Bug 也是必然的。我们一味地抱怨用户操作不合理,产品、开发、测试不严谨,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真正能做的,是在不同阶段织好“防护网”。
前期:把错误拦在门外,靠防呆、校验、提示,尽量减少错误发生的机会。 中期:即便出错,也要通过权限控制、日志、风险提示,把影响范围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后期:既然错误无法彻底避免,那就要有兜底机制和补救措施,让问题能被优雅地修复。
一个好的系统,一定是要允许操作者和执行者去犯错。尤其是复杂的B端系统中,涉及到的业务链路很多,数据的联动也很密集,所以在系统设计的时候,更应该从前中后三个阶段去分别规划应对措施,以降低大量无意义的修数据,改BUG的场景和频次。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