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建南靖到西藏边坝,3200公里的距离,不仅是地理的跨度,更是一名援藏干部用脚步丈量初心的征程。2022年7月,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干部黄哲娇踏上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雪域高原。
在西藏广袤的天地间,格桑花以顽强的生命力绽放在高原之上,象征着坚韧与希望。有这样一群八闽女性,她们如格桑花般扎根雪域,用爱与坚守书写着跨越山海的情谊。
让我们一起走近
绽放在高原的八闽巾帼
感受援藏路上的执着与感动
福建南靖到西藏边坝,3200公里的距离,不仅是地理的跨度,更是一名援藏干部用脚步丈量初心的征程。2022年7月,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干部黄哲娇踏上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雪域高原。
“刚收到援藏报名消息的时候,我也犹疑过,身体能不能扛得住高原恶劣的环境?漂泊在外,家中5岁的幼子怎么办?”回忆往事,她眼圈不自觉泛红。“援藏是国家重要战略部署,参与援藏事业,既是为时代发展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也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更多的价值,无形的责任感提醒我要珍惜这个机会。”在征得家人同意,安置好孩子后,她毅然决然地提交了报名材料。
在一年半的援藏岁月里,她始终秉持“缺氧不缺精神”的信念,用实干诠释责任与担当,在雪域高原写下一个个温暖的民生故事。
以专业为笔,为资金流通“护航”
作为工作队负责资金管理的财政干部,她深知资金是援藏工作的“血液”。凭借长期从事政府工程管理和一级造价师的专业优势,她细致审查每一笔资金流向,确保援藏资金高效、规范地用在刀刃上。
在边坝县中心小学改扩建项目中,她逐项核查工程量,削减不合理设计,压缩主体项目建安造价7.1%,节省约100万元,用于校园附属工程,让孩子们的校园活动场地更加舒适。
翻开援藏资金账本,每个数字都对应着援藏队落实的每一件实事。据不完全统计,闽十援边坝工作队累计完成项目145个,涉及物资19952万元。她精心守护着这本厚重的“雪域账本”,每一笔资金都对应着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藏香厂的香料车间、牧民定居点的路灯、教室的新课桌……她用专业守护着援藏资金的每一份温度。
以初心为墨,在雪域大地写满“民生”
深入一线调研是黄哲娇的工作常态。在乡镇学校,当看到孩子们的课桌破旧不堪,两人挤睡0.9米宽的床时,她的内心深受触动。她主动提出捐赠物资建议并得到队领导支持,在闽十援边坝工作队的支持下,共计拨付224万元,为全县8000多名学生换上新课桌椅、20台洗衣机,让孩子们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更加舒适。
在边坝,水质问题导致群众大骨节病频发,患者要颠簸10小时到异地就医,奔波劳顿不说,还存在开销大、复诊难、应急难、心不安等重重困难。为改善饮用水质,黄哲娇与团队一头扎进供水提质增效工程,投资5000万元,建成边坝县城区自来水厂,清澈的自来水流进了千家万户,滋润了边坝群众的心田。同时,在援藏队的帮助下,将边坝县人民医院创建成大骨节病医疗救治定点医院,2023年来累计开展关节置换手术284台,让患者在家门口得到治疗。
以坚韧为翼,在险途中播种“希望”
高原的艰险从未阻挡她工作的脚步。2023年2月,休假结束,返回边坝途中遭遇大雪封山,车辆险些坠崖,深夜10点又遇交通管制,团队15人挤在10平方米的管理房里仅靠一个小电炉取暖,等待放行。然而,这样的险境并未让她退缩。
林麝养殖产业是漳州援藏队引进并重点帮扶的高端麝香产业项目,也是漳州市政府高度支持的产业项目。为了摸清这个“黄金产业”,她顶着高反头痛,颠簸2小时抵达基地。看到活蹦乱跳的林麝幼崽,她欣喜不已,迅速根据队里的安排,拨付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捐赠的100万元产业资金。如今,这个从2018年起步的基地已扩展到14166平方米,年产值225万元,带动400余人次群众增收,首个“西藏高原麝类联合研究中心”也在此落地。藏族场长的感激之言——“没有援藏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让她深感一切艰辛都值得。
初心如磐,再启新程
如今,黄哲娇已回到福建南靖基层岗位,但雪域高原的经历成了她最珍贵的“精神财富”。翻看“优秀援藏队员”证书,她总说:“在西藏那样的环境中我们都能创造成绩,眼前的困难也一定能战胜。”3200公里的距离,丈量的不仅是地理路程,更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长度——这份初心,正化作她在乡村振兴新战场上继续前行的力量。
来源:闽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