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罗永浩与西贝的这场风波看的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根本就不是价钱和菜品的问题,而是对“预制菜”规章制度的问题,罗永浩将西贝的行为斥为“定义游戏”,简简单单四个字就直接戳破了资本家那点小心思。
[浮云]西贝这场大战闹的真是越来越大了,先是于东来带头声援西贝,然后各大餐饮行业的大佬也下场了。
不仅仅是支持西贝,甚至还出言嘲讽罗永浩,但从数据上来看,有9成网友都是支持罗永浩的,所以这场舆论战已经变成了资本家与老百姓、消费者之间的战争。
都有哪些餐饮大佬是“同伙”?预制菜到底算不算一种欺骗?
罗永浩与西贝的这场风波看的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根本就不是价钱和菜品的问题,而是对“预制菜”规章制度的问题,罗永浩将西贝的行为斥为“定义游戏”,简简单单四个字就直接戳破了资本家那点小心思。
好吃与不好吃抛在脑后、价钱合理不合理也抛在脑后、预制菜不提前告知是否属于虚假宣传页抛之脑后,西贝就紧抓着“预制菜”的意思展开狡辩,而这个词的解释权,到底该由谁来掌握?是消费者还是餐厅?
说白了这场战争骂战的本质就是在讨论餐饮在采用工业化“进步”的时候到底合不合理,他的行业技术标准是否与大众消费体验一致?商家不能用自己设定的“预制菜”陷阱来坑害消费者,这才是问题所在。
而罗永浩的几次发言都是站在消费者角度考虑的,所以才能让广大网友如此有共鸣,西贝的“宽定义”才会被大力抵制,西贝餐饮的创始人贾国龙一开始是想用话术把消费者都绕进去的。
他反复强调西贝是“中央厨房预加工”加上“门店现做”,并且搬出了今年的新规作为挡箭牌,这完全就是文字游戏,预制菜的问题根本就没说,毕竟“现做”不代表“不使用”,屡次强调自己是合法合规,就是想让大众的心理没有那么抵触预制菜。
但是事实不会说谎,记者的镜头深入后厨,西贝菜单上那碗号称“现熬”的鸡汤,原料竟是一包保质期长达12个月的“半固态调味料”,只需要兑水就能给客户端上去,招牌的烤鱼用的则是已经生产了一两个月、保质期更是长达18个月的冷冻海鲈鱼。
话术里的“现做”,其实就是后厨的“解冻”操作,员工甚至坦言,有些菜做好了可以放两天再用,这就是西贝的真相,而且和消费者的体验如出一辙,有消费者早就对西贝怀疑了,毕竟新鲜刚做的牛肉怎么可能是“温的、软趴趴的”呢?
但哪怕是官媒彻底戳穿了行业“预制菜”以及西贝的话术骗局,依旧有不少资本家强势站队,餐饮圈可以说是集体声援,短短24小时之内,几十个餐饮品牌的从业者或企业领导发声力挺西贝,阵势浩大。
巴奴火锅的杜中兵转发文章直言罗永浩不懂餐饮,吉祥馄饨的张彪则表达了对西贝的信任并顺带讽刺了罗永浩,朱光玉火锅的李扬更是将矛头直指“平台公知”,认为这是在打压整个餐饮行业。
大佬们声势浩大的站队恰恰暴露了如今餐饮行业内部的一个“共识”,那就是预加工是常态、是合理的,甚至是生存所必需的,其实想想也明白预制菜的好处太多了,成本低、程序简单、出餐快,唯一的不好就是口味一般,但消费者的体验怎么比得过大把的钞票呢?
用预制菜的人越来越多,中小餐厅老板就陷入“不用等死,用了怕被骂”的困境,这套行业内部默认的“标准”,完全是消费了消费者对餐厅“烟火气”的期待,数据显示超过九成的网友在直播中选择支持罗永浩,这就是民意!
我们去餐厅图的就是一个现做现吃,行业追求的“标准化、高效率”,无法满足消费者追求的“个性化、烟火气”,胖东来的于东来发文感谢西贝、海底捞后又迅速删除,至于为什么大家心里有数,自然是被骂惨了。
一个行业凭什么用自己的标准去教育市场,教育消费者?自己打着“现做”的名声使用预制菜,这就是在欺骗消费者,本身赚的就是“亏心钱”,现在被人戳开了所有阴谋,就开始气急败坏的教育消费者,资本家真是好大的权威啊!
罗永浩为什么能在这场舆论战中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关键在于他非常聪明地将争议的焦点从“西贝的一盘菜”成功引到了“所有消费者的知情权”上,罗永浩是在乎自己消费的那点钱吗?并不是,他是在为消费者要一个公平。
他的诉求无非是“可以有,但要标”,这是消费者的共识,大家并非不能接受预制菜,而是极端反感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被动地“被选择”,我们花着现炒的钱吃着料理包的饭,这就是一种赤裸裸的欺骗。
“成本3块卖30”,预制菜餐厅“不值其定价”,这些都是信息不对称,而这种疑虑也直接导致了消费者对产品甚至企业,甚至整个餐饮行业产生巨大疑虑,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贾国龙的态度转变。
从9月11日直播中说“一定会起诉罗永浩”的强硬,到9月12日晚间收回起诉言论并承诺“如果西贝真有毛病,就改”,“往热乎上做”的服软,这180度的大转弯,并不是因为他不敢告了,而是因为他看见了品牌被不信任之后的收益下付有多严重。
西贝或许能在预制菜“定义”上为自己找到一个立足点,但它却实实在在地输掉了人心向背这场更重要的“信任”之战,这场争论其实不在于罗永浩和西贝谁对谁错,而是整个行业之后的路到底要怎么走。
信息来源:
来源:陌上史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