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烟台日报》迎来创刊80周年。烟台一中作为烟台教育的标杆,与《烟台日报》一同在时代的浪潮中坚守初心、砥砺奋进,成为“革命摇篮”与“优生摇篮”的生动写照。
YMG全媒体记者 李京兰 通讯员 姜景阳 摄影报
2025年,《烟台日报》迎来创刊80周年。烟台一中作为烟台教育的标杆,与《烟台日报》一同在时代的浪潮中坚守初心、砥砺奋进,成为“革命摇篮”与“优生摇篮”的生动写照。
纸载春秋
《烟台日报》与烟台一中的历史渊源
回溯《烟台日报》的发展史,其诞生之初便与烟台的革命事业和教育事业紧密相连。1944年,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烟台日报》的前身《胶东日报》烟威版应运而生,成为传递革命声音、凝聚民众力量的重要阵地。彼时,烟台的教育事业在艰难的环境中萌芽生长,烟台一中的前身——烟台私立芝罘中学,也在时代的洪流中肩负起培养革命人才、传播进步思想的重任。
《烟台日报》创刊初期,便对烟台教育事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在报纸的版面上,时常能看到关于学校教育教学、学生爱国运动的报道。
1945年8月24日,日寇投降,烟台第一次解放,9月人民政府接管烟台各学校,将市立一中、市立二中的高中部合并为一所新的学校,因地取名为东山中学。
1946年3月,胶东公学烟台总校迁到东山,成为战争年代的“胶东最高学府”,培养了大量的党政军机关和部队人才,充实了干部队伍。胶东公学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创办最早的学校,培养的学子无论以后成为将军、干部,还是教师、战士,身上始终闪烁着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对人民的满腔热爱。战争年代的胶东公学,将红色之火燃遍胶东大地,在生死危难中淬炼,在联系群众中成长,传承了胶东大地的红色基因。
1948年10月,山东省立烟台中学在东山成立,学校开启了全新的发展篇章。《烟台日报》及时记录下这一重要时刻,报道中写道:“烟台中学的更名,不仅是一所学校的新生,更是烟台教育事业迈向新阶段的标志。该校将以培养具有革命精神和科学文化素养的人才为己任,为烟台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1950年9月,改名为山东省烟台第一中学(简称烟台一中),并被列为山东省十五处重点中学之一。在随后的岁月里,《烟台日报》始终与烟台一中携手同行。上世纪50年代,国家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烟台一中积极响应号召,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烟台日报》以“教育为立国之本”为题,深入报道了烟台一中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的举措。文中提到:“烟台一中广纳贤才,汇聚了一批优秀的教师,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用知识的光芒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学校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1951年11月,做化学实验时不幸殉职、为科学献身的蔡致远先生的“师魂”事迹,通过报纸的报道,被烟台市民广为传颂。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烟台一中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学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烟台日报》以专题报道的形式,详细介绍了烟台一中在教学改革及素质教育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报道中引用了学校校长的话:“我们要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这些报道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到烟台一中的发展成果,也为烟台教育行业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初心如磐
烟台一中的育人之路与城市情怀
80年来,烟台一中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在教育的沃土上辛勤耕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子。他们中有革命先烈、国家栋梁、行业精英,为烟台的发展、国家的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而这一切,都被《烟台日报》一一记录在案,成为烟台教育史上宝贵的财富。
在革命岁月,烟台一中的学子们满怀爱国热情,积极投身革命斗争。《烟台日报》曾报道过这样一位学子:于子三,原名于泽西,生于1924年,前七夼人。1938年考入烟台志孚中学初十一级学习,1941年初中毕业,1944年考入浙江大学。成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于子三,领导学生抗议国民党反对派暴行。1947年10月26日,被敌人秘密杀害,年仅23岁。于子三用生命诠释了革命青年的忠诚与担当,被誉为“学生魂”。这样的报道,不仅缅怀了革命先烈,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烟台一中的学子传承革命精神,勇担时代使命。
在建设时期,烟台一中的学子们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国家建设。上世纪60年代,烟台一中的毕业生们响应国家号召,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在工业、农业、科技等领域发光发热。《烟台日报》在“青春献祖国”系列报道中,讲述了烟台一中毕业生张兴钤的故事:1963年,作为国家紧急征调进入核武器研究院的人才,张兴钤响应国家号召,奉调来到青海的戈壁滩上,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这项全新的工作中。作为实验部负责人,张兴钤以出色的组织才能参与领导多次国家核试验,为建立可靠的核物理和核化学测试方法奠定了基础。1965年5月,张兴钤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些报道,展现了烟台一中学子的责任与担当,也体现了烟台一中与国家发展、城市建设同频共振的深厚情怀。
进入新时代,烟台一中更是以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水平,成为培养优生的摇篮。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开设了丰富的社团活动,为学生的成长搭建了广阔的平台。《烟台日报》在近年来的报道中,多次聚焦烟台一中的教育教学成果,如《从“教育救国”到“为国育才”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路》《创新驱动,铸就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样态》等。这些报道不仅是对烟台一中教育教学工作的肯定,更是对烟台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展现。
烟台一中的发展,始终与烟台这座城市的成长紧密相连。学校积极参与城市的文化建设、公益事业等,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烟台一中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街道,开展文明宣传等活动,学生自发成立“公交爱心零钱站”,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贡献力量,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这些活动,让“革命摇篮,优生摇篮”的称号更加名副其实。
责任编辑:杨云阁
来源:大小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