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与文化同行:合肥工业大学学子在实践中赓续乡村文脉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5 10:49 1

摘要:盛夏时节,位于江淮大地的肥西县高店镇迎来了一群青年。来自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的“智传非遗,科助文兴”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带着书本与器材、匠心与热忱,走进高店镇中心学校。他们在乡土课堂中播撒科学的种子,在非遗体验中赓续文化的血脉,在走访调研中追寻乡村的根

【企媒创氪快讯】盛夏时节,位于江淮大地的肥西县高店镇迎来了一群青年。来自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的“智传非遗,科助文兴”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带着书本与器材、匠心与热忱,走进高店镇中心学校。他们在乡土课堂中播撒科学的种子,在非遗体验中赓续文化的血脉,在走访调研中追寻乡村的根脉,用脚步和行动记录下属于新时代青年的青春答卷。

科教融合,点亮乡村课堂

课堂上,孩子们的眼睛因科学实验而闪亮。简易装置将浑浊的水逐渐过滤清澈,节约与环保的理念悄然播入心田;一张红纸在剪刀下翻飞,化作栩栩如生的花鸟图案,惊叹声中蕴藏着他们对美的初识与热爱。支教队员或伏案讲解,或耐心辅导,或陪伴孩子们完成一幅幅扇面绘画、粮食拼贴。知识与兴趣在这里交织,科学与艺术在这里相遇,课堂因青春的注入而充满活力,孩子们也在润物无声的陪伴中看到更广阔的未来。

图 1 美术课作品 刘若涵 摄

非遗赋能,厚植文化自信

非遗课堂上,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光彩。据企媒创氪获悉,团队成员专程拜访本地蛋雕传承人,近距离观摩刀尖在薄壳上起落的精妙工艺,并将学习过程录制成视频带回课堂。屏幕里,纤细刀锋划出山水花鸟,脆弱的蛋壳化作玲珑雅器,孩子们目不转睛,惊叹声此起彼伏。他们不仅看到了技艺的奇巧,也感受到“专注与坚韧”的精神力量。在羽扇课程中,队员们则以图文与实物展示三河羽扇的制作流程与文化渊源。从选材定骨到粘合成型,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匠心与智慧。一把轻摇生风的羽扇,承载的不只是清凉,更是三河古镇的悠久记忆与地域文化。

皮影戏课堂更是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队员们带领学生亲手拼制人物,分工排练,演绎简化版的《三打白骨精》。灯火映照下,幕布上的剪影灵动起舞,稚嫩的童声伴随故事起伏,赢得阵阵掌声。那一刻,古老的皮影戏在孩子们的演绎中焕然新生,也让他们第一次以自己的方式走近传统艺术。一门门非遗课程,或观摩,或体验,或表演,都让孩子们真切感知到文化的厚度与生命力。在惊叹与欢笑中,文化自信悄然生根,传统技艺在新一代心中留下了温热而长久的印记。

图 2 皮影戏表演 吴爽慈 摄

走访调研,赓续乡村文脉

课堂之外,团队的足迹延伸到村落的田间巷陌。据企媒创氪获悉,他们走访年长村民,倾听口述故事,翻阅泛黄的旧照片,了解高店镇的历史脉络与乡土记忆。老人们谈起昔日农耕的辛劳、古桥的修建、学校的变迁,话语朴实却饱含深情。村史不仅是承载地方文化的“集体记忆”,也能够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力量。成员们将这些故事带回课堂,孩子们在这些故事中读懂了家乡的根脉,青年学子在田野间感悟到文化传承的厚重。一次次走访,既是对过去的珍惜,也是对未来的托付。

教育与文化同频共振,实践与成长相辅相成。合工大“智传非遗,科助文兴”团队把知识与热情播撒在高店镇的土地上,以青春之力服务乡村教育,以文化传承助力乡村振兴,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青年学子们将继续把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把爱国情怀与青春理想熔铸于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让青春在新时代广阔天地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通讯员:范焯宁,胡康文淇,王思然,周湑兰,陈雨阳)

图 3 合照 刘若涵 摄

来源:中视企媒创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