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名86岁的共产党员、退役军人,胶州市阜安街道市南小区居民张连炜用一生践行着“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的坚定信念。自1961年至今,64个春秋,他始终紧握手中的螺丝刀,行走在义务维修家电的路上,不曾停歇、分文不取。从“军营小张”到“社区老张”,岁月改变了他的容
张连炜正在义务帮助邻居修理电器。
早报9月14日讯 作为一名86岁的共产党员、退役军人,胶州市阜安街道市南小区居民张连炜用一生践行着“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的坚定信念。自1961年至今,64个春秋,他始终紧握手中的螺丝刀,行走在义务维修家电的路上,不曾停歇、分文不取。从“军营小张”到“社区老张”,岁月改变了他的容颜,却不曾改变他那颗如螺丝钉般扎根于人民需要的赤子之心。先后荣获山东好人、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青岛市文明市民、青岛社区热心人、胶州市道德模范、最美胶州人等荣誉称号。
把国家教的本领还给老百姓
1959年,张连炜参军入伍,被分配到海军某部电工班。两年的严格训练,让他从零起步,成长为技术过硬的电器维修能手。那时电器珍贵,会修的人更少。部队附近的老乡常常提着损坏的水泵、闸刀来找他,他总是乐呵呵地接下。“国家教我本事,我就得把这些还给老百姓。”张连炜常常这样说。1968年,他告别军营来到原胶县毛毡制品厂工作,担任电工班班长。白天忙厂里的工作,下班后他挎起工具包走街串巷修理家电。修完从不收钱,连口水都很少喝。渐渐地,“张师傅”的名声传遍了胶州。
1975年张连炜在积米崖造船厂工作时,附近灵山卫机械厂引进的T68镗钢床难住了全厂人。负责人抱着试试的心态找到他,从没碰过大型进口设备的张连炜一口应下。半个月里,他白天啃外文图纸,晚上查资料。机床成功运转那天,全厂欢腾,负责人塞来组装费,张连炜却摆手说:“我是党员,是老兵,帮忙哪能要钱?”后来灵山卫机械厂送来的锦旗,成了他最珍视的“报酬”。
修的是电器暖的是人心
“修东西就俩规矩:熟人陌生人一视同仁,修好绝不吃请收礼,一杯热水就够。”这是张连炜的原则。1999年退休后,他搬到胶州市阜安街道市南小区居住,义务维修的“阵地”也转到了社区。张连炜义务修理电器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成为市南小区人人皆知的佳话,不少周边社区甚至乡镇的百姓抱着坏了的电器找上门来,然后抱着修好的电器满意而归。
2012年除夕夜,邻居庄先生全家人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时突然断电。晚上10点多,庄先生敲开张连炜的家门求助,他二话不说披上外套,拎起工具包就出门,十几分钟就排除了故障。庄先生硬要给张连炜劳务费,他坚决拒绝:“大过年的,提钱就见外了。”据统计,告别军营至地方工作后,张连炜仅周边邻居就修了1000多件电器,“他的维修记录记满了3个本子,没记录的更数不清。他不光白干,还搭进去一万多元零件费。”老伴孙阿姨嘴上说着“心疼”,眼里却全是骄傲。
让雷锋精神不断传承
30多个徒弟跟着张连炜学手艺、学做人,最大的80岁,最小的30岁。他们组成“连炜志愿服务队”,手机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2014年,在社区的支持下,“连炜工作室”正式挂牌,后发展为汇聚退役军人的“老兵工作室”。这里不仅是维修站点,更成为传播雷锋精神的热土。
小区糕点店老板梁法道始终记得,那个除夕夜他租的老店铺电路故障,连卷帘门都关不上。绝望之际,他试着拨通张连炜的手机。正在吃年夜饭的老人立刻放下碗筷,顶风冒雪赶来修好了电路。梁法道感动得红了眼眶,后来他也成为服务队一员。47岁的退役军人韩杰说:“是张师傅让我明白了什么叫老兵的担当——退役不褪色,服务人民是一辈子的事。”
“我86岁了,还能再干,要干到90岁,干不动为止!”张连炜表示。从“小张”变成“老张”,变的只是时间,他用一生证明:一把螺丝刀,一辈子为民心。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文超 通讯员 李柯 摄影报道)
来源:青岛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