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孩子省心,92岁游本昌夫妇月耗2.6万入住养老院,合理吗?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4 16:45 2

摘要:在北京顺义的“玉兰人家”养老社区,一间窗明几净的双人房里,92岁的游本昌和老伴杨慧华,正在和院里的老人一起做手指操。有人讲故事,有人抛球接球,房间里充满笑声。

在北京顺义的“玉兰人家”养老社区,一间窗明几净的双人房里,92岁的游本昌和老伴杨慧华,正在和院里的老人一起做手指操。有人讲故事,有人抛球接球,房间里充满笑声。

谁能想到,这位当年演“济公”一夜爆红的老戏骨,如今过上了这样一种“养老院生活”。

消息传出后,网上立刻吵翻了天。有人心疼:“是不是儿女不孝?”有人讽刺:“演了一辈子,晚年还这么凄凉。”

可镜头里的游本昌,笑眯眯地说了一句:“人在哪儿,哪儿就是家;人在哪儿,哪儿就是战场。”

他并不觉得这是凄凉,相反,这是他自己做的选择。

游本昌1933年生在江苏泰州。家里兄妹多,他是最小的,也是唯一的男孩。偏偏身体不好,总生病。

六岁那年,一个路过的僧人看了看他说:“这孩子要和佛结缘,不然活不过十三岁。”父母心一横,把他送进上海法藏寺。

那个年代的小孩子,应该在家院里追逐玩耍,而游本昌却穿上了灰布僧衣。白天诵经,晚上在昏黄的灯下写作业。他常常望着庙外的天,想知道世界是什么样子。

但九年庙里生活,让他练出了和同龄孩子不同的忍耐力。也正是那段时间,他迷上了听师兄们讲故事。

十五岁还俗,他被父母接回家。身体奇迹般地好转了,从此再没大病。高中时,他跟着姐姐看话剧,被台上的舞台灯光吸住了心。没想到,这一眼,成了他一生的归宿。

后来,他凭借学校剧团的表现,被选进南京文工团,再一路进入上海戏剧学院,最后分到中央实验话剧院。那时他心里想:人生终于要顺了。

可命运没有放过他。

在话剧院里,长相周正、个子高挑的演员很多。游本昌其貌不扬,又不会刻意巴结人,长期只能演些龙套。

有一次,他演一个农奴,出场时间只有19秒,连一句台词都没有。别人都觉得无所谓,他却买了19本书,把农奴的衣着、饮食、心理活动全都琢磨透。哪怕是个背景人物,他也要演出迷茫和痛苦。

很多人笑他“较真”,但他始终说:“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这种“倔”,成了他身上的标签。他把戏当命,但戏却迟迟不给他机会。

1966年,他被下放农村,做过钳工、搬过砖、种过地。家里没钱,冬天时他和妻子骑着三轮车去囤白菜,堆在窗台和床底,从冬天吃到春天。孩子衣服打补丁,他妻子还会在补丁上绣朵小花,怕孩子嫌弃。

那段日子,他有点像契诃夫剧本里那些小人物,生活沉闷,命运逼仄,却总要找点方式自我证明。

每到晚上,他就给邻居们表演片段,别人当成笑谈,他当成排练。

1976年,他终于重回舞台。1984年,登上春晚舞台,一个无声的小品《淋浴》让他被全国观众记住。第二年,他接到《济公》的剧本。

导演问他:“你觉得济公是什么样的?”

他挑眉、眯眼,一张脸变幻着丰富的表情,戏谑而慈悲。导演一拍大腿:“就是你!”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把剧组给的新袈裟剪得破破烂烂,用眉笔把牙齿涂黑,甚至穿坏掉的拖鞋。他设计出那种“摇摇晃晃、一步三抖”的济公步伐。拍吃肉的戏,他啃的是高温下早就坏掉的鸡腿,差点吐出来。打戏时,他坚持真打,被抽得爬不起来。

有一场戏,济公烧掉自己的家,他一半脸哭、一半脸笑。镜头一过,全场寂静。有人忍不住落泪——这不是戏,这是人生。

1985年,《济公》播出,街头巷尾都在唱:“鞋儿破,帽儿破……”

52岁的游本昌,一夜封神。

可就在最红的时候,他突然递交了辞职信。原因很简单:妻子查出癌症。

医生说,手术意义不大。但他不愿放弃。他辞去所有工作,守在妻子身边,做饭、煲汤、散步、逗她笑。他说:“我要是没照顾她,将来一定后悔。”

就这样,他在最辉煌的时候,选择了退场。

妻子后来奇迹般好转。四年后他才复出。但他对名利已经看得淡了。

2006年,他卖掉一套房子,筹了近千万,拍公益剧《了凡》。他甚至说:“只要不插播广告,我一集一块钱卖给电视台。”

2009年,76岁的他,再卖掉北京唯一的住房,租房北漂,为的是话剧《弘一法师》。老伴一直在身边,女儿写剧本、做宣传。

有人觉得他疯了,他却说:“房子是济公给的,我还给社会。”

他这种“倔劲儿”,让我想到莎士比亚在《李尔王》里写过的一句话:“人必须承受命运的鞭笞,才能显出真正的伟大。”游本昌的路,就是这样走出来的。

如今的游本昌,有一子一女。

儿子游智超今年60岁,早年被寄养在南京奶奶家,如今定居美国,从事金融工作,已是两个孙女的爷爷。

女儿游思涵44岁,常年在北京,打理父亲的演艺事务,也要兼顾自己的家庭。

一个在远方,一个在身边,但都无法全天候陪伴。

于是,游本昌干脆自己做了决定:和老伴入住北京顺义的高端养老社区“玉兰人家”。

这里有恒温恒湿恒氧系统,有智能床垫、防跌倒雷达。每天他们做操、聊天、听故事,生活规律又舒心。月花费2.6万元,一年31万多。有人惊叹:“这也太贵了!”

游本昌的选择,不是孤例。

牛犇,百余部影视剧老演员,妻子去世后独自住养老院,仍坚持演戏和公益。

陈汉元,央视前副台长,女儿远在海外,他一人在养老院至终老,孤独却安宁

张洪杰,三个子女啃老,他和瘫痪妻子选择养老院,算是逃脱困局。

蔡国权,车祸致残被妻子抛弃,靠歌迷陪伴在养老院里唱歌解忧。

这些故事背后都说明:养老院,正在从“无奈的终点”变成“体面的起点”。

正如社会学家戈夫曼所说,人活在不同的“舞台”上,每一次转场,都是新的角色。养老院不是“谢幕”,而是另一种表演场。

有人说,子女健在却住养老院,是凄凉;有人说,这是不孝。但在游本昌身上,我们看到的不是凄凉,而是通透。

他少年靠自己,青年忍自己,中年守住爱人,老年放手给孩子自由。他用92年的人生,演绎了什么叫“选择权”。

他没有把老年交给儿女,而是交给自己。

你怎么看待老年人住养老院,尤其是有子女的情况下?是感情的冷淡,还是生活的智慧?

或许答案,就藏在游本昌的那句话里:

“人在哪儿,哪儿就是战场。”

来源:一盅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