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60度满满油脂”“天然野生、假一赔万”……直播间里,主播声嘶力竭;屏幕外,消费者剁手下单。然而,当镜头切换到央视调查现场,同样一串“奇楠”手串,白天在夜市卖每克二十元,夜里就被包装成数万元一克的“野生极品”。所谓“油脂”,不过是白木高压注油;所谓“乳香”,
“360度满满油脂”“天然野生、假一赔万”……直播间里,主播声嘶力竭;屏幕外,消费者剁手下单。然而,当镜头切换到央视调查现场,同样一串“奇楠”手串,白天在夜市卖每克二十元,夜里就被包装成数万元一克的“野生极品”。所谓“油脂”,不过是白木高压注油;所谓“乳香”,不过是工业香精。沉香市场,早已不是清雅脱俗的“香席”,而是步步惊心的“香险”。
一、“科技货”横行:香精+注油=“奇楠”?
在“中国沉香之乡”核心产区,央视记者被熟人带进一间隐蔽仓库。墙柜里摆满“压油手串”,老板坦言:“想要奶香、药香、花果香都能调,味道保证半年不散。”所谓“科技货”,就是用廉价白木高压注入棕榈油,再滴几滴合成香精,外观油线分明、味道浓郁冲鼻,单凭肉眼和浅嗅几乎可以以假乱真。更讽刺的是,有商家得意地说:“管得越严越好卖,真货太贵,消费者反而更愿意买便宜的。”
二、价格跳水:从“一克万金”到“一克二十”
野生奇楠早在2021年就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交易近乎冻结。按理说,稀缺应带来溢价,但在夜市摊里,“奇楠”被成筐叫卖,普通款每克十几元,能“沉水”的也不过三百元,与动辄数万元的“野生奇楠”相差百倍。业内人士透露,这些“平价奇楠”九成以上是“科技货”,利润却高达几十倍;而真正的野生沉香,一年也收不到几公斤,大部分商家“玩不起”也不愿卖。
三、标准空转:有标不依,执法难落地
《沉香产品通用技术要求》白纸黑字写着:沉香应“保留天然本真”,禁止过度加工。然而,注油、泡药、高压增重早已成为“潜规则”。记者追问:“如此造假没人管?”摊主两手一摊:“查来查去都是罚点款,换个摊位继续卖。”由于加工点分散、销售渠道隐蔽,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监管常常“雷声大雨点小”。消费者买到假货,维权成本又高,只能自认倒霉。
四、信任崩塌:一条视频毁掉一座“香城”
央视报道播出当晚,某沉香直播间弹幕刷屏“退钱”,平台紧急下架“奇楠”关键词。第二天,当地夜市人流骤减,摊主抱怨:“一条新闻,半年白干。”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此前打出“假一赔万”口号的电商店铺,第一时间注销账号,微信、电话全部失联。消费者信心一旦崩塌,整个产区都要为少数害群之马埋单。
五、让沉香回归“香”的本质
沉香不是普通商品,它承载着千年香文化,也连接着稀缺自然资源。要终结“挂羊头卖狗肉”的乱象,必须三方发力:
1. 监管“长牙”:建立产地溯源码,从砍伐、加工到销售全流程留痕,让每一克沉香都有“身份证”;
2. 平台“过滤”:直播电商应设准入门槛,对“奇楠”“野生”等敏感词实名标注,假货先行赔付;
3. 消费者“睁眼”:不迷信“捡漏”,不轻信“满油”,认准权威机构鉴定证书,让真货有市场、假货无销路。
香,本应清心养神,而非闹心伤财。沉香市场若继续让“科技货”大行其道,终有一天,真正的野生沉香将因无人相信而“香消玉殒”。但愿央视这一记警钟,能让行业痛定思痛,让“香”回归本真,让文化得以延续。
来源:阿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