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此,古人经过几个朝代的努力,测算出来“农历二十四节气”。有了二十四节气,人们就知啥时该播种、施肥、收割了。例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种说法,就是靠节气把庄稼种好的。
导语:“先分后社,米价不算贵;先社后分,白米如锦墩”,2025年是啥情况?
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发现,作物要想好的生长和有好的收成,就要知道什么时候该播种、什么时候该收割、这期间会大致经历什么样的气候状况。
因此,古人经过几个朝代的努力,测算出来“农历二十四节气”。有了二十四节气,人们就知啥时该播种、施肥、收割了。例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种说法,就是靠节气把庄稼种好的。
并且,人们还在每个节气之间判断天气走势,如“北风迎小寒,盛夏雨连连”、“大寒若逢天下雨,二月三月雨水多”、“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等,都是通过一个节气的天气状况来判断另一个节气的天气趋势。有了这些,农人就可以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了。虽然不是每次都准确,但做好准备确实能够让损失减少。
另外,有了二十四节气,人们安排生活也有了规律,依节气调整穿衣、饮食和活动。比如,古人说“白露身不露”,提醒人们,过了白露后就要添衣了,以免受凉感冒。
总之,有了农历二十四节气,人们就可以在每两个冬至日之间安排播种、耕耘、收获和冬藏,在每两个节气之间安排相应的农事活动。从此,人们有了农业生产的时间坐标,不误农时,作物产量得到显著的提高。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按古人的测算,这个时候北斗七星的斗柄正好指向“酉”的位置,太阳的位置也刚好到达黄经180°。通常这个时间,是在每年的公历公历9月22~24日之间变动,今年这天是出现在公历9月23日,届时,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秋分之后,将会有以下几个变化:
秋分当天,从天文上来看,太阳正对着地球中间(赤道),不管我们站在地球何处,几乎都是白天12小时、晚上12小时。也就是说,秋分这天平分了昼夜。秋分一过,太阳直射位置开始进入南半球,北半球开始昼短于夜,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凉快,真正的秋天就来了。
另外,咱们把“立秋”当秋天开始,“霜降”当秋天结束,秋分正好卡在中间,把90天的秋天劈成两半。也就是,秋分把整个秋季平分了。
总得来说,秋分就是一个“分界点”,从这天开始,由白天黑夜从一样长,变成夜比天长;天气从不算太冷,走向越来越凉;秋天也正好走了一半。这时候不冷不热,是一年里最舒服的时候之一。
此外,在民间还有“先分后社,米价不算贵;先社后分,白米如锦墩”的讲法,什么意思?今年是啥情况呢?下面来具体看一下!
每年有两个“社日”,一个是“春社日”,一个是“秋社日”。其中,春社日是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这天,是向土地爷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社日是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这天,是答谢土地爷并汇报收成,祈求来年再获丰收。
这句农谚里说的“社”指的是秋社日,通常在秋分前后,正是作物产量形成和收获的关键时期。在旧时,家家户户会在此时祭祀土地神,在感谢土地神保佑的同时祈求来年丰收,民间百姓称为“秋报”。
在汉朝以前只有春社,自汉朝之后才开始有春秋二社,至唐代以后,庆祝秋社就算是一个很普遍的习俗了。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当年的秋分出现在秋社日之前,那么就预示着当年的农作物大概率会获得丰收,这样一来,市场上粮食多,价格不贵。反之,如果当年的秋分在秋社日之后出现,则预示着农作物可能出现减产的情况。市场上粮食少,价格自然会贵一些。
类似的农谚还有“先社后分,泥下重屯屯;先分后社,泥下撒天火”等,表达的意思相近。
在找哪天是“秋社日”,首先得知道什么是“戊日”,然后,从立秋当天往后找,找到第五个“戊日”,这天便是“秋社日”了。
古代是,人们是用干支历法来记日子,其中,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每10天就会出现一个“戊日”,一年约有36个。例如戊子日、戊戌日、戊午日等,都属于戊日。
今年的立秋是在8月7号,这天是“戊申日”,是立秋后的第一个戊日。往后数十天,便是立秋后的第二个戊日,这天是8月17号(戊午日)。再往后数十天,是立秋后的第三个戊日,这天是8月27号(戊辰日)。再往后数10天,是立秋后的第四个戊日,这天是9月6日(戊寅日)。再往后数十天,就是今年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了,这天是9月16日(戊子日),是今年的“秋社日”。
而今年的秋分是在9月23日,这样一来,今年的“秋社日”是出现在秋分之前了,是民间说法中的“先社后分”。
老话说“先社后分,白米如锦墩”,按古人总结的经验,这个时候如果阴雨连连容易导致农作物出现减产的情况。
当然,农谚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主要流行于我国长江以及黄河流域,全国这么地区,有的地方已经开始秋收了,影响不是很大了,简单作为了解即可。
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您认为古人总结的农谚有道理吗?期待您的评论,感谢阅读!
来源:民俗科普知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