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几十年来的一路并购整合,BAE系统公司的业务门类已相对齐全,长期以来是英国最大、也是欧洲地区最大的防务企业,也事实上成为了与英国政府、军方高度绑定、相互依存的公司。即便企业与政府在项目成本超支、进度延误与监管等方面都有矛盾,但这不妨碍它在英国防务行业拥有着
BAE系统,观察西方防务行业的重要样本
在安杜里尔英国公司拓展英国市场的同时,让我们看看堪称英国防务界“房间里的大象”的BAE系统公司。
通过几十年来的一路并购整合,BAE系统公司的业务门类已相对齐全,长期以来是英国最大、也是欧洲地区最大的防务企业,也事实上成为了与英国政府、军方高度绑定、相互依存的公司。即便企业与政府在项目成本超支、进度延误与监管等方面都有矛盾,但这不妨碍它在英国防务行业拥有着无可撼动的顶端生态位,算得上英国的战略资产。
根据今年3月英国国防部发布的公报,作为十大供应商之首的BAE系统公司在2023和2024年英国防部的采购中分到了14.7%的“蛋糕”,获得了超过57亿英镑的订单额度。
作为英国国防部最大供应商,BAE系统公司在市场份额上遥遥领先,它与巴布科克、罗尔斯·罗伊斯和QinetiQ组成了英国本土防务企业“四巨头”。
BAE系统公司建造的机敏级攻击核潜艇。作为英国皇家海军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最先进的核潜艇,它“毫不意外”地出现了成本超支严重、进度延误。在这方面,BAE系统公司与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同行们如出一辙。
与美国资本对英国防务企业的大手笔收购相对照,2024年2月,BAE系统公司完成了对美国鲍尔公司的航空航天部门的收购。这笔56亿美元收购是该公司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收购。根据业界知名的私募市场数据服务平台Tracxn的数据统计,过去十年间BAE系统公司完成了24笔收购,其中12笔是针对美国企业的收购。
根据Tracxn的统计,过去5年来BAE系统公司收购动作不断。
考虑到统计口径差异及与其他渠道数据的对比,24家这个数字可能存在一定“虚高”,但它所反映出的趋势却是真实的。BAE系统公司对美国企业的收购数量要多于英国本土企业,至少基本相当。根据BAE系统的2024年公司年报中的官方数据,美国是该公司的第一大市场,在总销售额上占比44%,其次才是英国本土的26%。在员工规模上,其美国子公司占集团总员工的34%,为36200人。
BAE系统公司之所以能在保护主义盛行的美国防务市场取得成功,离不开其“跨大西洋”战略与高度的美国本土化。今天美国陆军诸多标志性地面装备(图中为M777轻型榴弹炮)皆出自BAE系统的美国子公司。
西方防务行业特点1:巨头的扩张跨越国界
过去十年来,BAE系统公司的诸多收购,既有在昔日联合技术与雷神两大巨头合并之际,承接它们分拆出的业务板块;也有近年来收购马洛伊航空(Malloy Aeronautics)、基林特克(Kirintec)、欧步(Eurostep),以扩展与补强BAE在重型无人机、电子战、反无人机、数据安全管理等细分业务领域的市场统治力。
一路并购扩张,这家欧洲最大的防务企业已经成为了一家国际化公司,除了英美,子公司遍布沙特、澳大利亚、捷克、瑞典……
BAE系统公司在澳大利亚的业务颇具规模,这源于2008年时其收购了澳大利亚本土最大的防务企业特尼克斯(Tenix)。
被BAE系统公司收购的“潜力股”马洛伊航空,它的电动四旋翼无人机已经在英国皇家海军做后勤补给用途的测试。
可以说,与西方资本的跨国界流动、在防务企业的投资相呼应(法、德、意等国知名防务企业也有美国资本的投资,但股份占比很低),像BAE系统公司这些行业巨头,触角已翻越国界,发起一轮轮收购整合。
它们或是为了扩展业务版图(比如BAE系统的太空业务),或是为了业务多元化,抑或是通过收购整合来不断巩固市场统治地位。而被收购的对象,也不单单有行业上下游的“潜力股”企业,还包括行业巨头某个业务部门在战略、业务调整后的被分拆出售……而这时,接手的买家往往是昔日的行业竞争对手。
BAE系统公司的“全谱系”业务覆盖了航空、地面、海上、电子、网络安全和情报等领域。西方防务行业的几大巨头往往都是这般会横跨多个领域。
西方防务行业特点2:错综复杂,各自领地
由此,西方防务行业的巨头们便都有了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并因并购整合而形成了各自相对稳定的业务“分工”,即专精的一个个垂直业务领域及市场上的各自领地。
比如,英国航空制造业在冷战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出现了“坍缩”,昔日勃勃生机的战斗机工业尚且勉强保住,留在了BAE系统公司,但直升机工业历经整合后的“独苗”韦斯特兰(Westland),历经与意大利阿古斯塔的合资后最终被归入莱昂纳多集团旗下——至此英国企业彻底退出了直升机行业。
英国陆军的主战装备:“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和“挑战者”2主战坦克。如今在这两个领域,英国本土企业都失去了相应的独立自主研制能力。
BAE系统公司牵头了“暴风”六代机项目的研制,但受到的质疑也很多:“尚能饭否?”因为其已经很长一段时期没有独立自主研制战斗机项目了。
不过“收之桑榆”的是,过去20多年里BAE系统在美国的一路扩张,收购整合了十多家美国企业,这既包括从洛马手中接手的2个业务部门,也包括对美国地面装备领域头部企业联合防务公司的收购。
因此,我们看到西方防务行业中像BAE系统公司这般体量的几个超级巨头,它们的触角紧紧统揽了多个业务领域,形成了业务上的“全谱系”能力、系统集成商级别的整合能力。不过,在部分领域它们还是存在着短板或者说竞争力相对不足。仅靠这一家超级巨头是无法完全满足英军装备需求的,还是需要其他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来填补需求空白。
美国陆军的AMPV车族,由BAE系统的美国子公司来打造。
比如,今天英国空中主力F-35A/B就来自美国巨头洛马,武装直升机“阿帕奇”来自波音。而与此对照,今天美国陆军的核心陆战平台如AMPV(装甲多用途车)、ACV系列两栖装甲车、M109A7自行榴弹炮等皆是由BAE系统的美国子公司来供应。可见,今天西方防务行业的这种跨越国界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不单单是它们之间的血缘、并购渊源,也还在于幕后交织的资本流动、市场业务领域上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复杂关系。
英国皇家海军装备的美制F-35B在故障后紧急停靠印度。
英国防务市场“山头林立”
当这些西方防务行业的突出特征集中投射在英国这个相对开放的防务市场上,我们就看到了跨国企业在英的子公司或合资企业林立。
这些企业既有来自欧洲大陆的空客、莱昂纳多、泰雷兹、MBDA、莱茵金属等,也有美国的洛马、波音、通用动力、RTX、L3哈里斯等,以及前文中的以色列埃尔比特系统。而这些跨国企业的英国子公司,有的就是它们早年对英国老牌企业的收购转化而来,并在收购中一并接下了一个个老牌企业背后所代表的利益共同体、关系网络等。
英空军“台风”发射MBDA集团的ASRAAM近程空空导弹。MBDA是BAE系统参与成立的合资公司,与此类似,BAE系统还曾手握瑞典萨博和空客集团的股份。这一点也算是西方防务行业诸多企业间错综复杂关系的缩影。
所以,一段时期以来英国的防务市场格局可谓是“山头林立”,各路行业巨头、大中型企业竞相角力。特别是除去由英国本土“四巨头”牢牢占据的份额之后的“腰部”市场,对这部分蛋糕的争夺可谓竞争激烈,参与者往往又是实力上势均力敌。对于刚刚在英国站稳脚跟的安杜里尔公司来说,这里的市场环境与澳大利亚、韩国等其他海外市场截然不同。相对开放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竞争压力,这里既有BAE系统这样横跨多领域的英国本土巨头,又有跨国的行业巨头的在此长期深耕。
英国防务市场复杂的一个缩影:目前“自主协作平台”ACP第一阶段的中标机型。机身平台是葡萄牙无人机厂商特克韦尔(Tekever)英国子公司的AR3无人机,搭载的电子战载荷则来自莱昂纳多英国子公司。
尽管近年来韩国本土防务企业快速崛起,但它远不具备像BAE系统这般的市场统治力。且安杜里尔公司所长的AI能力等,与这些韩企存在着互补关系,但在英国安杜里尔遇到的更多是市场上的直接竞争关系。
面对巨头阻击,安杜里尔的关键一役
更不利的是,当下安杜里尔公司力推的新产品,如巡飞弹、无人直升机、反无人机系统、“狂怒”等,放在英国防务市场上并不显得稀缺性,反而是可能面临着“同质化”。
有利的一面则是,英国对国防预算投入比日、韩、澳等国都更高,市场的蛋糕更诱人。加之,近年英国国防部一再表示将在政策上对本土中小型企业给予扶持。那么,安杜里尔能否啃下英国市场、争取到多大的市场份额,能否历经大浪淘沙的竞争后,在狭缝之中开辟属于自己的“利基市场”,就成了这家“新军工”综合实力的试金石。
至于有哪些企业在分英国国防部的采购蛋糕,除去“本土四巨头”的“腰部”市场(以订单额5千万英镑为门槛),云集了诸多业界知名的跨国企业等。而安杜里尔公司还没上桌,仍属“其他”。
同时,英国市场也是安杜里尔公司的“磨刀石”。作为该公司在欧洲市场砸下的第一颗“钉子”,英国子公司高管团队在掌舵人理查德·德雷克带领下,势必要审时度势,结合英国的行业环境来不断调整在英的业务发展策略。比如,继续放大其作为“新军工”企业的灵活、高效,比行业巨头等更具对市场需求的灵活响应,更高效地推进产品研发工作,可向用户交付更高成熟度的产品,以及作为成功获多轮融资、快速扩张的明星企业,它较于英国小型企业、新创企业的更具资金、人才和技术上的优势等。
安杜里尔英国子公司贴近英国本土需求来开发的“海底哨兵”,无疑该公司期待它能否打开英国、欧洲市场,需要靠这样一张考卷来证明自己,证明产品力、市场眼光、服务英国客户的能力等。
来自英国市场重重重压之下的安杜里尔公司,除了继续深耕本土化、英国化外,必然是要使出浑身解数、身段更为灵活地扩展业务,包括与更多英国企业、行业跨国巨头展开合作,乃至考虑展开对无人机、AI等领域英国公司并购活动等。当然,如果安杜里尔能在英国市场不断打开局面,就将为该公司未来扩大市场影响力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过程中所积累下的经验收获、市场打法等,将对该公司在其他国际市场的业务开拓大有裨益,有着高阶经验可供复刻。所以说,安杜里尔在英国的业务成败,是它能否跃升为“新的军工技术复合体”、能否在国际市场成功开疆扩土的关键一役。
这张表反映了英国“十大供应商”对其国防部业务的依赖程度。其中巴布科克国际集团是逐年攀升的。换言之,该集团业务与英国军方高度绑定,其高管团队必然与军方有着紧密互动。而安杜里尔英国子公司的掌舵人理查德·德雷克即来自巴布科克。
与巨头的正面交锋与激烈碰撞
当我们以更广的视野来看英国防务市场独特形态与西方防务市场“错综复杂”特征,也就看到了安杜里尔在英国市场所遭遇的重重挑战、行业巨头的阻击,是很有代表性的,并非局域个例,而是在其他国际地区市场、在美国本土同样会遭遇的情形。毕竟“新军工”对巨头挑战与颠覆之路绝非坦途,不会像安杜里尔公司宣传中的“云淡风轻”,更不会以铺天盖地的“批判”“唱衰”等来达成。行业巨头面对城下的行业新创企业这些“野蛮人”,并不会“坐以待毙”,并非面对新技术、新趋势时全然无动于衷与无所作为。
BAE系统公司的创新部门“猎鹰工厂”,名称显然借鉴了洛马的“臭鼬工厂”和波音的“幻影工厂”。而ACP正是“猎鹰工厂”的工作重点。
就像安杜里尔公司宣称“狂怒”将参与的英国皇家空军ACP第二阶段竞标,BAE系统公司同样有参与。由BAE系统在2023年7月宣布成立的面向航空领域的创新部门“猎鹰工厂”(Falcon Works)来领衔ACP的研发,目前已经迭代推出了几版设计,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开始试飞。又一例,安杜里尔公司重点推介的“点阵”系统,它代表着该公司的AI解决方案、AI能力、软件能力。而在BAE系统公司的宣传中,已将网络弹性、人工智能(AI)、电子战和下一代系统等划为了研发重点。
2024年2月,在沙特的世界防务展上,BAE系统的沙特子公司展出了“概念2”缩比模型(图右)。与此前的“概念1”在气动外形上有着很大变化。
那么,当“狂怒”“点阵”在英国市场乃至国际市场的竞标中,遭遇BAE系统的同类型产品时,有多大胜算呢?可以确定的是,“新军工”的上位之路,必然少不了与“大象转身”的行业巨头们在市场上正面交锋与激烈碰撞,也免不了在历经残酷的甚至是漫长的竞争后,以市场业绩来论成败。 (郑宇航)
来源:看航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