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山科技撬动千亿市场?9.9万机器人的“大脑”竟然不用联网?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4 17:25 1

摘要:你敢信?现在一台能跟你对打拳击、帮你巡检电厂、还能给老人摔倒报警的机器人,只要9.9万!不是玩具,是真正搭载了多模态大模型的智能机器人。更让人吃惊的是,驱动它的“大脑”Yan1.3模型,训练成本据说还不到300万,却能在树莓派这种廉价硬件上流畅运行,完全不用联

你敢信?现在一台能跟你对打拳击、帮你巡检电厂、还能给老人摔倒报警的机器人,只要9.9万!不是玩具,是真正搭载了多模态大模型的智能机器人。更让人吃惊的是,驱动它的“大脑”Yan1.3模型,训练成本据说还不到300万,却能在树莓派这种廉价硬件上流畅运行,完全不用联网。

这可不是那种动不动就需要烧掉几个亿、依赖庞大云计算中心的大模型。它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端侧智能,直接把AI塞进终端设备里,让每一台小设备都拥有自己的“大脑”。岩山科技旗下的RockAI团队在2024年9月发布了这个Yan1.3多模态大模型。

和现在主流的大模型完全不同,它没用那个被广泛采用的Transformer架构,而是自己搞了一套叫做MCSD的机制。这么做的好处是计算复杂度大幅降低,从O(n² d)降到了O(n d),让模型在低算力设备上也能跑起来。

他们还模仿人脑的运作方式,搞了个“类脑分区激活”机制。就像我们大脑不同区域处理不同任务一样,这个模型也能根据任务类型动态选择激活的神经元区域,减少不必要的算力消耗。现场演示中,一架叫做“飞龙”的无人机搭载了这个模型。它不用把数据传回云端处理,自己就能在设备端对突发状况做出即时判断和处理,大大提升了在复杂环境中的适应性和自主性。这无人机已经用在了电力巡检、安全监控、环境监测这些工业场景中。对于个人用户,它也能用来AI拍摄、旅游辅助、山地越野,能自动勘探环境、规划行程,甚至解放你的双手,自动捕捉最佳拍照角度。

还有个叫“胖虎”的智能机器人,能基于Yan1.3的多模态处理能力,在离线状态下实时识别环境、理解用户的模糊指令和意图。它甚至能展示“七步成诗”这样的能力,准确理解指令内容,还能保护用户隐私安全。

岩山科技CEO刘凡平认为,群体智能才是通往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途径。他们希望通过自主研发的Yan模型让世界上每一台机器都能拥有自己的智能,利用不同设备间的持续交互和集体协作,激发群体智能的涌现。

2025年4月的信息显示,Yan 1.3在仅3B参数规模下,性能就能超越8B参数的Llama3模型,而且能在算力仅为苹果M2芯片1/6的设备上流畅运行。这种低算力需求使得它能够直接部署在终端设备上,实现本地化实时决策。比如在无人机应用中,传统方案需要依赖5G-A网络回传高清画面至云端处理,而Yan 1.3通过端侧分析,仅传输关键数据,减少流量成本高达30%-40%,同时大幅提升响应速度。

除了工业应用,Yan1.3也在医疗和教育领域找到了用武之地。它能辅助医生分析医疗影像,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提升诊断与教学效率。2025年的一些信息显示,岩山科技已经在智慧医疗领域与上海华山医院合作,推出了“生成式智慧病历”系统,能够语音转病历、自动生成病程摘要,医生确认后即可生成结构化记录,使门诊效率提升了约30%。

岩山科技旗下不止RockAI这一个团队。他们的子公司Nullmax专注于自动驾驶技术,采用纯视觉+类脑AI架构,无需依赖高精地图,通过多模态感知和端到端技术实现低成本部署,支持L4级自动驾驶功能。

Nullmax已经与上汽集团、奇瑞汽车等车企合作,技术覆盖了瑞虎8、艾瑞泽8等主力车型。2024年上半年,Nullmax实现了营收3400万元(未经审计),量产项目正在加速落地。2024年年报显示,岩山科技全年实现营收6.62亿元,同比增长17.06%。截至四季度末,公司总资产达105.04亿元,资产负债率仅2.36%。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的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费用达2.39亿元,同比增长168.26%。人工智能板块也首次实现规模收入,达到7340.55万元,标志着其技术创新开始向商业价值转化。不过岩山科技也面临着一些挑战。Nullmax在2024年净利润暴跌超87%,研发投入尚未转化为规模利润。同时,他们还面临着来自特斯拉FSD、华为ADS等技术的直接竞争,需要加速量产以巩固市场份额。

端侧AI本身也面临一些技术挑战。一方面早期的终端芯片难以承受大模型,导致性能缩水功能失真;另一方面,算法适配的复杂性也让模型部署呈现碎片化。清微智能的李秀冬总结了几大挑战:一是算法与芯片的适配难题,不同终端场景需要各异的AI算法,如何将复杂算法高效部署在端侧芯片上,确保性能与精度,是行业难题;二是场景的碎片化问题,市场对芯片的兼容性提出极高要求;三是成本控制与性能提升的矛盾。

但无论如何,端侧AI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政策层面,《“人工智能+”行动意见》直接给出了端侧AI的发展目标: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2030年超90%。技术层面,通过模型剪枝、量化、知识蒸馏等技术,百亿参数的大模型可压缩至原来的1/10,同时保持90%以上性能。硬件层面,2023-2025年,主流移动芯片的AI算力实现量级提升,专用AI芯片的能效比同步优化,解决了“终端跑不动AI”的老问题。

市场需求也在爆发。手机厂商支持端侧AI的旗舰机比非AI机型溢价15-20%;车载端侧AI渗透率预计2025年突破30%,对应市场空间超800亿元;可穿戴端侧AI设备2025年上半年出货量同比增长65%。

岩山科技已经与英伟达、高通、联发科、英特尔、瑞芯微等平台完成了适配,商业化进程在不断加速。他们设立的1亿元“Yan基金”正在扶持开发者生态,计划在2025年MWC大会上展示搭载Yan1.3的终端产品。

据行业预测,端侧AI市场在2025-2030年复合增长率将达35%。若Yan1.3能占据10%-15%的端侧智能设备份额,其直接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亿元。叠加企业服务、医疗等垂直领域,整体市场空间或达千亿级。现在的问题是,这种端侧智能路线真的能挑战那些依赖庞大云计算资源的云端大模型吗?

来源:孔雀带你看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