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芦笙恋歌》纯情娜娃,到《铁道卫士》英勇何兰英,难忘宋雪娟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5 06:10 1

摘要:如果把新中国电影比作一条奔腾的大河,长影著名演员宋雪娟便是清晨河面上第一缕柔光:不喧哗,却足以照亮整片水波。她1935年9月15日生于辽宁开原,2012年5月3日病逝于长春,七十七年人生留下三十余部银幕作品,更留下一个演员对时代、对民族、对艺术最朴素也最炽烈的

如果把新中国电影比作一条奔腾的大河,长影著名演员宋雪娟便是清晨河面上第一缕柔光:不喧哗,却足以照亮整片水波。她1935年9月15日生于辽宁开原,2012年5月3日病逝于长春,七十七年人生留下三十余部银幕作品,更留下一个演员对时代、对民族、对艺术最朴素也最炽烈的回答——“只要角色需要,我就把自己全部交出去”。

1950年,宋雪娟还是阜新煤矿的普通女工,井下抬筐、推矿车,汗水浸透辫梢;1951年,她因嗓音清亮、眼神有戏被选入矿文工团,话剧《赶上去》里演“小兰”一角,拿下东北文艺会演银质奖。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招收演员,导演一眼看中“那双会说话的眼睛”,一纸调令,她把矿灯换成聚光灯,从此银幕多了一抹澄澈的月色。

1957年,中国银幕罕见地出现了一位少数民族少女——拉祜族姑娘“娜娃”。她赤足跑过芭蕉林,把干粮塞进扎妥的挎包;她月下梳发,把少女最隐秘的心事交给银饰叮当作响。22岁的宋雪娟第一次面对彩色胶片,却像面对自己的前世:她随摄制组在云南澜沧江畔生活三个月,学会用竹筒背水、用芦笙吹简单的“婚誓”旋律,把晒黑的皮肤、磨破的草鞋全部交给镜头。

影片上映,插曲《婚誓》一夜之间唱遍大街小巷,“阿哥阿妹的情意长”成为年轻人最私密的暗号。观众写信到长影:“娜娃让我们相信,纯真爱情可以与革命理想并存。”然而鲜花背后也有风雨——有人批评影片“小资产阶级情调”,宋雪娟被通知“写检查”,她却只写了一句:“如果相信爱情有罪,我愿意一直认罪。”

1960年,中国进入“反特”高潮,导演邀请她在《铁道卫士》饰演铁路电报员何兰英。片中,何兰英发现敌特要炸桥梁,毅然抱起发报机奔向驶来的机车,镜头里,她短发被风吹得猎猎作响,像一面迎风的旗。观众记住的,是那双紧抿的嘴唇、果决的眉峰——“原来宋雪娟不仅能演柔情,还能演刀锋”。

为了贴近角色,她到沈阳铁路局体验生活,白天跟车检票、夜里学发报,手指被电键磨出血泡,她只用胶布一缠:“何兰英不会喊疼,我也不喊。”影片公映后,铁路系统把她评为“荣誉职工”,她说:“这份奖状比任何表演奖都重。”

命运给宋雪娟聚光灯,也给她风雨。1977年,导演丈夫刘文华患脑癌离世,她独自抚养两女一子,把悲痛关在房门背后,只在深夜排练厅里对着空旷的墙壁背台词;第二任丈夫也因病早逝,她两度白发人送黑发人,却从不卖惨,只在日记里写:“生活把我打磨成粗粝的石头,我就做一块垫脚的石头,让孩子们站得更高”。

《甲午风云》(1962)中,她化身邓世昌的妹妹,镜头只给她三十秒,她却用低头一瞬间的颤抖,让民族悲愤涌过银幕;《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1963)里,她演泼辣的小翠,一场“追猪跑”的喜剧戏份,笑到观众拍红大腿;晚年执导电视剧《雁鸣湖畔》,她让青年演员体验生活:“先把自己种进土地,角色才会发芽”。

2007年,央视《流金岁月》请来《芦笙恋歌》主演重聚。72岁的宋雪娟与“扎妥”汪杰时隔五十年再见面,镜头前她哽咽却微笑:“年轻时我们躲在澜沧江边的芦苇里练台词,如今皱纹像江水一样深,可那段旋律还在。”节目播出后,观众弹幕刷屏:“原来真正的爱情片,是他们的一生。”

宋雪娟没有获过国际大奖,也从未担任“评委导师”,但她用最笨也最真诚的方式——“把自己交给角色”——告诉后来者:表演不是炫耀,是奉献;艺术不是捷径,是长征。2012年,她因乳腺癌离世,临终前五天已无法进食,仍让女儿把《婚誓》的伴奏放进病房:“让我带着旋律走,就像带着扎妥和何兰英一起走”。

“阿哥阿妹的情意长,好像那流水日夜响……”当《婚誓》的旋律再次响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澜沧江畔的纯真爱情,更是一个时代对艺术赤诚的永恒致敬。宋雪娟用生命演绎的每个角色,都如那支穿越时空的芦笙,在光影长河中奏响永恒的回响。

【各位亲爱的朋友,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娱文娱视”将与您一起向经典致敬,忆影人辉煌,共同重温我们曾经的美好时光!欢迎关注!欢迎留言!(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感谢!)】

来源:湖北台剧场午班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