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这所学校,从革命烽火中走来!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4 22:23 2

摘要:时光回溯到1938年10月,彼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毕节大地也涌动着革命的暗流。

在毕节的山峦间

有一所承载着厚重革命历史的学校

邻里小学

作为一所抗大式学校

它宛如一部鲜活的史书

静静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

见证着革命先辈们

为理想信念不懈奋斗的壮丽篇章

时光回溯到1938年10月,彼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毕节大地也涌动着革命的暗流。

在县工委的领导下,草原社骨干孙师武与侄子孙煊(共产党员)携手爱国人士孙寿春等5人,毅然决定利用孙氏宗祠创办一所学校。

这一决定,并非简单的教育之举,而是在民族危亡时刻,为培养革命力量、传播进步思想播下的希望种子。

孙师武,这位一生坦诚豪爽的爱国志士,早年就投身于贵州早期的民主革命热潮。从参与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到协助成立草原艺术研究社,他始终坚定地站在革命前沿。

孙煊自幼聪明过人,在进步思想的熏陶下,1937年奔赴延安,进入抗大学习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叔侄二人怀揣着共同的革命理想,为了给毕节的革命事业培养新生力量,为地下党员和爱国进步人士提供一个安全的联络地,邻里小学应运而生。

学校坐落于(今七星关区)小坝镇窝中屯村白马山麓,是一座古朴的四合院建筑。占地约3.5亩的校园里,教室、办公室、宿舍、礼堂等设施一应俱全。

1939年春季,学校正式招生,设一至六年级6个班,300余名学生在这里开启了求知与革命启蒙的旅程。

孙师武任校长,孙煊任教导主任,邱在陵、李一岷等地下党员也纷纷加入教师队伍。除了正规的小学课程,学校还教学生唱革命歌曲,传阅进步书刊,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

邻里小学就像一座革命的灯塔,在黑暗中为毕节的青年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为毕节地下党的不断发展壮大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信念的新生力量。

1941年,学校被国民党当局以宣传革命罪查封,孙师武被捕入狱,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但他始终坚守革命信念,宁死不屈。

孙煊虽然侥幸逃出,却从此开始了流亡生涯。同年年底,孙煊不幸被出卖,再次被捕入狱。长期的逃亡生活和监狱里的酷刑折磨,让他的旧病复发,病情日益严重。

尽管后来获保释回家治病,但最终还是在1944年农历十一月初一病逝,年仅26岁。

孙师武和孙煊叔侄二人,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他们在邻里小学这片土地上,播下的革命种子,在血雨腥风中依然顽强生长。

他们的英勇事迹,成为了邻里小学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师生为了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

新中国成立后,邻里小学改为中屯小学。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从未被人们遗忘。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县政府决定恢复邻里小学校名。

1988年,秦天真题写校名,徐健生作序,以资纪念。

2004年5月,毕节市委(县级)将邻里小学确立为“毕节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如今

走进邻里小学的校园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碑巍然屹立

陈列室里陈列着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照片

孙师武、孙煊的雕像栩栩如生

这所从革命烽火中走来的学校

将永远铭刻着历史的记忆

传承着革命的精神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

乘风破浪,奋勇前行

编 辑|卢香梅

责 编|杨 莉

编 审|张丽莎

监 制|孟性荣

总 监制| 朱光伦

文 字整理 |赵琳月

资料来源毕节市委党史研究室

投稿邮箱:bjtvysbj@163.com

来源:云上毕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