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新药来了:国产替代、供需缓解、误解仍存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5 10:39 1

摘要:2025年9月,国内首款盐酸哌甲酯缓释片仿制药正式上市销售。这款药由合肥立方制药研发,是美国强生旗下西安杨森“专注达”的国产替代版本。价格比原研药便宜约20%,已经纳入医保目录。

2025年9月,国内首款盐酸哌甲酯缓释片仿制药正式上市销售。这款药由合肥立方制药研发,是美国强生旗下西安杨森“专注达”的国产替代版本。价格比原研药便宜约20%,已经纳入医保目录。

这并不是一款普通药物,它属于国家一类精神药品,主要用于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根据《中国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3版)》,ADH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影响儿童,也影响成人。大约30%—50%的患儿,症状会持续至成年。

典型表现包括注意力不集中、控制冲动困难、情绪波动大等。严重时,会影响学习、工作,乃至人际关系。

在立方制药的产品上市前,国内市场上只有“专注达”一种缓释型哌甲酯药物。近两年,随着需求激增,这款药出现了断供、不易购买的情况。西安杨森曾公开回应,全球范围内的订单已经远超企业产能。

如今立方制药的加入,虽未彻底解决供应压力,但至少让市场不再“一药独大”。

实际上,除了立方制药,国内共有 7 款‘哌甲酯’类产品获批准文号,其中4 种药物都在今年获批上市,包括中帅药业的盐酸右哌甲酯缓释胶囊,以及苏州第壹制药的注射用盐酸哌甲酯等。根据国家药监局官网统计,目前国内已有7款“哌甲酯”类药物获得批准。

其中,右哌甲酯被称为“哌甲酯的纯化版”,治疗效果相同,剂量却只需一半。它的Ⅲ期临床试验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郑毅牵头完成,历时近17年,终于在今年7月进入临床使用。

除了哌甲酯类,ADHD治疗还有非兴奋剂类药物,如托莫西汀。这种药目前仅获批用于儿童和青少年,其进口原研药已纳入医保,但在国内市场难以买到,临床上多用的是仿制药。

总体来看,药物确实比以前多了,选择也更加丰富。但郑毅等临床专家认为,短期内国产药的上市对市场结构影响有限。缓释型仍是主流,速释型也有特定适应人群。比如,有的孩子上学时需集中注意力,课后就不需要药物作用,这时速释剂型更合适。

随着ADHD这个词越来越常见,社交平台上关于它的讨论也变多了。小红书、抖音上,有不少家长在分享孩子吃药后的“变化”,也有人在质疑,这是不是一种“被制造出来的病”。

不可否认,ADHD这个概念正在逐渐“成人化”。国内多项研究显示,约3%的成年人患有ADHD,很多人直到工作后才被确诊。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些人把哌甲酯类药物当作“聪明药”来看待,认为吃了就能提高专注力、提升成绩。实际上,这种理解大错特错。

哌甲酯是中枢神经兴奋剂,对ADHD患者,是帮助他们恢复到“正常状态”;对普通人来说,安全性和有效性尚缺乏充分证据,更别提滥用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和成瘾风险。

这也是为什么这类药物属于一类精神药品,购药需凭红处方,且每次处方量极为有限。就连综合性医院也只能开出3—7天的药量,专科医院最多一个月。

医生们普遍强调,ADHD的治疗除了吃药外,还可以考虑配合心理干预、行为训练和家庭教育。成吃药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更好地生活、学习,而不是“变聪明”。

国产缓释哌甲酯上市,是一个积极信号,意味着更多儿童、青少年乃至成人ADHD患者,可能获得更平价、更稳定的治疗。

但它解决不了所有问题。比如,药物流通的滞后、地方医院进药流程慢、专业医生紧缺、公众对ADHD的误解,仍旧存在。特别是对成人ADHD的识别,很多人直到职场多年,才意识到自己不是“懒”,而是“病”。

药物越来越多,但真正的改变,始于对疾病的正确认知。ADHD不是教育失败,也不是性格缺陷,更不是“聪明药”的施展场。它是一种疾病,需要科学、系统地对待。

而对患者而言,药物能带来的帮助也有限。真正走出困境的力量,仍然来自内心:接受自己,理解自己,慢慢走出那片混乱的迷雾。

来源:老闫侃史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