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巍巍大青山层峦叠嶂,滔滔黄河水奔流不息。在祖国北疆的辽阔版图上,包头市青山区承载着“新中国第一辆坦克、第一门高射炮、第一颗原子弹核燃料诞生地”的历史荣光。这里的一砖一瓦铭刻着三万建设者战天斗地的足迹,一草一木见证着各族群众水乳交融的深情。在祖国北疆这片热土上,
巍巍大青山层峦叠嶂,滔滔黄河水奔流不息。在祖国北疆的辽阔版图上,包头市青山区承载着“新中国第一辆坦克、第一门高射炮、第一颗原子弹核燃料诞生地”的历史荣光。这里的一砖一瓦铭刻着三万建设者战天斗地的足迹,一草一木见证着各族群众水乳交融的深情。在祖国北疆这片热土上,青山区从荒芜戈壁起步,成长为孕育国防重器、镌刻民族同心的“军工城”,书写下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篇章。
荒滩起炉 各族儿女共筑军工摇篮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夯实工业化根基、筑牢国防屏障,第一个五年计划启动。在此背景下,包头市迎来5个重点工业项目布局,其中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内蒙古第二机械制造厂和包头第二热电厂3个项目落户大青山脚下。1958年,核工业二〇二厂也在此扎根,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三万各族支边大军汇聚这片热土,他们扎根边疆、服务国防,与当地居民深度相融,顶风冒雪、日夜奋战,圆满完成各项建设和科研任务。这群建设者便是第一代“青山区建设者”,青山区的“铸剑”故事,也从此拉开序幕。
要建兵工厂,先有“安身地”。当新中国将铸造“利剑”的“摇篮”选在大青山脚下时,正在推动农业生产合作社建设、全力开展农业种植的四道沙河群众,通过简单的“炕头会议”商议后,便毅然拿出祖辈传下的3600亩土地用于兵工厂布局建设,让一机厂在这片土地上“安了家”。地方群众还主动协助勘探选址、拉土垒墙,各族乡亲围着一个目标使劲,军工建设的“第一锹土”浸透着民族团结的温度。
而建厂的“火种”,则来自五湖四海。二机厂的建设大军中,有来自河北、内蒙古的革命干部,有上海、北京高校的毕业生,还有来自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各民族的3900多人,大家操着不同口音,却怀着同样的信念——为祖国国防添把力;一机厂的筹建班子,从绥蒙分局、华北局抽调省级、厅局级干部,还聚集了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数十所高校的人才,900多人拧成一股绳;二〇二厂里,留苏博士刘允斌、留苏学者乌杰等专家带头,400多名从各地精选的干部职工扛起了建设的重任。
创业者们在一无厂房、二无设备的条件下,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全国上千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响应号召,支援青山区开展“土方大会战”“技术攻关大会战”。在1959年国庆十周年阅兵式上,一机厂的坦克、二机厂的火炮驶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1964年、1967年、1970年,二〇二厂的核燃料先后助力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这些“国之重器”的背后,是各族建设者用双手和智慧垒起的丰碑。老一辈军工人留下的“仓库精神”“一厘钱精神”“土豆大会餐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成为军工企业的立企之基。“把一切献给党”的践行者吴运铎以及众多兵工开拓者,分别在高射炮研制、装甲车辆自主创新、共和国“第一炮”研发等领域深耕,共同撑起了青山区军工事业的“脊梁”。
1956年,为服务军工企业发展,青山区正式成立。那时的青山区,只有几个小村庄和几条土路,200万平方米的厂房宿舍里,住着来自各民族的9万多人。“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从那时起就刻进了青山区的基因,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成为各族群众的共同信仰。
风雨同舟 同心协力闯过发展难关
青山区的发展史,本质上就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发展史。从20世纪60年代到新世纪初,青山区走过了一段“爬坡过坎”的岁月。第二代“青山区建设者”接过接力棒,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各族群众手拉手、心连心,把“团结奋斗”这笔财富攥得更紧,在风雨中闯出了发展新路。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为响应国家“三线建设”战略部署,青山区积极投身其中,以无私奉献彰显家国担当,驻区军工企业更主动扛起责任。1964年至1972年,二机厂抽调4147名骨干、442台设备,还携带122套、近10万册技术资料,远赴四川、豫西、鄂西等地支援10多个厂的建设,重点包建了平山机械厂;1957年至1976年,一机厂为全国“三线”建设输送3474名干部、5331名技术工人,奔赴四川、云南、贵州等地;1965年至1978年,二〇二厂向外输送近4000人。这些“青山人”带着技术、带着精神,把团结的种子撒到全国各地,用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诠释了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经济困难时期,青山区各族群众“抱团取暖”渡难关。面对粮食紧张的局面,国家从东北调拨黄豆,并为二〇二厂提供特殊粮油供应。企业与周边群众也主动互助垦荒自救,一机厂租下农村1000多亩地种庄稼、建干校,村民不仅欣然同意还自己动手修好拖拉机,这份双向支持凝聚了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青山区,这里又蹚出“军民融合”的新路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军工企业面临订单少、营收下降的困境,青山区一边服务好驻区大企业,一边自己搞工业发展。2004年前后,依托一机厂、二机厂、二〇二厂,青山区在110国道两侧规划建设了26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引进重型汽车、铁路产品、工程机械等企业170多户。渐渐地,青山区从单一的“军工城”变成了多产业发展的现代化城区:辖8个街道、2个镇,有68个社区居委会、21个村委会、48万人口,地区生产总值稳居内蒙古各旗县区前列。这每一步发展,都是各族群众一起“拼”出来的。
薪火赓续 新时代绘就同心发展新篇
青山区过往的繁荣与成就,无一不是在各族群众抱定团结奋斗共同信念的基础上实现的。进入新时代,第三代“青山区建设者”更加珍视、不断赓续团结奋斗的精神品质,传承和发扬“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优良传统,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各项工作,全力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推动全区在更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包头装备制造产业园区汇聚高质量产业发展力量。
进入新时代,青山区始终坚持把民族团结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在招商引资和产业建设中,青山区确立了“分组协作、齐头并进、群策群力”的总思路,全力打造千亿级绿色能源、五百亿级装备制造、百亿级储能、百亿级核产业的“1511”旗帜型产业集群。在巩固原有装备制造、应急装备、核科技产业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青山区大力拓展光伏、风电、氢能、储能、新能源重卡、新材料、现代服务等新兴产业领域。其中,包头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已注册企业522家,先后荣获“国家绿色园区”“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国家产业转型示范园区”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弘元新材料(包头)有限公司操作间实景。
在新兴产业布局中,青山区表现尤为亮眼:集聚了阿特斯、弘元、晶澳等26家光伏制造及配套企业,在自治区率先实现光伏全产业链发展;建成自治区首个氢能储能产业园,成为“世界绿色硅都”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在经济数据方面,青山区经济总量连续两年在内蒙古103个旗县区中排第六,新能源产业产值连续三年翻倍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万元,七成以上财力用在民生上,教育、医疗、文化“三大高地”建设初见成效,2000年以前的老旧小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全部完成,红色物业实现全覆盖,发展的红利实实在在落到各族群众身上。
包头团结广场凝聚各族群众团结共识。
文化建设上,青山区把“军工红”和“民族情”深度融合,通过多种方式深入挖掘各族人民深度融合、团结一心的历史,着力宣传和阐释北疆文化,建强共有精神家园。依托“八进+N”的工作模式,青山区有形有感有效打造了北方兵器城、自由路二号街坊军工文化社区、东达山非遗文化基地、团结广场教育实践基地、红石榴家园、IP石榴娃等宣教阵地。创作出版军工题材长篇小说《诺言》,制作了《筑梦军工》《军工城访谈录》《军工城之恋》等一批广播剧、纪实文学、有声书、军工科普读物等文学作品;多位民族艺术家联手,创排了全国首部民族芭蕾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以艺术之力传递民族团结的正能量。为进一步突出“军民融合护团结”的鲜明底色,青山区还贴心推出8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路线,涵盖军工文化、旅游研学、非遗传承等8个方面、32个点位,用一个个点位串联勾勒出青山区民族团结进步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民生服务上,青山区围绕“群众满意”下功夫,织密“同心网”。创新推出机制融“魂”、文化融“心”、产业融“兴”、多方融“力”、治理融“和”的“五融”工作法,让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全区56个社区均设立红石榴综合服务站,还建成运行了内蒙古首家区级社会治理中心和“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信访代办“1点16站”方便群众办事,切实提升了服务各族群众的效率与质量。
雷锋车队被授予“北疆楷模”荣誉称号。
“大国工匠”卢仁峰不畏艰难挑重担(左3卢仁峰)。
青山区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雷锋车队党总支获评“北疆楷模”,先进事迹在内蒙古12个盟市巡回宣讲;“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陈文学坚持60年学雷锋,带动包头建成雷锋学校、雷锋精神文化站;“中华技能大奖”、2021年度“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获得者卢仁峰40多年钻研焊接技术,在奉献军工事业的同时,为工厂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技能工作者。在老旧小区改造、“夹心房”改造工作中,青山区坚持“街道社区说了算、对标群众需求干”,被人民网评为“民心汇聚单位”。国家和自治区、包头市多项工作在青山区先行先试,青山区被列入全国首批“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地区”“婚俗改革试验区”,先后荣获“全国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自治区全民健身示范区”“自治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自治区健康促进旗(县、区)”“自治区法治政府建设示范旗县(市、区)”等60多项国家和自治区级荣誉,并于2020年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2024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大青山依旧巍峨,黄河水依旧奔腾。青山区传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军工精神,正以“排头兵”的姿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工作始终,承载各族群众的同心梦想,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群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书写民族团结、产业兴旺、民生幸福的新篇章。
来源:青山人青山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