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递】《欧洲国际关系杂志》(EJIR) Vol. 31, No. 3, 2025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4 21:37 1

摘要:《欧洲国际关系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广泛地代表了已在欧洲发展的国际关系领域。自1995年创刊以来,该杂志已成为国际关系学界一个重要而独立的声音。它以其欧洲起源为基础,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期刊简介

《欧洲国际关系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广泛地代表了已在欧洲发展的国际关系领域。自1995年创刊以来,该杂志已成为国际关系学界一个重要而独立的声音。它以其欧洲起源为基础,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际关系界最佳成果的缩影,包括前沿的理论辩论、当代和过去的学术热点以及理论丰富的实证分析。

本期目录

1 病态症状:全球父权危机中的女性主义辩证法

Morbid symptoms: a feminist dialectics of global patriarchy in crisis

2 智识世界:信息秩序与战间期的国际知识合作

Brain worlds: information order and interwar intellectual cooperation

3 短发的摩登少女:作为文明标准的殖民地朝鲜女性时尚

Short-haired modern girls: colonial Korean women’s fashion as the standards of civilization

4 彼此平等?国际理论中关于“人类”与国家的探讨

One another’s equals? Humanity and the state in international theory

5 如肉与钉”:重思家庭纽带与武装参与关系

‘Like flesh and a nail’: rethinking the nexus of familial ties and armed conflict

6 为何不追求多元性?拆解“国家-民族-社会”范式

Why not multiplicities? Dismantling the nation–state–society

7 理解中国参与非洲冲突解决:亚丁湾反海盗行动

Understanding China’s engagements in African conflict resolution: the counter-piracy campaign in the Gulf of Aden

8 女性对普京的反抗:性别化安全威胁与女性领导人

Women against Putin: gendered security threats and female leaders

9

地位满足与不满的多重受众动态:1950–1972年中国对新兴全球环境制度回应的演变

The multiple audiences dynamic of status (dis)satisfaction: examining China’s shifting response to the emerging global environmental regime, 1950–1972

10

重新界定遭受集体创伤国家的对外政策角色:以色列个案研究

Conceptualizing the foreign policy roles of states dealing with historical traumas: the case of Israel

内容摘要

病态症状:全球父权危机中的女性主义辩证法

题目:Morbid symptoms: a feminist dialectics of global patriarchy in crisis

作者:Melissa Johnston,昆士兰大学;Sara Meger,墨尔本大学。

简介:全球父权制度身处危机,其矛盾如何成为制度转型的推动力量?本文采用“女性主义辩证法”理论,结合抽象层次分析方法,解构父权作为全球秩序结构性条件的作用机制。研究认为,父权不仅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秩序结构,还通过内在矛盾(如性别压迫与社会再生产之间的张力)产生转变,甚至引发新型父权体系的出现。作者强调,父权不是外来搅动者,而是自我转化过程中的动力,并警示当下的技术时代可能孕育出“技术父权制”(Techno Patriarchy),即去中心化、技术驱动的压迫新形态。

原文链接:

智识世界:信息秩序与战间期的国际知识合作

题目:Brain worlds: information order and interwar intellectual cooperation

作者:Jan Eijking,牛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系。

简介:本文着重探讨信息不仅是认知资源,更是一种全球秩序构建理念。文章关注战间期国际联盟的知识合作机构——国际知识合作组织(OIC),特别分析了Paul Otlet 的“世界档案馆”(Mundaneum)和 H.G. Wells 的“世界脑”构想,揭示两者借助微缩胶片和分类系统试图重组全球信息结构。作者认为,信息构建了秩序并维护帝国结构,如 Otlet 和 Wells 所倡导的信息体系虽宣扬知识共享,却潜含“文明等级”逻辑,构建起知识与无知的全球分界;国际联盟虽拒绝其极端理想主义,但依然保留信息作为“和平助剂”的设想,凸显信息治理中的政治嵌入。

原文链接:

短发的摩登少女:作为文明标准的殖民地朝鲜女性时尚

题目:Short-haired modern girls: colonial Korean women’s fashion as the standards of civilization

作者:Minju Kwon,查普曼大学政治学系。

简介:文章主要探讨战间期殖民地朝鲜女性,尤其是“摩登少女”以短发时尚作为文明标准的实践,挖掘传统“文明标准”研究中被忽视的殖民地女性能动性。作者通过分析当时期刊、报纸中围绕短发女性的社会辩论,揭示这些女性如何以短发的经济效率、卫生价值、美学意义以及解放话语,挑战殖民政权、父权社群和非西方身份交织的多重等级结构。作者由此提出,殖民地女性并非被动模仿现代性标准,而是通过时尚介入成为文明标准的建构者,体现了非西方社会主体的多元现代性。

原文链接:

彼此平等?国际理论中关于“人类”与国家的探讨

题目:One another’s equals? Humanity and the state in international theory

作者:Sindre Gade Viksand,哥德堡大学政治学系。

简介:本文剖析了“人格”(the person)这一概念在国际理论中的使用及其规范困境。当“人格”既被用来确立人类的道德地位,又用于界定国家的道德主张时,我们为何难以否认人类与国家应被视为彼此平等?这使得规范国际理论家难以论证两者之中某一实体具有道德优先地位。作者进一步回顾并批判了若干应对这一困境的理论方案,指出这些尝试未能彻底解决问题。最后,论文提出了摆脱对“人格”概念依赖的路径,发展了出更具内在正当性的国际理论分析框架。

原文链接:

“如肉与钉”:重思家庭纽带与武装参与关系

题目:‘Like flesh and a nail’: rethinking the nexus of familial ties and armed conflict

作者:Hanna Ketola,纽卡素大学;Maria O’Reilly,利兹贝克特大学。

简介:本文提出一个女性主义理论框架——“军事化家庭纽带”(militarized familial ties),以探讨在冲突环境中家庭关系如何成为武装群体招募与保留女性参战者的重要机制。研究聚焦两大问题:战争条件下家庭纽带是如何在情感与组织层面构建的?它们又如何影响女性以多种形式加入武装组织?借助波斯尼亚与尼泊尔的长期田野研究,作者指出家庭不仅在战时通过物质与象征维系战争,还因暴力而被重塑,形成基于战争体验的新型情感绑定。这一动态分析揭示了家庭纽带如何在动员中发挥作用,并使女性参与者的政治主体性与情感结构交织得更为复杂。

原文链接:

为何不追求多元性?拆解“国家-民族-社会”范式

题目:Why not multiplicities? Dismantling the nation–state–society

作者:Dabney Waring,独立研究者。

简介:本文审视国际关系与社会理论中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民族-社会”概念范式,提出这一框架压制了“多元性”(multiplicity)潜力的实现。作者质疑这一范式默认的政治单位划分方式,认为它未能捕捉非国家社会实体之间及其与国家互动所产生的丰富影响。因此,作者主张应突破“方法民族主义”的理论限制,接受存在多种相互重叠、交织的社会实体,并构建一种非还原性的统一本体论,承认多元性在本体论、因果关系和历史维度上的有效性。

原文链接:

理解中国参与非洲冲突解决:亚丁湾反海盗行动

题目:Understanding China’s engagements in African conflict resolution: the counter-piracy campaign in the Gulf of Aden

作者:Hao Wu(吴昊),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

内容:本文聚焦中国在非洲冲突解决中看似不一致的参与表现,尤其以亚丁湾反海盗行动为案例,深入解读其政策动因。基于过程追踪与中国外交决策精英访谈法,研究提出中国的参与程度由三个独立变量共同决定:一是国内经济利益所面临的威胁程度;二是国际社会对中国介入的期待;三是东道国是否欢迎外部干预。这三个因素通过中国精英的认知与解读转化为实际政策行为。该研究不仅填补了如何理解中国对非洲冲突介入水平变化的理论空白,也提供了一个分析政策制定过程的新框架,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在非洲安全事务中作用与决策逻辑的理解。

原文链接:

女性对普京的反抗:性别化安全威胁与女性领导人

题目:Women against Putin: gendered security threats and female leaders

作者:Woojeong Jang,哥德堡大学政治学系。

内容:为何性别身份会影响领导人遭受的安全威胁模式?女性领袖的政治行为又如何被刻板理解为安全弱点?作者综合文献回顾与安全政策分析,引用类似性别化网络攻击与污名化策略的案例,揭示针对女性政治人物的定向暴力既是性别偏见的投射,也具有破坏政治参与的工具性。文章指出,女性领导人所面临的风险模式与男性截然不同,这其中既存在社会对女性能力的制度性怀疑,也有来自权力结构试图限制女性崛起的压制策略。研究强调,安全治理与冲突预防不应仅考量身份威胁,而需识别并干预性别化威胁机制,从而保护女性领导者的安全空间,推动更平衡的政治代表性与治理正当性。

原文链接:

题目:The multiple audiences dynamic of status (dis)satisfaction: examining China’s shifting response to the emerging global environmental regime, 1950–1972

作者:Zikun Yang,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研究系。

内容:国家行为如何由不同“受众”——既包括地位高于本国的强国,也包括地位低于本国的发展中国家——的“认可”和“尊重”影响?作者构建双维度的“多重受众动态”框架,划分四种理想类型:满足型(高认可+高尊重)、上层不欢迎型(低认可+高尊重)、下层挑战型(高认可+低尊重)、现状捍卫型(低认可+低尊重)。通过类型的划分,作者揭示了中国在1950-1972年间对全球环境制度态度的变化:从最初的拥抱(1950-1952),逐步演变为内部挑战(1953-1955)、持续反对(1956-1970),再到1971-1972年的竞争性参与。

原文链接:

题目:Conceptualizing the foreign policy roles of states dealing with historical traumas: the case of Israel

作者:Emmanuelle Blanc,海法大学;Irena Kalhousová,查理大学。

内容:本文关注国家在经历重要历史创伤后的外交行为方式,批判简单将其归为“侵略”或“和平主义”的单一叙述。研究利用质性内容分析,聚焦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2009–2021年对外演讲中的话语逻辑,揭示了遭受创伤的国家可能呈现多种外交角色。这些角色分别对应于“情绪化复演”(acting-out)与“批判性疗愈”(working-through)两种记忆策略中的单一或混合形式。论文强调,创伤处理是一个非线性过程,多重身份间的摆动展现了国家如何在记忆、身份与外交实践间调整自身定位,也解释了其看似不一致的国家行为。

原文链接:

译者:周子荷,国政学人编译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政治专业。

审校 | 张潇文 赖永祯

排版 | 崔竞丹

本文源于《欧洲国际关系杂志》(EJIR) Vol. 31, No. 3, 2025,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来源:国政学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