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楼下水果店的张老板最近关店了,之前他为了抢生意,每天凌晨 3 点去批发市场进货,晚上 11 点才关门,连吃饭都在店里对付,可生意还是越来越差。
楼下水果店的张老板最近关店了,之前他为了抢生意,每天凌晨 3 点去批发市场进货,晚上 11 点才关门,连吃饭都在店里对付,可生意还是越来越差。
反观斜对面的水果店,老板每天准点开门关门,还经常不在店里,生意却一直很火。
后来才知道,张老板只顾着 “拼时间”,却没发现顾客更在意水果新鲜度和性价比,他进的货要么不新鲜,要么价格比别家高,难怪没人买。
有顾客私下说:“他这哪是做生意,就是在跟自己较劲,最后把自己熬垮了。”
这事儿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明明拼尽了全力,结果却一事无成,还成了别人口中 “努力却没用” 的笑话。
其实老祖宗早就用典故告诉我们:干事没谋略,光靠蛮力硬拼,再辛苦都是白折腾。
先说说 “夸父追日” 的故事。夸父觉得太阳跑得太快,想追上它把它抓住。
他一路狂奔,渴了就喝黄河、渭水的水,喝完了还不够,又想去喝北方大湖的水,结果没到地方就渴死了,手里的手杖落地后,才长成了一片桃林。
夸父够拼吧?为了追太阳,连命都豁出去了,可他的 “拼”,是没搞懂现实的 “蛮干”。
太阳离地球千万里,凭人力根本追不上,他只顾着埋头跑,连 “能不能追上” 都没想过,最后只能落个 “渴死途中” 的结局。
要是他能换个思路,比如观察太阳的运行规律,利用阳光种庄稼、取暖,岂不是比 “追太阳” 有用得多?
说到底,没谋略的 “拼命”,就是在做无用功,拼到最后,只会成为后人感慨 “不自量力” 的笑谈。
再看 “ 孙膑减灶诱敌 ” 的典故,战国时,魏国派庞涓攻打韩国,齐国派田忌、孙膑率军救援。孙膑知道庞涓骄傲自大,又急于取胜,就想出了 “减灶诱敌” 的计谋:
第一天军队造 10 万个灶,第二天减到 5 万个,第三天只造 3 万个,庞涓看到灶越来越少,以为齐军士兵逃了大半,就亲自带着精锐部队追击。
结果追到马陵道时,齐军早已设下埋伏,庞涓中箭后自刎而死,魏军也全军覆没。
你说庞涓不努力吗?他身为魏国大将,为了打败齐军,肯定没少费心思,可他的 “努力”,错在没识破孙膑的谋略了呢 。
被表面现象迷惑,最后把自己和军队都搭了进去。而孙膑的厉害,不是拼兵力多少,而是拼 “脑子”, 摸透对手的性格,用谋略引导对手走进陷阱,不费吹灰之力就赢了战争。
反观现在,“夸父式拼命” 的人到处都是。
职场上,有人为了升职,每天主动加班到半夜,可做的都是复印文件、整理资料这些杂活,核心工作一点没沾边,最后升职名额给了别人,同事还说:“他就是个‘工具人’,忙得没重点,再拼也没用。”;
搞副业的人里,有人听说直播能赚钱,就每天播满 8 小时,可既不研究观众喜好,也不打磨内容,直播间里只有几个亲戚朋友捧场,最后只能放弃,别人调侃:“他这是把直播当‘熬夜打卡’,没脑子还想赚钱?”
这些人不是不努力,而是把 “努力” 当成了 “遮羞布”,以为只要拼尽全力,就能掩盖 “没一步步谋略” 的短板。
可现实是,没谋略的努力,就像拿着没装子弹的枪去打仗,再用力扣扳机也没用;有谋略的努力,才像带着地图找宝藏,精准又高效。
就像 “ 司马光砸缸 ”。小孩掉进大水缸里,其他孩子都急得团团转,有的哭着喊人,有的想伸手去拉,可都没效果。
只有司马光没 “瞎拼”,他看到旁边有块大石头,就拿起石头砸破水缸,水流出来后,小孩也得救了。要是司马光也跟着其他孩子 “拼力气”“拼哭喊”,恐怕小孩早就淹死了。
他的聪明,就是懂得 “ 换个思路 ”,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问题,这就是谋略的力量。
生活里也是一样,想考驾照,有人每天泡在驾校练车,可连倒车入库的点位都记不住,练了半年还考不过,别人笑称:“他这是‘无效练车’,没找对方法,再练也白搭。”;
想减肥,有人每天节食饿到头晕,可一到晚上就忍不住吃夜宵,最后体重反弹,别人调侃:“他这是‘瞎折腾’,没搞懂减肥要‘管住嘴 + 迈开腿’,光饿有啥用?”
所以,别再 “ 瞎拼 ” 了!在你埋头苦干之前,先停下来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做这件事的核心目标是什么?现在的方法能不能帮我达成目标?有没有更聪明的办法能少走弯路?想清楚这三个问题,再去努力,才能避免 “ 拼到累垮自己,却成别人笑话 ” 的尴尬 。
记住,这个世界奖励的从来不是 “ 最拼命的人”,而是 “ 最会拼的人 ”。
有谋略的努力,才能让你花最少的力气,做成最大的事;没谋略的蛮干,只会让你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最后一事无成。
别让你的 “ 拼命 ”,只是别人茶余饭后的笑料 !
来源:召良人谈兵法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