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皇甫无逸,字仁俭,京兆万年人。父诞,隋并州总管府司马。无逸历①淯阳太守,治为天下最,再迁右武卫将军。帝幸②江都,诏居守洛阳。帝被杀,乃与段达、元文都立越王侗。及王世充篡③,斩关自归。追骑及,无逸顾曰:“吾有死,终不能同尔为逆。”解金带投之地,曰:“以与尔,无相
统编版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题训练(一)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皇甫无逸,字仁俭,京兆万年人。父诞,隋并州总管府司马。无逸历①淯阳太守,治为天下最,再迁右武卫将军。帝幸②江都,诏居守洛阳。帝被杀,乃与段达、元文都立越王侗。及王世充篡③,斩关自归。追骑及,无逸顾曰:“吾有死,终不能同尔为逆。”解金带投之地,曰:“以与尔,无相困。”骑争下取,由是获免。
高祖以无逸本隋勋旧④,尊遇之,拜刑部尚书,封滑国公。时蜀新定,吏多横恣,人不聊生,诏无逸持节巡抚,得承制除吏。既至,黜贪暴,用廉善,法令严明,蜀人以安。
皇甫希仁,憸人⑤也,诬告无逸为母故阴交世充,帝判其诈,斩希仁。又有告无逸交通萧铣者,时无逸与行台仆射窦琎不协,因表自陈,并上琎罪。有诏刘世龙、温彦博按之,无状,遂斩告者而黜琎。及还,帝劳曰:“比多谮毁,但以正直为佞人憎尔。”无逸顿首谢。帝曰:“卿无负,何所谢?”
母在长安疾笃太宗命驰驿召还承问忧悸不能食道病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孝。
(选自《新唐书·皇甫无逸传》,有删改)
【注释】①历:经过,经历。此处意译为“曾经担任”。②幸:封建时期称皇帝亲临。③篡(cuàn):特指臣子夺取君位。④勋旧:有功绩的老臣。⑤憸(xiān)人:小人,奸佞的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再迁右武卫将军
阴交世充
但以正直为佞人憎尔
卿无负,何所谢
2.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三处。
母 在 长 安 疾 笃 太 宗 命 驰 驿 召 还 承 问 忧 悸 不 能 食 道 病 卒。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无逸顾曰:“吾有死,终不能同尔为逆。”
② 既至,黜贪暴,用廉善,法令严明,蜀人以安。
4. 简要概括皇甫无逸的性格特点。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各题。
【甲】
上三峡①
[唐]李白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乙】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丙】
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嵚崟②,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③,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释】①此诗是李白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被流放夜郎途中经过三峡时创作的。②嵚崟(qīn yín):高大险峻的样子。③信宿:连宿两夜。
5.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夹”字用得好,既写出了巫山的遮天蔽日,也包含诗人豪迈豁达的情怀。
B.三、四句将客观写景和主观抒情巧妙地结合了起来,直接映衬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C.五、六句用对偶笔法写诗人朝暮赶路,写出了逆水行船的艰难。
D.诗中连续重复“三朝”“三暮”,极言巴水迂曲、舟行迟迟的情景。
6.用“/”给【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两处。
江 水 又 东 径 狼 尾 滩 而 历 人 滩。
7.根据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方法指引文中语句字词解释【查阅字典】A. 白色;B. 平素,一向;C. 朴素素湍绿潭 (填字母)【结合语境】二滩相去二里【课内迁移】沿溯阻绝既人迹所绝
【成语推断】莫名其妙莫得究焉
8.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
9.李白在《上三峡》中连续重复“三朝”“三暮”,有意识地化用【丙】文中的“行者谣”,他所抒发的情感与【丙】文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品山川美景章句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乍入谷,未有奇。沿溪曲折行数里,草木渐秀润,山竦出,崭然露芒角。水声锵然鸣两峰间,心始异之,又盘山行十许里,四山忽合,若拱而提①、环而卫者。嘉木奇卉被之,葱茜浓郁。又行数里,得泉之泓澄渟滀者焉②。洑③出石罅④,激而为迅流者焉。阴木荫其颠⑤,幽草缭其趾⑥。宾欲休,咸曰:“莫此地为宜。”
(节选自麻革《游龙山记》)
注:①提:同“揖”,拱手行礼。②得泉之泓澄渟滀者焉:发现一股泉水,水深而清澈,聚为池塘,缓缓流动。③洑(fú):同“伏”,水伏流地下。④罅(xià):缝隙。⑤颠:上方。⑥趾:岸边。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至于夏水襄陵:
心始异之:
环而卫者: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宾欲休,咸曰:“莫此地为宜。”
12.甲文描写三峡秋季景色却不见“秋”字,作者是如何表现三峡秋季特点的?
13.读完甲、乙两文,小冀同学做了如下两条随文笔记。请结合两文内容任选一条进行阐述。
笔记一:甲文与乙文都引用了他人的话结尾,作用却不相同。
笔记二:甲文与乙文的写作顺序大有不同。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选自《杞人忧天》)
【乙】景公①梦见彗星。明日,召晏子而问焉:“寡人闻之,有彗星者必有亡国。夜者寡人梦见彗星吾欲召占梦者使占之。”晏子对曰:“君居处②无节,衣服无度,不听正谏,兴事③无已,赋敛④无厌,使民⑤如将不胜⑥。万民怼⑦怨,茀星又将见⑧梦,奚⑨独彗星乎!”
(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景公:齐景公。②居处:日常生活。③兴事:大兴土木。④赋敛:征收赋税。⑤使民:役使民力。⑥不胜:不尽。⑦怼(duì):怨恨。⑧见:同“现”,出现。⑨奚:哪里,表反问。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因往晓之:
其人舍然大喜:
兴事无已:
赋敛无厌:
1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夜 者 寡 人 梦 见 彗 星 吾 欲 召 占 梦 者 使 占 之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②寡人闻之,有彗星者必有亡国。
17.同样是面对因为不必要或缺乏根据的事忧虑的人,甲文中的“晓之者”和乙文中的晏子处理的方法却不一样。试结合短文内容简要分析他们是怎样进行劝说的。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男儿读书,本为致君泽民,然四十而仕,尚未为迟。吾儿年方三十,不过君恩高厚,邀幸①成名,何德能才,而能居此?交友日益多,志气日益损,阅历未深,而遽服②官,实非载福之道。为父平日所以不言者,恐阻汝壮志,长汝暮气③。今吾儿既日知汲长绠短④,思告假回籍,孝以事母,静以修学,实先得吾心,又何阻为?惟有一言嘱汝者服官时应时时作归计勿贪利禄勿恋权位;而一旦归家,则又应时时作用世计。勿儿女情长,勿荒弃学业,须磨励自修。
(节选自林则徐《训长子汝舟》)
[注释]①邀幸:侥幸。②遽服:就担当。③暮气: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④汲长绠短:绠,汲水用的绳子;汲,从井里打水。吊桶的绳子短,打不了深井里的水。比喻能力薄弱,难以担任艰巨的任务。
1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放纵
B.遂成枯落 遂:最终
C.吾儿年方三十 方:正,正当,才
D.交友日益多 益:好处
19.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诸葛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情险躁。
B.“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C.乙文林则徐对儿子告假回家表示赞赏,同时告诉儿子当官应该时时做好回家乡的谋划,不要贪图功名利禄,不要贪恋权势、地位,在家时也不要忘记治学。
D.这两封书信都写了父亲对儿子的谆谆告诫,都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20.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恐阻汝壮志,长汝暮气。
21.作为父亲,甲文中诸葛亮和乙文中林则徐对儿子期待有何异同?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①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②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岂善学者所应有邪?”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③。”
【注释】①志:同“识”,记住。②还:同“旋”,转身。③炯戒:告诫。
22.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王生不说
②王生益愠
23.翻译文中画线句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
24.面对李生的两次劝导,王生的态度有了明显的变化,起先是“愠”,然后是“ ”(用文中的一个字),他明白了“善学之道”在于 ,不耻下问,择善而从, 。
文言文阅读
窃槽
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①,必以其说驾②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郁离子③谓之曰:“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有仕④于中山者,主⑤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⑥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
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今子以佛夸之,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选自《郁离子》)
【注释】①道理:这里指宋元道学理学。②驾:驾驭、统摄。③郁离子:原为刘基所著的书名,这里借为作者自称。④仕:做官。⑤主:通“住”,住宿。⑥渍:浸泡。
2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每与人论道理
②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
③索而饮之
④今子以佛夸之
26.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断两处。
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
27.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
28.本文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秋之花;同学们将开展“花的启示”主题卡片制作活动,请你参与。
秋花之香者,莫能如桂。树乃月中之树,香亦天上之香也。但其缺陷处则在满树齐开不留余地。于有《惜桂》诗云:“万斛黄金碾作灰,西风一阵总吹来。早知三日都狼藉,何不留将次第开?”盛极必衰,乃盈虚①一定之理,凡有富贵荣华一蹴②而就者,皆玉兰之为春光,丹桂之为秋色。③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虚:空。②蹴:踩,踏。③“皆玉”二句:大意指玉兰造就的春光,桂花造就的秋色,都是转瞬即逝的。
29.运用相应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
原文语句方法示例加点词释义树乃月中之树查阅词典法①这,这样;②表判断,是:③竟然,却;④才;⑤于是,就。⑴ (填序号)凡有富贵荣华一蹴而就者①靠近;②成功;③趋向;④就任,就职。⑵ (填序号)乃盈虚一定之理反义判断法⑶30.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但其缺陷处则在满树齐开不留余地
31.请参与小组讨论,完成主题卡片的制作。
小语:主题卡片可以设计“桂开”“桂落”两个画面,这样效果会更好。
小文:我很认同。本文既描写了桂开的盛景:① ,又描写了桂落的败相:② 。(填原文语句)
小明:下面是我制作的主题卡片,请在卡片最上方写下本文中桂花给我们的启示,并参照“桂落”图片下的文字,展开想象,完成“桂开”配文,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80字。
启示: ③ 桂开课外文言文阅读
夏日赏荷
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婀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32.同学们尝试用各种方法理解文中字词,请你补全下表。
原文语句参考方法加点词含义便欣然忘食结合语境法① 偕数友字源推测法:3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缺少断句,请用“/”为其断句。(限断两处)
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34.同学们根据文章内容绘制了下表,请你补充完整。
回忆年少时,每到夏天欣然赏荷和朋友一起赏荷,见到雨中的荷花“⑴ ”,雨后的荷花“⑵ ”的样子。(填原文)引用李白的诗句,⑶ (填引用的作用)读完全文,我们能体会到作者赏荷时⑷ 的心情。课外文言文阅读
三步一回,五步一折,仰视白日,跳而东西。踵①屡高屡低,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屡陟②屡歇,抵欢喜台。返观此身,有如蟹螯郭索③潭底,自汲井中,以身为瓮虽复腾纵不能出栏。其峰峦变幻,有若敌楼者,睥睨④栏楯⑤俱备;又有若白莲花,下承以黄趺⑥,余不能悉记也。
(选自《上方山记》)
【注释】①踵(zhǒng):脚后跟。②踄(bù):行走。③郭索:螃蟹爬行的样子。④睥睨(pìnì):此指城上短墙。⑤栏楯(shǔn):栏杆。⑥趺(fū):碑下的石座。
3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加点词方法释义抵欢喜台查阅词典法:①挡;②顶撞;③代替,相当;④到达。⑴ (填序号)自汲井中字源推断法:引水于井也。(《说文解字》)⑵ 余不能悉记也语境推断法⑶3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以身为瓮虽复腾纵不能出栏
3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
②其峰峦变幻,有若敌楼者,睥睨栏楯俱备。
38.文中“如蟹螯郭索潭底”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
39.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请说说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 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萧遥欣少有神采干局°。为童子时,有一小儿左右弹飞鸟,未尝不应弦而下。遥欣
谓之曰: “凡戏多端,何急弹此?鸟自云中翔,何关人事?”小儿感之,终身不复捉弹。尔时年十一。士庶②多竞此戏,遥欣一说,旬月播之远近闻者不复为之。
注:①干局:才干和气度。②士庶:士人和庶民,也泛指百姓。
(选自《太平广记》)
【丙】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0.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期行 期:
②相委而去 委:
③为童子时 为:
④旬月播之 播:
41.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凡戏多端,何急弹此?
4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集,记载了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B.甲文中“尊君”与“家君”,前者尊称对方父亲,后者谦称自己父亲。
C.乙文中主要通过语言描写,表现萧遥欣年少时非凡的才干和气度。
D.乙文中“旬月播/之远近/闻者不复为之”, 这句话的断句是正确的。
43.甲、乙两文都讲述了古代儿童“方正”的故事。谈谈你对“方正”的理解,并说说陈元方和萧遥欣的“方正”各体现在什么地方。
44.清代沈德潜评论丙诗: “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请你对最后两句诗进行赏析。
古诗文联读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丙】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45.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太丘舍去 舍:舍弃
B.期日中 期:约定
C.尊君在不 尊君:对自己父亲的尊称
D.下车引之 引:拉
46.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同的是
A.学而时习之 B.日月之行
C.下车引之 D.择其善者而从之
47.下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B.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C.三、四两句议论,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D.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诗人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
48.下面对《陈太丘与友期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主题表达上看,文章表现的主题是诚实守信。
B.从选材角度上看,本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正面例子。
C.从表达方式上看,文章主要运用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
D.从形象塑造上看,生动传神地再现了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形象。
49.下面对《鲁肃过蒙屯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鲁肃回答吕蒙的话来看,他是一个行事草率、自恃清高的人。
B.鲁肃对待吕蒙的态度,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吕蒙才略长进惊人。
C.本文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吕蒙的才略。
D.从全文看,吕蒙是一个有谋略、善学习的人。
50.用“/”给画线句子断句。(限三处)
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5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贝贝打算开展一次“文学赏花”的寻美之旅,以下是她整理材料的学习过程,请你参与,完成任务。
课内积累【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旁批1: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与荒远崎岖的迁谪道路,传情达意。【乙】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旁批2:沦陷京城的菊花开得孤寂而傲然!课
外
拓
展
【丙】品桂
[清]张云璈
西湖八月足清游,何处香通鼻观幽?
满觉陇①旁金粟②遍,天风吹堕万山秋。
注:①“满觉陇” 也叫“满家弄”,是杭州西湖南边的一个小山谷。②金粟, 桂花的别名。因其色黄如金﹐花小如粟﹐故称。
旁批3:注意品读描写桂花的语句,以及作者的情感。
【丁】满家弄赏桂花
明]高濂
桂花最盛处,惟两山龙井为多。而地名满家弄者,其林若墉若栉①,一村以市花为业,各省取给于此。秋时策蹇②入山看花,从数里外便触清馥。入径,珠英琼树,香满空山,快赏幽深,恍入灵鹫③金粟世界。就龙井汲水煮茶,更得僧厨山蔬野蔌④作供,对仙友大嚼,令人五内芬馥。归携数枝,作斋头伴寝,心情神逸,虽梦中之我,尚在花境。
——选自《四时幽赏录》
注:①若墉若栉:墉,高墙;栉(zhì),梳子和篦子的总称②策蹇(jiǎn):骑驴。③灵鹫:指杭州西湖的飞来峰。④蔌(sù):野菜。
52.阅读批注一、二,补写诗句。
53.贝贝发现古文中常存在“意同字不同”或者“字同意不同”的现象。请任选一种现象,参考示例,从备选句子中选一例解释。
【示例】①意同字不同:“乡书何处达”“待君久不至”中的“达”和“至”都是“到”的意思。②字同意不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中的“知”,前一个意为“了解”,后一个意为“知道”。
【备选句子】第一组(意同字不同):恍入灵鹫金粟世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第二组(字同意不同):各省取给于此/ 于我如浮云
54.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描写桂花。请你任选其一,结合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55.“桂”与“贵”谐音,因此桂花的花语之一是誉满天下,用以赞美性情高洁、令人敬仰的圣人品行。下列人物是否能体现桂花的花语?请任选其一,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A藤野先生《朝花夕拾》 B莎莉文老师《再塑生命的人》
56.经过贝贝的整理,我们发现文人墨客笔下的“花”蕴含深情。请在下面两组花中任选一组,结合相应诗文内容分析作者情感的不同之处。
A杨花和桂花 B菊花和桂花
57.本次“文学赏花”的寻美之旅结束后,贝贝和同伴们对整理材料的学习过程进行了经验总结。
请你补全对话。
诗歌鉴赏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陈太丘与友期行《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王戎识李《世说新语》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①,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②。
【注释】①折枝:使树枝弯曲。②信然:确实这样。
58.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 临:面临 B.相委而去 去:离开
C.尊君在不 不:同否 D.舍去 舍:舍弃
59.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下车引之 B.诸儿竞走取之
C.杨氏之子 D.取之,信然
60.对这首诗理解最正确的是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61.下面对《陈太丘与友期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B.元方和王戎一样,都是非常聪慧的人。
C.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讲礼貌,讲诚信,还要知错就改。
D.古汉语中有常见的敬辞和谦辞,文中的尊君是谦辞,家君是敬辞。
62.下面对《王戎识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王戎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看到很多孩子在折李树的枝条。
B.王戎和小朋友比赛,看谁先摘到李子。
C.王戎推断道路边的李树结的是苦李,小朋友们证实了这一点。
D.王戎没有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去摘李子,因为他尝过了,知道李子是苦的。
63.用“ /”给《王戎识李》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一处)
树 在 道 边 而 多 子 此 必 苦 李
6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芳入门不顾。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晋升;暗中,暗地里;只是;辜负
2.母在长安疾笃/太宗命驰驿召还承问/忧悸不能食/道病卒。
3.①皇甫无逸回头说道:“我宁愿死,最终也不能和你们一起做叛逆之人。”
② (皇甫无逸)到达(蜀地)后,罢黜贪婪残暴的官员,任用廉洁善良的官员,法令严明,蜀地百姓得以安宁。
4.①正直忠诚,面对王世充篡位,坚决不从,冲破关门归顺唐朝;②清正廉洁,治理蜀地时罢黜贪暴,任用廉善;③耿直,和行台仆射窦琎不和就上表自陈,不隐瞒自己的态度;④孝顺,因母亲病重,他忧愁恐惧不能进食,最后在路上生病去世。
【答案】5.D
6.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
7.A;距离;断绝;没有人
8.①即使骑着飞奔的马,乘风飞行,也没有这么快。
② 最外面的高崖间有一山石,样子就像人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轮廓分明。
9.李诗:后两联连续重复“三朝”“三暮”,写船行是那样迟缓,三朝三暮还在黄牛山一带,不觉令人感到两鬓已经斑白了。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流放途中备受忧患生活的煎熬而产生对年华已逝、鬓已成丝的无限慨叹,表达了沉痛的心情。【丙】文:引用“行者谣”侧面突出了黄牛滩水流湍急、地势高峻、江流迂曲深远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喜爱之情。
【答案】10.冲上,漫上;意动用法,感到惊异;环绕
11.①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②宾客们想休息一下,大家都说:“没有比这里更适宜的地方了。”
12.写秋天,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景,让人不胜凄凉;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13.(示例一)笔记一:甲文结尾引用渔者的歌谣,从侧面进一步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季萧瑟、凄凉的氛围,让读者更能感受到三峡秋景的凄清,也表达了三峡渔民生活的艰辛。乙文结尾通过宾客们的话语,直接表达了大家对此处景色的喜爱和赞美,突出了龙山景色的宜人,从而引发读者对龙山景色的向往之情。(示例二)笔记二:甲文按照季节顺序(时间顺序)来描写三峡的景色,层次分明,让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三峡不同季节的独特风光。乙文按照游览的行踪顺序来描写龙山景色,使读者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一同游览龙山,身临其境般地感受龙山景色的变化和美妙。
【答案】14.告知,开导;同“释”,解除、消除;停止;满足
15.夜者/寡人梦见彗星/吾欲召占梦者使占之
16.①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何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②我听说,有彗星出现的国家一定会亡国。
17.甲文中的“晓之者”是通过解释说理的方法,让杞人打消了顾虑;乙文中的晏子通过批评警告的方式,提醒景公真正会导致亡国的原因。
【答案】18.D
19.B
20.①不能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屏除杂念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我)担心阻碍你的远大志向,助长你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
21.相同点:都希望儿子注重修身学习,不贪图名利,保持良好的品行。不同点:诸葛亮侧重劝勉儿子勤学立志,强调“静”与“俭”的重要性,警示儿子珍惜时光,避免怠惰险躁;林则徐侧重告诫儿子为官时勿贪利禄权位,归家后勿荒弃学业,要孝亲修学,平衡“用世”与“修学”。
【答案】22.同 “悦”,愉悦;生气
23.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优点去学习。
24.谢;志之思之(学思结合);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
【答案】25.谈论;用;索要;夸耀
26.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 / 鲁人求其方 / 弗得
27.得意洋洋地认为自己有独到的见解。
28.讽刺那些一知半解、拾人牙慧却沾沾自喜,到处炫耀的人。
【答案】29.②;②;满
30.但其缺陷处/则在满树齐开/不留余地
31.满树齐开,不留余地;万斛黄金碾作灰;事物繁荣到极点就会衰败;秋日暖阳下,桂花娇羞地探出头来,繁星般点缀着枝头。微风拂过,满树繁花轻轻颤动,散发着醉人的芬芳。金黄的桂花簇拥着,仿佛在诉说秋日的柔情与诗意。行人驻足,沉醉在这浓郁的花香中,感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答案】32.愉快的样子;一同,一起;C
33.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34.尽作飘摇之态;鲜妍明媚,婀娜多姿,清丽雅致;突出荷花清新自然的美,表达对荷花的赞美之情。;喜悦、激动
【答案】35.④;从井里取水;全部,都
36.以身为瓮/虽复腾纵/不能出栏
37.①正在感叹这座山峰的奇丽,其他的山峰又跳了出来。
②上方山的山峰变幻多姿,有的像城楼,城上短墙和栏杆全部齐备。
38.比喻;上方山山谷的狭窄
39.本文通过写景,表达了作者对上方山景色的赞叹、喜爱和游历山水的闲适恬淡之情。
【答案】40.约定;舍弃;是;传播
41.①陈太丘丢下(他)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
②游戏有许多玩法,为什么非要把飞鸟打下来。
42.D
43.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①陈元方的“方正”体现在:他懂得“信”和“礼”的重要,父亲友人出言不逊,他有理有据地辩驳,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②萧遥欣的“方正”体现在:他劝说小孩儿不要打飞鸟,听说这件事的百姓也信服他的说法,不再打鸟。
44.运用拟人手法,将明月拟人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想象奇特,含蓄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与同情。
【答案】45.C
46.B
47.C
48.B
49.A
50.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51.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他。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答案】5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53.第一组:“恍”和“若”都是“好像、仿佛”的意思。第二组:“各省取给于此”中的“于”是“从”的意思,“于我如浮云”中的“于”是“对于”的意思。
54.方法1:修辞手法显生动:“其林若墉若栉”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桂花树比作“城墙”“梳子和篦子”,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桂花林之茂盛、繁密。
方法2:程度副词藏深意:“虽梦中之我,尚在花境”,“虽”是“即使”的意思,“尚”是“尚且、还”的意思,即使在梦中,作者还在满家弄的赏桂的美妙境地,可以表现出作者对赏桂的喜爱之情。
方法3:小小量词大作用:“天风吹堕万山秋”,是“风送奇香熏醉了这万山之秋”之意,“万山”这个量词体现桂花香飘万里,范围之光,侧面烘托出桂花开得茂盛。
55.【示例1】我选A.我认为藤野先生可以体现桂花的花语。藤野先生用红笔从头至尾增添了鲁迅关于骨学、血管学和神经学的讲义中脱漏的地方,逐一订正这些讲义中的文法错误,和蔼地指出鲁迅画的下臂血管图的位置不当,并告诫他以后要完全照着黑板上那样地画。藤野先生认真负责,热诚待人,没有民族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性情高洁,这些品质令人敬仰,所以可以体现。 【示例2】我选B,我认为莎莉文老师可以体现桂花的花语。海伦不明白单词water,莎莉文老师就带她真实感受水在手上滑过,还经常常带着小海伦·凯勒到花园去认识花、树、 玫瑰、小鸟等具有生命的东西,这越发激起她学习的兴趣。莎莉文老师耐心细致,富有教育智慧,性情高洁,她对海伦·凯勒不懈的教育令人敬仰,可以体现桂花花语。 (言之成理即可。)
56.【示例A】我选杨花和桂花:“杨花”,即柳絮,给人漂泊无依之感,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表达诗人对朋友王昌龄被贬的悲痛之情。满觉陇的桂花,在张云璈笔下“淡淡的幽香直扑人的鼻息”,在高濂的笔下繁盛、幽香,均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示例B】我选菊花和桂花:沦陷京城的“故园菊”开得孤寂而傲然,既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满觉陇的桂花,在张云璈笔下“淡淡的幽香直扑人的鼻息”,在高濂的笔下繁盛、幽香,均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57.【示例1】通过收集各类型资料,多角度感知文学作品中花的形象;
【示例2】通过圈划关键句、做旁批的方法深入研读,理解花的特点;
【示例3】通过赏读写作手法,感受花的特点;
【答案】58.A
59.C
60.D
61.D
62.C
63.树在道边而多子 / 此必苦李
64.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