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暑假,在北京钟书阁西单店内,一阵阵清脆的欢呼声不时从文创区传来。一群青少年正围坐在桌前,神情专注地排列、组合手中的卡牌——他们并不是在玩普通桌游,而是在科技与文化的交融中,亲手搭建一条数字化的北京中轴。“我的永定门已完成!”“钟楼就差最后一个部件!”兴奋的
透过桌游读中轴——
游戏化表达重塑文化传播
今年暑假,在北京钟书阁西单店内,一阵阵清脆的欢呼声不时从文创区传来。一群青少年正围坐在桌前,神情专注地排列、组合手中的卡牌——他们并不是在玩普通桌游,而是在科技与文化的交融中,亲手搭建一条数字化的北京中轴。“我的永定门已完成!”“钟楼就差最后一个部件!”兴奋的声音此起彼伏,科技的力量悄然拉近他们与拥有750余年历史的中轴线的距离。
这是《北京中轴线·建造师》主题桌游的线下周赛现场。该桌游以“建造师”为第一视角,依托数字卡牌系统,引导玩家复原中轴线建筑布局。每张卡牌不仅涵盖建筑规制、空间哲学等专业知识,玩家在建造过程中还会随机触发历史事件,在游戏中自然吸收历史文化知识。
自7月底发布以来,这款融合文旅与科技的产品迅速走红,4期周赛预约场场“秒空”,吸引超90位“小小建造师”参与。“太好玩了,再来一局!”刚参加完比赛的小学生逸帆拉着妈妈的手不肯离开。“孩子本来对历史不太感兴趣,但现在连鸱吻、斗拱都说得头头是道!”逸帆妈妈感慨道,孩子在游戏中不仅掌握了中轴线上主要建筑的名称与特点,还主动提出要去实地看看真正的永定门。这正是“科技+文化”场景希望实现的“从线上到线下的引流闭环”。
特别的是,这款桌游的创意灵感同样来自一位青少年。在腾讯新闻《我有一个想法》计划的支持下,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学生杨自若“用桌游传播北京中轴线文化”的提案,最终落地为可玩、可学、可传播的数字文化产品。
在数字技术加持下,传统文化正在以更年轻化的方式呈现。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依托“数字中轴”项目将卡牌进行数字化连接;腾讯游戏光子工作室资深策划团队负责将复杂的建筑知识转化为易懂的游戏机制;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团队全程参与学术校准,确保内容严谨可靠。“我们正通过技术降低理解门槛,用游戏化表达重塑文化传播。”腾讯新闻该项目负责人曾璐姚说,这是一次数字科技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创新示范。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工程师郑楚晗看来,“桌游+文物+科技”的模式极大提升了青少年的参与感和体验感。“通过数字交互和沉浸式情境,年轻用户不再是被动接收知识,而是在主动探索中理解‘中正安和’的城市哲学。”郑楚晗说。
适逢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今年暑期与之相关的数字文创消费显著升温。记者观察到,在桌游发布会现场,不少家庭在体验后主动询问购买方式,很多孩子赛后提出要去实地探访,科技正在重构“认知—体验—消费”的文化传播链路,形成从线上到线下、从虚拟到实体的文旅消费新场景。
线下合作方钟书阁西单店负责人说,该活动明显带动了店内文化消费,很多家长会趁孩子参赛时选购书籍和文创产品,家庭停留时长平均增加两小时。
为扩大社会影响,项目组还联合多家机构发起公益捐赠计划,向多省市乡村学校及青少年空间捐赠桌游产品,让科技与文化资源的融合成果覆盖更广大群体。“这不仅是一款桌游,更是‘数字文旅+教育’的创新探索。”项目发起人王姝蕲说,“未来,我们还将推出‘博物馆疗愈计划’‘甲骨文广播体操’等数智文化项目。”
傍晚,赛事渐入尾声,但孩子们仍聚在一起讨论着游戏策略、比较谁搭建的建筑更合历史规制……
《北京中轴线·建造师》桌游的热度进一步表明,借助科技与创意,传统文化可以跳出书本说教,成为可触摸、可交互的“活”的资源;文旅消费也因此从打卡观光走向深度认知,从线下实体延展到数字融合场景。
当科技遇见文化,当游戏碰撞历史,孩子们新学期新一课,或许就从一张张数字卡牌中悄然开始。(本报记者 王添艺)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