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的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未来乡村,暑意未消,稻香阵阵。白墙黛瓦间,朱红雄鸡、金黄稻浪的墙绘,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打卡。村中的几家农民画文创店内,同样人流不绝。
转自:衢州日报
记者 罗东哲 汪晨云
9月的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未来乡村,暑意未消,稻香阵阵。白墙黛瓦间,朱红雄鸡、金黄稻浪的墙绘,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打卡。村中的几家农民画文创店内,同样人流不绝。
前不久,在美国举办的“感知中国——中美民间友好交响音乐故事会”上,一幅杜立特行动大救援主题长卷,以余东农民画画风生动再现了历史,让这个远近闻名的“画村”再次站在流量风口。
郑位良也走在人群中。他正是此长卷的创作者。作为余东农民画的早期受益者,他见证了这座小村庄与农民画的深深羁绊。当锄头与画笔相逢,这些靠近土地的人们,把余东人的个体记忆汇成洪流,画出了这片土地满溢而出的热烈与真诚,也画出了乡土文化的另一种可能。
一支画笔
带来乡土经济第一缕曙光
“长卷在美国展示后,得益于网络传播,不少人来问怎么才能买衍生品。”在人来人往的“余东秀”文创店,余东旅游发展有限公司CEO余斌说,村里正加紧谋划相关的文创产品,不错过任何流量红利,“此前,融入农民画元素的丝绸文创,年销售额近200万元,仅版权年收入就超过5万元。所以村民都很积极。”
“我就是一手拿画笔,一手握锄头。”每每想起过往的经历,郑位良总是感慨万千。
余东村自古多出能工巧匠。真正的艺术觉醒,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一些热爱生活的余东村民以剪纸、刺绣、木刻等传统民间工艺为基础,尝试绘画。条件艰苦,他们就把卧室当画室,用门板当画板。后来,衢县文化馆的文化干部到村里办起了美术创作学习班。一时间,“白天拿锄头,晚上拿笔头”成了余东人的真实写照。
郑位良的大哥郑根良是美术创作学习班首批学员之一,也是后来余东“画村”建设的骨干之一。郑位良说,上世纪80年代,他也拿起了画笔。但为了谋求生计,他只能在忙碌间隙,坚持着与艺术的对话。
真正的破局点在2003年。这一年,余东农民画家协会成立。也正是这一年,在一场画展中,20多名余东村民的46幅画卖了1万余元。越来越多的余东村民开始意识到:“靠文化可以赚钱!”
郑根良发展起种粮外的副业——靠画墙绘,每年能增收几万元。他鼓励郑位良不要放弃。郑位良大受鼓舞,继而创作了多幅作品,并在国家级、省级农民画大展中入选,逐渐打开了知名度。一些农民画爱好者专程赶到余东请他画画。
“那时候,我主要依据作品的尺寸报价,每年可以增收三万元左右。”郑位良说,“生活越过越好,不仅经济宽裕了,还受人尊重。”
文化坚守
托举产业持续升级
“现在全村800多人中,有300多人参与农民画创作。”现任农民画协会会长余云梅出生农民画世家,祖孙三代执笔不息,亲历农民画如何从闲暇消遣发展为文化产业。
2008年,沟溪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余东更出名了。2009年,余东开始开发农民画衍生产品。2016年,余东已开发出农民画丝巾、背包、雨伞等60余种衍生产品,并借助义乌文博会、广交会、上海旅交会等平台,推向海内外市场。2019年,余东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主要负责村里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文创产品、研学活动等文旅项目。有了专业团队的引导,农民画家们找到了新的增收之路,从单卖农民画拓展到了卖版权、卖创意。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选择落脚余东,叩问乡土之门。他们“就近取材”,与诸多农民画家合作,文创品种类愈加丰富。
走进南孔文创工作室内,由农民画衍生制作的陶瓷、画框、手机壳等百余种产品令人目不暇接。工作室老板安冉是宁波归乡的创业人,除了邀请农民画家参与文创品开发之外,她还以余东农民画的元素进行二次创作,所有文创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即便产业越做越大,余东人仍保留着每月末周日的聚会传统。这一天,大家会围坐品评新作、交流创作。”余云梅说,这也源自于余东人对产业发展的清醒认识,“对文化的坚守,让农民画产业有了温度,也有了持续发展的底气。”
文化变现
装满乡里乡亲钱袋子
2020年,国字号美术馆——中国乡村美术馆依罗汉山而建。郑根良、郑位良兄弟成了驻馆画师。几乎每个节假日,馆内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游客更是一茬接一茬。
“忙得不可开交,所有村干部都去做了讲解员。”余东村党支部书记余晓勤说,如今,村里特意开发的研学游路线会根据游客需要进行调整,为的就是让所有人都能沉浸式感受农民画的魅力,留下人气。
“暑假期间,民宿必须提前两周预订。客人来,不只是住,更是为了体验画里的乡村生活。”美术馆旁的民宿主说,依托农民画IP,民宿客房单价比周边普通民宿高30%,仍供不应求。
一组来自余东村党支部书记余晓勤的最新数据,勾勒出产业发展的实效:近年来,余东村农民画年均产值2500余万元,通过农民画增加村集体收入143余万元,农民画骨干年收入超10万元,“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
文旅融合还出现了辐射效应。余东村牵头建立的“九村十坊”联盟,用农民画为农副产品提档升级——距离不远的五十都村盛产茶叶,原先每公斤售价约200元,经农民画元素包装后,搭配精选茶叶,每公斤能卖到1000元,且销量稳定;其他村庄的蜂蜜、竹编等产品,也因农民画赋能,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余东村还创立了全村共富机制。村集体经济收益的20%被投入公益事业,20%用于村民分红,60%则用于再投资,从而实现村集体与村民的双向增收。
郑位良说,农民画从一个丰收走向另一个丰收,“‘文化能当饭吃’不仅仅是我,更是全体余东人的共识。”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