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全国各级广电媒体以抗战主题精心策划、展开丰富多彩的创作,涌现出一大批重点主题的精品力作。本文重点观察部分省级广电媒体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体记忆、情感共鸣与年轻化表达,广泛采用4K/8K、VR/XR、AIGC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全国各级广电媒体以抗战主题精心策划、展开丰富多彩的创作,涌现出一大批重点主题的精品力作。本文重点观察部分省级广电媒体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体记忆、情感共鸣与年轻化表达,广泛采用4K/8K、VR/XR、AIGC等新技术修复历史影像、增强沉浸体验,并通过多平台联动、大小屏共振、线上线下融合实现破圈传播。这些创新实践不仅重塑了抗战记忆的现代表达,更在重温历史的过程中强化了集体认同和价值引领,彰显出主流媒体在重大主题宣传中的传播力、引导力与影响力。今天刊发下篇《技术为笔,历史为墨:多省广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创作的多元探索》
202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各省市广播电视台立足地域历史资源与媒体特色,以技术革新为引擎、以内容创新为核心、以情感共鸣为纽带,推出了一批兼具思想深度、艺术水准与传播力影响力的抗战主题作品。
湖南:
AI赋能抗战微短剧,
开创历史叙事新范式
湖南广电坚持“新闻立台”宗旨,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相继推出系列报道《挺起不屈的脊梁》《铁骨湘魂》《永远炽热的血脉》、系列专题节目《铁证》、微纪录片《永不尘封的档案》、音乐纪录片《歌词里的抗战——四万万歌壮河山》等作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反映新时代山河巨变和人民群众对英烈的深切缅怀,展现了主流媒体在重大历史节点中的责任担当与创新实践。
8月起,湖南卫视、芒果TV启用全新呼号“山河不忘,青春敢当”
此外湖南卫视、芒果TV还推出4集抗日主题微短剧《坐标》。剧集创新运用AIGC技术,以1942年日军“五一大扫荡”为背景,演绎了八路军指战员周秀兰与日军专家三井秀赖的生死较量。
首部AIGC抗战微短剧《坐标》
首部AIGC抗战微短剧《坐标》。这部无真人出镜、无实景拍摄、无动捕的纯AIGC自制微短剧,依托自研“山海AIGC平台”,实现了从剧本生成到视频制作的全流程AI化,将剧本创作、分镜设计、视频渲染等环节效率提升80%,其工业化流程为历史题材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可复用的技术模板;不仅以4K超高清画质还原历史场景,实现历史线与现代测绘场景的像素级融合,更能将情感价值转化为视觉语言、通过算法精准捕捉精神内核,为微短剧赛道树立了技术标准化+情感价值锚点的新范式,充分激活了红色基因的时代生命力。
湖北:
人物建模+场景复现,
打造红色记忆新体验
湖北广播电视台特别推出《共和国不会忘记》AI红色人物系列短片。聚焦湖北抗日主战场,从共产党员到国际友人,从学子投笔到贤达抢运,中华儿女共赴国难,共同构筑起坚固的防线,用热血和勇气书写不朽的抗战篇章。
AI红色系列第一集:《长阶尽处·何功伟》
《共和国不会忘记》系列短片最显著的技术特色在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全方位、多层次应用。短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重现了武汉烽火连天的战争环境,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通过先进的AI建模和动画技术,让历史人物“复活”,以逼真的形象和声音讲述自己的故事,显著增强了节目的沉浸感和感染力。这种“技术+内容”的深度融合,不仅改变了传统历史纪录片的呈现方式,更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叙事与接受方式,让抗战历史以更鲜活、更互动的方式抵达当代观众心灵。
上海:
大小屏幕跨场景交互,
全球传播网络全覆盖
上海广播电视台以“历史纵深、时代价值、国际视野”为核心,精心打造了17个融媒直播、特别节目及系列短视频、专题纪录片,以多元化内容类型和全媒体传播渠道解码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
《“不容忘却的伟大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直播》
从内容形态上看,上海广电的抗战主题宣传呈现出品类丰富、层次分明的特点。电视端推出6小时融媒直播《山河作证》,联动全国21省接力直播抗战遗址;移动端通过《AI“再现”上海抗战人物》等互动产品吸引年轻用户,地铁移动电视延伸至城市公共空间。纪念晚会《正义必胜》全网播放量超7亿次,情境表演《窑洞与战壕》等艺术表达引发情感共鸣。线下活动如四行仓库光影音乐会,推动历史记忆的立体化传播。
《生命的回响——犹太人在上海(第二季)》聚焦欧洲犹太难民避难上海及其家族传承的故事
在空间布局上,上海广电的抗战纪念不仅立足上海本地历史资源,还构建了全国联动、全球视野的传播网络。立足上海作为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定位,推出全英文纪录片《日本遗孤》,从日本青年视角反思战争;《来自东方的报道》邀请美国学者主持,借西方记者史料展现中共抗战史诗。国际传播矩阵平台ShanghaiEye聚焦上海庇护犹太难民等跨国故事,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种空间上的全方位覆盖,使抗战主题宣传既扎根地方历史,又具备全国意义和全球视野。
浙江:
XR活化历史文物,
动态再现抗战烽火
浙江广电集团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精心打造了多层次、广覆盖的节目矩阵,涵盖电视剧、纪录片、新闻专题、微短剧、融媒体直播等形式,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协同发声的宣传格局。
“山河见证·寻路”浙江省域大型主题融媒直播行动
“山河见证·寻路”浙江省域大型主题融媒直播行动,创新性地运用XR(扩展现实)技术,为抗战历史叙事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在主演播室,制作团队采用XR技术串联山河地标,形象展示抗战历史遗存、珍贵文物等,使静态的历史资料变得生动可感。通过虚拟场景的实时渲染和动态控制,虚拟场景与主持人的实况讲解无缝衔接,创造出传统拍摄方式无法实现的视觉效果。节目在技术应用上始终服务于内容表达,而非单纯追求技术效果,多角度地展现抗日根据地创建、文化抗战成果等,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江苏:
纪录片集群叙事历史,
跨国界报道同引共鸣
江苏广电总台紧紧围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主题,精心策划推出专题专栏、大型直播、大型全媒体特别节目、融媒体特别报道、音频系列节目、纪录片等多个系列项目,多维展现抗战胜利的深远影响,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抗战精神,呈现出更鲜明的新时代特质。
《抗日战争启示录》入选国家广电总局“记录新时代”纪录片精品项目
纪录片集群作为历史叙事的主力军,江苏广电推出了多部重磅作品。《抗日战争启示录》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战胜利的重要论述为遵循,围绕爱国主义精神、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全民族抗战和国际同盟四个主题展开。此外,江苏广电还推出了多部历史纪录片和战役纪录片,从不同角度切入抗战历史,既有宏观叙事,也有微观聚焦,共同构建全面而客观的历史图景。
纪录片《正义的审判》入选中宣部国际传播局重点项目
纪录片《正义的审判》专门制作了中英文双语版,于9月3日在江苏国际频道首播。该片在英国、日本、中国等地实地寻访,通过国际视角呈现战后审判的正义性,并向世界揭示日军暴行,捍卫历史正义。这种国际合作的制作模式和跨文化的叙事策略,增强了历史叙述的客观性和说服力,为抗战记忆的全球传播提供了新路径。
融媒体特别报道《两位外国友人成为首批外籍“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全网率先推出《约翰·拉贝后人和埃德加·斯诺后人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短视频。通过聚焦国际友人与中国抗战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连接,报道构建了跨越国界的情感共同体,宣示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价值共识。这种基于共同人性而非单一民族立场的叙事方式,更容易引发国际受众的共鸣和理解。
安徽:
青年对话跨越时空,
AI吹响抗战号角
安徽广电系统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和技术创新能力,推出了一系列以抗战历史为主题的节目和影视作品,为全国抗战主题宣传提供了“安徽样板”。
大型青春励志讲演类节目《青年·再相逢》
在众多节目中,安徽卫视特别策划的大型青春励志讲演类节目《青年·再相逢》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创新之作。该节目以青年对话为核心理念,通过嘉宾讲述+情景演绎的跨时空对话形式,让当代青年与抗战时期的青年志士实现精神共鸣。
系列专题片《抗敌号角》
另一重磅作品是10集专题片《抗敌号角》,该片由安徽省档案馆与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与《青年·再相逢》的青春气息不同,这部专题片以扎实的史料和权威的视角展现了新四军在华中抗战中的英勇事迹。全片以新四军军报《抗敌报》的报道为线索,围绕新四军的成立、主要战斗、军民关系、军歌创作、海外支援、作风建设及烈士事迹等主题展开,为观众提供了理解新四军抗战史的鲜活视角。
江西:
充分利用红色资源,
历史故事重现眼前
江西广播电视台(江西广电传媒集团)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大省的独特优势,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核心理念,为抗战精神的当代传播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供给。
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性运用成为江西广电本次纪念活动的一大亮点。在纪录片《东京审判的正义回响》中,制作团队通过AI技术修复梅汝璈故居的老照片与影像资料,精确还原了这位江西籍法学家参与东京审判时的工作场景,让历史人物走出档案,重现于观众眼前。AI语音合成技术则被用于“石头说史”互动环节——以151块红石象征抗战勋章,每块红石背后的故事通过AI语音讲解生动呈现,创造了“石头会说话”的独特体验。
在融媒体产品《数字不会说谎:江西抗战地图》H5中,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点击江西各地的抗战遗址虚拟图标,随即弹出详细历史解说与抗战老兵口述视频,将地理空间与历史事件有机连接,增强了地域关联性和探索趣味性。
作者:张锦阳(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传播学院 )
编辑:潘茜
【声明:本号为宣传传媒领域融合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平台,属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来源:融媒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