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争议升级!西贝客流下滑,罗永浩宣布 “停战”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5 11:09 1

摘要:与此同时,曾在9月公开批评西贝的罗永浩,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措辞克制的“停战声明”,称 “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期待预制菜相关的国家法规尽快出台”。

2025年9月初,西贝莜面村在北京和上海多家门店的客流量出现明显下滑,引发了新一轮关于“预制菜”的舆论风暴。

与此同时,曾在9月公开批评西贝的罗永浩,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措辞克制的“停战声明”,称 “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期待预制菜相关的国家法规尽快出台”。

至此,这场由一句话点燃的行业论战,暂时进入沉寂,但背后更深层的问题远未解决。

2025年9月,罗永浩在直播中提到自己在西贝用餐时发现不少菜品是预制菜,直言“花高价吃预制菜太恶心”,迅速引发网友共鸣。

几天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称,“我们用的是预加工,不是预制菜”,并强调“这些是中央厨房提前处理的,不能算预制”。

这场对“预制菜”定义的争议,迅速转化为一场公众对于餐饮信任问题的集中表达。

罗永浩的质疑并非针对预制菜本身,而是对“高价门店用预制菜却不明示”的不满。而西贝则试图通过“预加工”这一说法与“预制菜”划清界限。

但消费者并不买账,社交平台上大量用户表示自己曾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到预制菜,“冤种感”成为高频关键词。

在这场争议中,双方其实并未否定预制菜的存在价值。西贝也承认中央厨房的存在是为了效率和品质控制。

问题在于,消费者愿意为“现做”支付高价,却并未被明确告知吃到的是预制菜。

2024年,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78.1%的消费者表示在就餐时没有被告知食用的是预制菜,62.8%的消费者认为自己曾被预制菜冒充现做菜误导消费。

这些数据表明,信息不对称才是引发消费者不满的核心,而非预制菜本身。

从行业层面来看,预制菜已经成为连锁餐饮背后的重要支撑。

2024年的数据显示,中国餐饮行业预制化率已超过25%,外卖渠道中预制菜占比高达38%,而在连锁品牌中,后厨预制化率甚至超过70%。这种趋势并非偶然。

在多数城市,餐饮企业面临用工难、人力成本高、房租上涨等问题。与之对应的是,预制菜能显著提高出餐速度,降低人力依赖,保障口味一致性。

在这一点上,西贝并非个例。多家连锁品牌都在不同程度地依赖中央厨房或预制供应链。问题的症结不在于“用了”,而在于“是否告知”。

餐饮消费从来不只是为了果腹,“现做现炒”的“锅气”,本身就是一种消费价值。消费者愿意为“新鲜、手工、个性化调味”付出溢价,这种心理预期在进入一家中高端餐厅时尤为明显。

当消费者发现自己花的钱买到的是工业化产品时,这种心理落差会迅速转化为负面情绪。在他们看来,自己并不是反感预制菜,而是反感“被隐瞒”的过程。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吃预制菜,在便利店或超市购买时少有争议,而在餐厅中却容易引发强烈反弹。

西贝在回应中强调使用的是“预加工”,但这一说法也引发了大量质疑。事实上,目前行业内部对“预加工”和“预制菜”的界定并不清晰。

2024年3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预制菜生产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预制菜作出初步定义,但未明确“预加工”的边界。

这种模糊空间,使得部分餐企规避了告知义务,反而加剧了消费者的不信任。

从法律与监管的角度看,2025年即将实施的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将强化对预制菜标注的要求,但如何细化“分级标注”机制、明确预制程度、建立追溯链条,仍需时间。

技术手段已经不再是问题。区块链溯源、智能标签、实时监控等工具都可以实现菜品信息的公开透明。

问题在于,行业是否有动力去使用这些手段,消费者是否已经建立起对“预制菜”这一概念的合理认知。

在当前的社会文化语境中,预制菜仍容易被贴上“廉价”“不健康”的标签,而“现炒现做”则被视为更具情感价值。这种认知差异背后,是传统饮食文化和现代餐饮工业的深层碰撞。

这场由一句吐槽引发的争议,表面看是罗永浩和西贝的“口水战”,实则是整个餐饮行业的一次集体照。消费者并不拒绝预制菜,他们拒绝的是不透明。

“预制菜本身无对错,关键在是否诚实告知。”这是当前行业面临的最重要课题。

当消费者开始关注“我究竟吃了什么”,餐饮行业就不能再用模糊的定义来应付。透明不是成本,而是投资;不是妥协,而是竞争力。

西贝客流下滑,只是这场信任危机的一个缩影。未来真正决定一家餐企能否长期发展的,不是其厨房是否全现炒,而是它是否敢于公开告诉消费者:“这道菜,我们是怎么做的。”

来源:时代简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