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念错带火一座城!宝晓峰的担当,竟让河南贫困县逆袭成网红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5 00:35 1

摘要:生活里总有种巧事儿:你以为是个小岔子,没想到最后拐个弯成了大好事儿。央视主持人宝晓峰2020年就遇上过这么一回——播新闻时把河南“嵩县”念成了“蒿县”,本以为要栽个跟头,结果不光自己没受影响,还顺带把这座没人知道的贫困县,给捧成了全国闻名的“网红县”。这故事听

生活里总有种巧事儿:你以为是个小岔子,没想到最后拐个弯成了大好事儿。央视主持人宝晓峰2020年就遇上过这么一回——播新闻时把河南“嵩县”念成了“蒿县”,本以为要栽个跟头,结果不光自己没受影响,还顺带把这座没人知道的贫困县,给捧成了全国闻名的“网红县”。这故事听着跟编的似的,可每一步都是真事儿。

一、草原姑娘的央视梦:从“绕口令小白”到新闻主播

宝晓峰是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打小在草原长大,可性子一点不粗犷,反倒带着股江南姑娘的温柔。那会儿娱乐少得可怜,她家电视几乎只放中央台,每天晚上七点,她准蹲在电视机前看《新闻联播》。屏幕里的主持人穿着笔挺的衣服,说话字正腔圆,她心里就悄悄嘀咕:“我以后也想干这个。”

爸妈一听特支持,觉得能进央视当主播,那是真光宗耀祖。可宝晓峰有个短板:从小讲蒙古语,普通话比同学差一大截。后来她考上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为了补短板,天不亮就钻小树林,对着树练“四是四,十是十”的绕口令,连鸟叫都成了背景音。对着镜子纠正口型,一练就是三年,硬是把普通话练得比不少北方同学还标准,成了老师嘴里“最能熬的尖子生”。

2003年毕业,她凭着硬功底敲开了央视的门。可刚进去根本没机会出镜,天天干的都是整理稿件、核对资料的杂活。别人觉得枯燥,她却干得特认真:偷偷把前辈的备稿笔记复印下来,没事就翻着琢磨;前辈直播时,她站在旁边记控场细节,连不同时段新闻该用啥语气,都画表格分类。

这份踏实没白费。2006年《亚洲报道》缺临时主播,领导一下就想起了这个“连稿子错字都能提前标出来”的姑娘。第一次上镜,宝晓峰一点不怯场,说话沉稳,节奏也掐得准,同事们都惊了:“这哪儿像新人啊!”

之后十年,她陆续主持了《新闻30分》《午夜新闻》,慢慢闯出了自己的风格——播时政新闻时字字较真,讲民生故事时又特温和。到2020年初,她终于站上了播音人最向往的《新闻联播》主播台,搭档刚强完成首播,事业算是稳扎稳打爬了上来。

二、一秒口误引热议:背锅却主动道歉,圈粉无数

2020年2月,武汉疫情正吃紧,全国都在伸援手。河南嵩县那会儿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可全县百姓连夜拔了10万斤大葱,辗转千里送武汉。这份“倾家荡产式支援”太打动人,央视《新闻直播间》特意做了专题报道,安排宝晓峰播报。

可直播时出了个小岔子:她把“嵩县(sōng xiàn)”念成了“蒿县(hāo xiàn)”。就这一秒不到的错,立马被全国观众逮住了。要知道,央视主播在大家心里就是“语言标杆”,念错地名那可是“低级失误”。

网友立马就炸了:“‘嵩’字也不算生僻字吧?这都能念错,专业吗?”更有嵩县人委屈:“我们县捐了这么多葱,好不容易上回央视,名字还被叫错了!”半天工夫,#宝晓峰 读错字#就冲上了热搜,连老观众都替她捏把汗:这要是说不清楚,十几年的口碑可能就毁了。

就在舆论快失控的时候,央视放出了当时的新闻原稿——原来编辑排版时把“嵩县”打成了“蒿县”,宝晓峰是照着稿子念的,纯属背锅。按说她拿原稿出来解释下就行,可第二天一早,她还是通过央视账号道歉了:“我是主播,地名该提前核对,哪怕是稿子错了,我也有失职,给嵩县百姓和观众说声对不起。”

这话一出,网友立马转了态度:“明明是背锅还主动认错,这才叫专业!”“失误难免,这份担当太难得!”质疑声全变成了心疼,宝晓峰的路人缘不光没掉,反倒涨了不少。

三、意外曝光成机遇:贫困县从“没人知”到“网红打卡地”

谁也没料到,这桩小风波,竟成了嵩县的“命运转折点”。

在这之前,嵩县藏在豫西山区,知道的人少得可怜。可“一字之误”闹得全网热议,反倒让“嵩县”成了热搜词。网友们好奇:“这到底是个啥地方?能捐10万斤葱,肯定不一般!”

一查才发现,这地方藏着不少宝贝:有个5A级的白云山,夏天去特凉快,平均温度才16℃,云海一铺开来,跟仙境似的;还有个伊阙石窟,比龙门石窟早100多年,里面300多尊造像,懂行的都说“研究北魏佛教艺术必看”;更有“嵩县红薯”,沙土地长出来的,又甜又面,就是一直没走出大山。

疫情稍微好转,第一批游客就循着“热搜线索”奔嵩县去了。看完白云山的云海,吃了红薯粉条炖肉,立马在社交平台分享,“嵩县打卡”一下成了潮流。

嵩县县政府也特机灵,没浪费这机会,立马搞起了“文旅+农业”组合拳:把白云山、木札岭这些景区串起来,设计了“两日一夜生态游”;县长亲自上阵直播带货,红薯、木耳一抢而空;还主动找外地企业合作,建了红薯深加工工厂,把新鲜红薯做成粉条、红薯干,能存更久,卖得更远。

企业们闻风而来:旅游公司投钱建了民宿和观景栈道,让游客能多住几天;食品厂开起来后,一年能产500多吨红薯制品,销往十几个省份。

当地村民的日子跟着火了:有人在景区当讲解员,一个月能挣近4000块;有人在家打包特产,不用出门就能赚钱;还有人开了农家乐,旺季一天能赚2000多。到2020年底,河南省政府正式宣布:嵩县退出贫困县行列!

后来嵩县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还笑着说:“当年那回‘念错字’,比花钱打广告管用多了!要是没那回曝光,我们的好东西还不知道要藏多久。”

而宝晓峰这边,台里更看重她了——领导觉得她不光专业硬,应对事儿的情商和担当更难得。2020年下半年,她就成了《新闻联播》固定主播,后来还去播报冬奥会开闭幕式,事业再上了个台阶。

四、巧合背后的真相:哪有凭空来的好运?全是有备而来

这事儿看着像“天上掉馅饼”,可细想全是必然,藏着不少能让人学的理儿。

先说担当。要是宝晓峰当年拿着“稿子错了”当借口,哪怕真相大白,大家也会觉得她“没责任心”。可她主动认错,让大家看到了她对工作的敬畏、对观众的尊重——这种品格,比“从不犯错”更打动人。就像网友说的:“记住的不是她念错字,是她认错的样子。”

再说说准备。嵩县能火,不是靠热搜“吹”出来的,本身就有好山好水好特产,这是底子。更关键的是县政府反应快,没等机遇溜走就动手整合资源、对接市场。要是没这些准备,再热闹的热搜也只是一阵风,刮过就没了。

还有个理儿:“坏事”说不定藏着好机会。生活里总有这样的时刻:职场上犯个小错,人生遇个小坎,当时觉得天要塌了,回头看却成了成长的台阶。宝晓峰的“口误”让她更受认可,嵩县的“被念错名”让它脱了贫,这不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嘛。

如今再看这事儿,特像生活给的一个彩蛋。嵩县的白云山依旧飘着云海,红薯地年年丰收;宝晓峰还在《新闻联播》的主播台上,用沉稳的声音播着新闻。

那段因“一字之误”开启的故事,早超越了事件本身——它说白了就是:人生没有绝对的“失误”,关键看你怎么扛;一座城也不会永远“沉寂”,只要有真东西,总有被看见的那天。那些看似偶然的好运,其实都是给坦荡的人、有准备的人,留的礼物。

来源:志天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