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不是我泼冷水,好多人刚踏进高中校门那天,心里头估计都在想:可算把中考熬过去了,我这小镇做题家,总算成了家里的希望之光!
真不是我泼冷水,好多人刚踏进高中校门那天,心里头估计都在想:可算把中考熬过去了,我这小镇做题家,总算成了家里的希望之光!
结果呢?
不到一个月,上课的时候就跟跑错片场的群众演员似的——老师讲得那叫一个快,旁边同学点头跟捣蒜似的。
就你,听得跟隔壁老王在那儿念经似的,云里雾里。
你以为高中知识,是小学初中那些“1+1=2”的简单延伸?想多了。高中知识那感觉,就像坐过山车,中间还给你来几个360度大回环,顺带再甩你一巴掌,让你晕头转向。
有人说啥“天赋论”,意思就是有人天生智商高,学啥都比你快半拍。
可话说回来,就算天赋真能决定谁能轻松笑到最后,咱们绝大多数人,还不都得靠自己折腾才能保住小命啊?
我在高中混了三年,见过的事儿比宫斗剧都精彩。
其实真能把成绩拉开差距的,往往不是“基因彩票”这种虚头巴脑的东西,而是平常日子里那些看着无聊却要命的细节。
绝对不能忽视!
好多人不愿意承认,高中的课堂就跟一场直播带货似的。
老师嗓子都喊哑了,屏幕那头,有人疯狂下单——也就是听懂了;有人呢,直接把页面关了,睡着了。
听不懂,一部分是因为知识太抽象,另一部分,是你压根没做课前准备。就像你去看电影,不提前看预告片,结果开场十分钟就懵了:男主是谁啊?他为啥追着打女二?你错过的信息越多,就越容易“跟丢剧情”,到最后只能干瞪眼。
我当年试过不预习,结果老师板书一出来,我脑子里就四个字:天书降临。
后来没办法,硬着头皮开始课前啃教材,把不会的地方圈出来,课堂上就成了“有的放矢”,专挑不会的听。
你还别说,真有用,效率提上去不止一点点。
还有课堂专注度这事儿。
高中老师其实特希望学生举手提问,可大部分人心里都在想:算了算了,太丢人。于是问题越积越多,跟滚雪球似的,到了期末就只能崩溃。
真正的高手,往往是敢在课堂上当“杠精”的人。
你看着觉得他烦,其实人家成绩就是靠那份不要脸稳住的,不服都不行。
最后是复习。
听懂了不等于学会了,学会了也不等于会做题。你得把知识点翻来覆去嚼烂,就像嗑瓜子,直到最后能闭着眼睛背出公式,顺手写出解题思路。
不然,考试时看到题目,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那才叫惨呐。
高中生活,活脱脱一个“时间黑洞”。
表面上看,大家都在上课,没啥差别,可暗地里的差距,都是放学后拉开的。
有的同学,放学一到家,立马坐到书桌前进入战斗模式,问题不弄懂绝不睡觉。还有的同学,一回到家先躺下说休息五分钟,结果一觉醒来凌晨两点,作业还在书包里躺得好好的,安然无恙。
第二天课堂上,接着昏昏沉沉,恶性循环。
差距就是这么来的。
所谓“别人家的孩子”,不是说他们天生多聪明,而是他们在你刷短视频的时候,硬生生啃完了三道物理大题;别人寒假里把教材翻了一遍,你寒假里翻来覆去打游戏。
开学一考试,成绩直接天壤之别,这不很正常吗?
好多人总爱喊“学习太累”,可问题是,真真正正拼过的人,其实没多少。你说放学后要不要学?根本没得选,不学就掉队。
你可以选,是累在当下,还是将来后悔。
遇到难题的态度,其实能看出一个学生的“骨气”。
有人见到物理大题,第一反应是:完了,这辈子都搞不定了。有人呢,拿着纸笔,咬着牙硬啃,翻书查资料,非要把它弄透不可。
时间长了,前者习惯性投降,后者却练出了耐心和抗挫折的本事。
还有错题处理。
学霸的错题本厚得能砸死人,他们把错题当宝贝一样研究,直到找出所有漏洞。学渣的错题本?不存在的,顶多考完试就一撕,心里还暗暗安慰自己:下次应该不会再考了吧。
结果呢?下次照样错,错得一模一样。
这能怪谁呢?
说到底,最关键的差距其实是目标感。
没有目标的人,整个高中三年就像在迷宫里瞎撞,今天学点化学,明天试试物理,后天干脆摸鱼。
最后高考结束,跟刚做完一场梦似的,啥也没留下。
有目标的人就不一样。
他们高一就盯着某所大学,算清楚分数线,然后把三年的每一步都规划得明明白白。别人刷手机的时候,他在刷题;别人还在犹豫选科的时候,他早就定好了未来的专业方向。
所谓“笨鸟先飞”,其实是这鸟压根就没睡懒觉,一直往前飞罢了。
说到底,想在高中混出头,得从这几件事做起:
课前敢预习,课堂敢提问,课后敢熬夜啃书;遇到难题不退缩,错题整理到想吐也得坚持;最重要的,想清楚自己往哪儿跑,别在原地打转,浪费时间。
听着像废话?
确实是废话,但就是这点“废话”,成了学霸和学渣之间的鸿沟。
说白了,天赋是开局,习惯是过程,目标是结局。三样少一样都不行。
你要是只盯着天赋,那基本上就是放弃思考,自甘落后了。
来源:教育思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