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传统,守护根脉——由秦氏家族祠堂而想起的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4 18:00 2

摘要:二零二五年农历七月初八日,崇信县秦氏家族在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创会会长、中华儒学会会员秦治老先生带领下,齐聚老家柏树镇秦家庄秦敬修故居,入祠堂敬献酒馔,虔诚叩拜祭祀先父116年诞辰,追思先公遗德。此是传统文化之盛事,亦象征着家族的新生与薪火相传。

坚守传统,守护根脉——由秦氏家族祠堂而想起的

祠堂文化来源久,

一脉相传启后坤,

仁义礼信明志恩。

家风端正福儿孙。

二零二五年农历七月初八日,崇信县秦氏家族在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创会会长、中华儒学会会员秦治老先生带领下,齐聚老家柏树镇秦家庄秦敬修故居,入祠堂敬献酒馔,虔诚叩拜祭祀先父116年诞辰,追思先公遗德。此是传统文化之盛事,亦象征着家族的新生与薪火相传。

百善孝为先,联宗立庙是孝的开始,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浓于水,在游子心里祠堂是“根”。不管走出去多远,清明冬至该回来还得回来。拜一拜,家族的血脉在心头拧成一股绳,再远都不会觉得孤单。不管外面混得多好多差,回到老家祠堂,大家都统统成了“某某家的孩子”。从秦氏祠堂、朱氏祠堂和全国各大姓氏家族祠堂看,祠堂不但是纪念先人处,更重要的是通过实物口碑的形式,教育今人和后裔学习祖辈的孝德善行,走好人生历程,不虚度光阴,不枉生一世。

(一)、从家谱资料得知

华夏姓氏源远流长,主要起源于上古八大姓,分别是姜、姬、姚、嬴、姒、妘、妊、妫。秦氏是一个古老、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姓氏排行榜上按人口数量排名列第74位。秦姓主要划分为两支,分别为西北的一支和东部及东南部的一支。前一支为颛顼嬴姓的后代,发源地是陇原的故秦地,陇南、天水、平凉、庆阳皆在此范围内。传说舜帝有七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史称“帝舜七友”,分别是秦不虚、东不訾、雄陶、方回、续牙、伯阳、灵甫。在《大姓源流》等史籍中也记载:舜七友有秦不虚,后人沿用姓秦。另外,周文王后代鲁国侯伯禽裔孙的封地秦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秦灭后,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氏,称为秦氏。秦氏字辈如下:“一保清廷瑞宇占庆福承涵念光同聚历代贺昌荣英贤培栋良诗书圣恩长华堂仁礼存群星耀宗祥……”。

(二)、从文化发展看

古代,对个人和家庭来说,文化是重要的,长久以来都秉持着对祖先的崇高敬意与祭祀传统。所以人们常说,慎终追远,耕读传家。其次,对地方和国家发展来说,文化同样是最重要的。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科学技术才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总之,所有的文化都是继承在前人的文化基础上的,如今我们强调文化自信、文化强国、文化兴国,足见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国人心里有三大哲学之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解答这个问题离不开家谱和祠堂。熟悉它们,如同拿到了一把解码传统社会的钥匙。在平凉附近据我所了解到,在甘沟村、朱家河滩、泾川、华亭、崇信等地皆有祠堂。远一点的话,兰州有大明肃王后裔张氏祠堂。而名气最大的祠堂,要算陇西李氏龙宫,在国内具有强大的影响力。秦治之父秦敬修毕业于甘肃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曾赴陕西拜关中大儒学习通读四书五经,博览诸子百家,享誉周边,家族后代多成为研究和传播国学的佼佼者,为平凉传统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从历史上看

直至周代,完备的祭祀礼仪体系才真正得以确立,周礼文化传承至今而不衰。祠堂一名最早出现于汉代,也叫宗祠、宗庙、祖庙、家庙、祠庙、家祠等。文献记载最早的祠堂是文翁祠,它开创了中国的祠堂文化。北魏时期,郦道元《水经注》提及的“墓庐”可看作是祠堂的早期形式。孔夫子说过守孝要守三年,守孝期间就在墓旁建墓庐。号称半个圣人的宋代大儒朱熹给“家祠”开了绿灯,他在《家礼》里专门写了普通人家可以修家祠,因此打开了民间修建祠堂之门,如雨后春笋般逐渐增多。朱熹在《家礼》中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或有水盗,则先救祠堂,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品,后及家财。”朱熹制定了具体的祠堂制度和祭祖仪式,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明代的《大明会典》有严格规定:三开间、五开间、七开间,对应士庶、大夫、诸侯的等级。到了明末清初,祠堂几乎成了家族的标配。哪个村要是没个祠堂,那就太落后了,总让人觉得少点啥。特别是南方,祠堂基本就是家族兴盛的标配。北方尤其是陇东一带,解放前祠堂较多,以土屋或者窑洞构造为主,逢腊月三十或其他日子,请出悬挂老影(神主),献果点香,跪拜磕头,家族成员共同祭拜先祖,礼仪隆重肃穆。后逐渐消失。如果把祠堂看作“硬件”,则族谱是“软件”。 文化上,它与儒家伦理共振,让一代代国人在“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的坐标里,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位置。

(四)、从建筑学来看

祠堂选址十分重要。通常会选择地势高爽、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以符合风水学的理念,认为这样的地方有利于家族的兴旺发达。祠堂一般有大门、享堂、寝堂等。大门上会雕刻精美的图案、题写家族的堂号。祠堂大厅牌匾通常写有:“清正流芳、慎终追远、崇学以德、效法向善”等。柱子上往往贴着:“重德才效圣贤承先啟后,创功绩振家园继往开来。”等风格不同的楹联。

(五)、从传统礼仪来说

进祠堂不只是磕头烧香那么简单。当天参与者需身着干净且合体的衣服进行祭祀仪式。人员按排簰形,长者念文,有鼓乐,放鞭炮,打祭碗,开桌摆席等程序。仪式圆满结束后,所有参与者齐聚祠堂,共享一场丰盛的宴席。这顿饭有着特别的称呼,叫做“福宴”。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各自的生活点滴,共同商讨家族的未来发展大计,共同传承家族的记忆与精神,让乡村文化得以延续与发展。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在推广儒学、周礼等方面做了大量推广工作,其精神值得发扬。

(六)、从祠堂的作用来说

唯文化,方久远。如果你到世界各地去旅游,你会发现,不论是印度、美洲还是欧洲,他们城市中心的教堂、寺庙,供的都是神,没有一个是供奉祖先的。正是如此也就不难理解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了。旧时国内祠堂常常是议事、调解纠纷、制定族规民约的重要场所,是一段穿越千年的文化对话。祠堂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祠堂不是简单的老房子,而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社交平台”,成为一部流动的家族编年史,成为乡愁的收音机。发挥着祭祀祖先、家族凝聚、文化传承、存放骨灰、道德教育、文化活动场所、民俗文化与民间收藏的陈列馆的作用。通过阅读祠堂书画,增进知识,联络感情,聊天休闲,发扬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的作用。陈列的旧家谱、旧碑记、旧家具、旧农具,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场所。通过祠堂匾额、楹联,以及族规家训,如爱国、孝悌、敬业、诚信、友善,勤劳、俭朴等道德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发扬道德与友好新风尚,《朱子治家格言》就曾风靡四百年,文体贴近生活,朗朗上口,影响了全国老百姓。在解放前,红军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有不少祠堂成为临时战斗指挥部或救治伤员的地方。红25军长征期间,大堡山顶庙宇就曾是作战指挥部。泾河川里,祠堂和庙宇在旧时一度都是儿童读书学习的地方,几乎每个村较大的家族都建有祠堂,宛如家族活动中心。综上所述,祠堂不仅是祭祀祖先的场所,更是家族文化、道德教育等综合体现,对于维护家族内部团结、传承文化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七)、祠堂的时代价值及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修缮祠堂,并非是简单的复古浪潮,实是一次深刻的文化精神重建。在瞬息万变的目前,我们常迷失于物质财富的洪流。遵循孝道规范,家庭文明多了,则离婚的会减少很多。家庭和谐了,则社会这个大家庭会得到更好的发展。祠堂恰如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回归初心。一个有爱心的人,首先要从爱家做起。在祠堂里,我们可以聆听先祖的故事,感受家族的荣辱,汲取前行的力量。它提醒我们,个人命运与家族兴衰紧密相连,要心怀感恩,传承美德。祠堂是家风的传承之地,引导我们修身养性,敦亲睦邻。如今恰逢盛世,建祠堂,编家谱,扬家风,蔚然成风,希望在新时代,共同弘扬祖德,传承家风,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伟大复兴而努力。

和为天下千秋德,孝乃人间万古情。祠堂作为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宛如一条坚韧的精神纽带、一座精神的堡垒,连接着古今。有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随着互联网的突飞猛进,家族不大了,地球也变小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祖先的血脉传承者与文化延续者,以全新的面貌来推动家谱文化的发扬光大。在新时代,把我们丰富的经历,伟大的梦想,利用自媒体,通过不同的宣传渠道,让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全新时代。未来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乡村文化的何种态度,对乡村文化如何应变,这也是提倡乡村振兴的重要目的。现在有些地方祠堂新用途不断创新,有的成了乡村图书馆的,有的办展览、办宴会,宣传家风文化的阵地等,与时俱进都挺好。祠堂文化只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不在于修建的多么豪华,条件具备的可以修建,条件不具备的家族,要把有限的精力放在传统文化学习、继承和成长上,贵在大家要多多关心家族发展,团结家族同仁,爱护家族成员,珍惜家族荣誉,不忘家乡的山山水水。

目前来看,整个泾河流域祠堂存在的数量十分稀少。另一方面,从我了解到的,好多家族,甚至于一些较大的家族都没有家谱,家族内部缺少关心家族历史的人才,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大家基本对于传统民俗文化漠不关心。我个人认为,修家谱才是如今最最重要的事,一来经济成本较低,二来具体参与编辑的人不需要太多,一两人足矣。三,老年人渐渐离去,时不我待,急需早点记录下老人的口述家族信息,他们口中的老故事、老记忆,往往是家谱中最珍贵、最鲜活的内容,能让家谱更有传承意义。他们流传下来的老物件,如铜头玉嘴老烟锅、老地契、老家具、老旧书画、老奖章,皆带有时代的印记。四,通过家谱可以更好的让年轻人记住家族过往,对于网络时代来说,电子版家谱可以更好的让散居各地的家族成员阅读熟知家族历史。近年来,不断有许多年轻人通过网络向我询问关于家谱的事,看到他们虽然身处异地他乡,依然从心底里十分关心家族,我也倍感欣慰,尽力从自己所知道的方面提供对方需要的方式和方法,鼓励他们尽快记录好家族过往信息。因为家族的族务,也许仅仅只有你一个人在关心。一旦错过记录,几乎可以说永远消失。不像国史和地方志,有很多人在编辑。好多人不知道太爷叫啥名字,不知道爷爷叫啥名字,这样的人,大有人在。更有甚者,忘记了自己父亲名字。

当城市的天际线越来越高,当各姓氏家族的人口越来越散,祠堂与族谱仍在提醒我们:只要你回过一次老家祠堂,磕过一个头,看过一次家族家谱,熟知家族的过往荣耀,跟亲戚们热闹地吃过饭,你大概就明白,不管时代怎么变,心里的那点乡愁和归属,总有个地方在等着你。我们更应珍惜这些来自祖先的馈赠,用心守护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为美丽家乡的高质量发展、为家族共同向好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的心得体会。愿与全国各位姓氏学者、家谱编辑、文史爱好者、传统文化传承者共同交流,一起努力向前。

来源:农民工文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