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几何时,大家都以为,中央三令五申“为基层减负”,基层工作会轻松点。
曾几何时,大家都以为,中央三令五申“为基层减负”,基层工作会轻松点。
可结果呢?
文件还是那么多,会议越开越密,APP一个接一个装,今天填这个表、明天拍那个照,甚至还要定时打卡、打卡拍照、拍照带人、带人露脸、露脸还得带情绪。
形式主义,非但没减少,反而卷出了新高度——版本更新、全新体验、精美UI、实时反馈、数据看板一应俱全。
你问它管用吗?不好意思,没那么重要。
但你问它有没有“痕迹”?有,有的是。
“形式主义2.0时代”,已经到来。
从“纸面主义”升级为“数字主义”
以前的形式主义,还停留在纸质材料层面:汇报材料写三遍,检查来三轮,内容差不多换个标题继续交。
现在,直接进入“平台+数字+智能化”阶段。
你听说过“智慧社区治理平台”吗?“基层治理一张图”?“综合督查APP”?“N合一平台”?“一体化看板”?
这不是数字化进步,这是形式主义的“技术进化”。
以往写周报,现在要拍视频打卡上传平台;以前写材料,现在要截图+定位+发群+转OA系统备份。
数据填了一遍,系统没同步?那就再填一遍。平台升级?请重新注册绑定。
有些单位甚至规定:“APP中没有记录,视同未完成任务。”
你不是没干活,你是没“留下痕迹”。
你不是没做事,你是没“上传到位”。
会议升级为“可视化会议”,你必须露脸+发言+点赞+截屏存档
以前的会议是“你来我讲、你走我散”;
现在的会议是“视频+截图+转播+互动”。
一场街道月度推进会,线下10分钟能说清楚的事,现在开个腾讯会议,不仅要看镜头、听指令,还要中途点个赞、下方留言、互动评论——完了还要“截图留痕”。
领导讲了15分钟,最底层要花45分钟做“会议精神贯彻情况汇报”。
有人私下吐槽:
“
“我感觉自己不是来参会的,是在录一场短视频,等着上墙。”
”
别说话,这就是“会议可视化”“会议留痕管理”“线上协同效率提升”的“升级体验”。
督查检查不但没少,还越来越“体验式”“沉浸式”
你以为督查是领导来看看走走?
不,现在是“多点实时调度+现场核查+系统比对+痕迹倒查”。
比如你上报说开展了“邻里共建活动”,那督查组就要你:
发活动现场视频(必须在规定场地)上传群众反馈截图(不能复制粘贴)提交活动前中后流程记录(要有时间戳)同步在区级平台打卡(系统才认)哪怕你真的搞活动、真贴心服务,如果流程缺一步,系统就是“不通过”。
于是,大家干活的第一步不是“落实”,而是:“先想清楚这个怎么留痕、怎么让系统看得见”。
你说这是不是比旧时代形式主义还可怕?
形式主义为什么越“整治”越猖狂?
很简单:因为没人真想解决问题,大家只是想“看起来”解决问题。
你以为他们要“真实工作状态”?
不,他们要的是“可视化、可汇报、可量化、可排名”。
于是乎:
服务群众的速度,不如“发群截图”的速度;处理事件的质量,不如“材料措辞”的漂亮;一线的声音,不如系统的数据报表来得“清晰有力”。这种系统化、流程化、可打分的“现代形式主义”,让所有人都活在“操作系统”里。
你只要完成“格式”,就能被评先进;
你只要忘了截图,即便你跑断腿,也得背责。
写在最后:
别再对基层说什么“赋能减负”了。
当一个人每天打开5个系统、打7个卡、拍9张照、发10个群、写2份总结,还要出门做调解、进楼入户、接投诉电话……他不是在“工作”,他是在“完成系统任务”。
这不是治理,这是“系统奴役”。
真正的减负,不是优化流程图,也不是再换个APP;
而是信任人、相信经验、关注问题本身,而不是“数据外壳”。
形式主义最大的升级,不是平台变了,而是它已经让人失去思考、机械操作、逐渐麻木。
我们不怕任务多、节奏快、责任重, 但请别让我们每天像个“演算法的螺丝钉”一样,活在一张张截图里。
别再整治形式主义了, 请先让它别再“与时俱进”。
来源:知默不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