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九月,鹭岛沿岸,“港航畅丝路、商贸通四海”花坛绚烂夺目。9月8日,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港口、航运、金融等领域代表齐聚厦门,共赴第七届“丝路海运”国际合作论坛之约,共商港航贸一体化发展新方向,共绘国家互利共赢、人民相知相亲、文明互学互鉴的“海
厦门港集装箱码头。
厦门国际邮轮中心。(本文图片由本报资料室提供)
金秋九月,鹭岛沿岸,“港航畅丝路、商贸通四海”花坛绚烂夺目。9月8日,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港口、航运、金融等领域代表齐聚厦门,共赴第七届“丝路海运”国际合作论坛之约,共商港航贸一体化发展新方向,共绘国家互利共赢、人民相知相亲、文明互学互鉴的“海上丝绸之路”新画卷。
“丝路海运”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作为推动“丝路海运”建设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发展的重要国际合作平台,“丝路海运”正不断拓展国际影响力,为全球港航贸一体化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9月8日下午,福建省发展改革委总规划师林有郑重宣布:“第十五批‘丝路海运’命名航线正式发布!”15条新航线宛如蔚蓝的绸带,从辽宁大连港的地中海航运欧洲线延伸至秘鲁钱凯港的南美西三线,从西班牙瓦伦西亚港的地中海航线,贯通至澳大利亚黑德兰港的铁矿石专线。
至此,“丝路海运”航线总数跃升至148条,连接全球48个国家、150座港口,编织成了一张前所未有的航运网络,深刻重构着区域贸易格局。
在“丝路海运”的强劲推动下,国际合作持续升温,越来越多外资企业选择落地福建,“福建制造”和优质港航服务也沿着这条通道扬帆出海,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竞争力显著提升。
在9月8日举行的第七届“丝路海运”国际合作论坛上,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利发布《2024年度福建省沿海港口经济发展报告》(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福建沿海港口经济增加值为7568亿元、居全国沿海第4位,占全省沿海地区GDP的15.3%,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并长期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与会嘉宾表示,“丝路海运”为国际社会以合作应对时代挑战、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充满东方智慧的方案。
当波兰投资贸易局首席代表尤德良博士展示格但斯克港的深水码头实景时,现场响起阵阵掌声——这座中东欧唯一的深水港,正是通过“丝路海运”航线与厦门港实现紧密连接。
目前,“丝路海运”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不断完善合作理念、拓展合作领域——“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纳入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丝路海运”本身更是被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并与“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一同成为我国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物流通道。
开行近七年,“丝路海运”越行越宽,在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人文交流心相通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
用合作在不确定中主动构建确定性
当前,尽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各国利益深度融合,但世界经济增长基础不牢,贸易和投资低迷,经济全球化遇到波折,发展不平衡加剧。战乱和冲突、恐怖主义、难民移民大规模流动等问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突出。
如何为世界经济复苏增添动能?如何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如何实现更加平衡包容的发展?一系列事关全球发展的重大命题摆在与会嘉宾面前。
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何建中在论坛上表示,国际海运业正面临地缘政治和局部冲突带来的冲击,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的增幅可能收窄,国际重要通道的通行、重点物资运输的风险增大。特别是美国的关税政策使全球企业面临监管不确定性加剧和国际供应链投资可行性下降的风险,港航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风险与挑战。
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投资司参赞张若思表示,“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中,不确定性成为新的常态。贸易政策频繁调整,尤其是单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地缘政治持续紧张,气候变化加剧,技术迅猛发展,都在深刻改变着贸易和海运的运行逻辑。”在世贸组织工作超20年的张若思感叹称,“我们本来只需要谈判规则、执行规则,但现在的工作变成研究不确定性。”
如何在不确定中主动构建确定性,也成为论坛关注的焦点。大家的共识是,各方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伙伴关系,包括签署各类区域贸易协定,以及增强“丝路海运”这样的合作平台作用,从而构建航运网络,促进贸易流动,增强政策的稳定性。
突尼斯经济与规划部部长萨米尔·阿卜杜勒哈菲兹认为,在当今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格局下,“丝路海运”国际合作论坛像灯塔一样传播信心与信任。“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这样的倡议鼓励对话与连接,不仅将推动货物与服务贸易往来,也将促进包容和可持续发展。
波兰投资贸易局驻华办事处中国区首席代表尤德良表示,“丝路海运”论坛已成为连接全球港航、贸易、金融各方的枢纽,真正构建起一个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生态圈。这也反映出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动海上互联互通并不是单方面的输出,而是旨在打造一个所有参与者都能受益的国际合作网络。“对波兰这样的欧盟门户国家来说,这意味着巨大的机遇”。
自2018年创建以来,“丝路海运”持续为全球经贸合作注入团结与发展的力量。福建省港口集团董事长陈志平表示,当前全球贸易正面临地缘政治冲突、供应链重构等多重挑战。“丝路海运”致力于以共商、共建、共享的积极实践,为中国对外开放注入新动能,为全球经贸合作增添更多确定性与活力。
陈志平进一步表示,“丝路海运”提供了畅达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航线网络,并积极探索构建海、铁、陆、空多式联运的立体物流网络,大力建设东南物流新通道,通过推进通道多元化,增强物流供应链的韧性与稳定性,保障全球经贸合作的顺利开展。
引领港航业向“智慧、绿色、韧性”迈进
如何更好地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安全,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扩大“丝路海运”品牌影响……当天,与会专家就如何在新形势下构建起海运共同体,强化共生合作、放大协同效应展开高端对话,共同探讨进一步深化合作,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发展路径。
2022年,由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与福建港口集团“丝路海运”公司合作打造的国际港航贸数字平台——“丝路海运”国际航行综合服务平台正式亮相。
在论坛背后的大屏幕上,装载北斗定位系统的智能集装箱在全球地图上闪烁,实时回传温湿度和振动数据,令现场中外嘉宾赞叹不已。
“平台将构建‘港航贸全链路数智平台’与‘智能集装箱全程可视化系统’,实现从物流可视化到供应链可观化、决策智能化的跨越。”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党委委员付强在展示二期规划方案时,为现场观众描绘出一幅数字化未来的蓝图。
同时,论坛还首次发布了“丝路海运”港航绿色评价体系。“这是全球首个覆盖‘一带一路’全航线的评价系统,依托北斗与AIS双模定位及人工智能算法,可实时监测港口水域船舶的碳排放强度。”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曹荣瑞表示,该体系准,将船舶能效与港口费用优惠直接挂钩,让绿色实践者获得真金白银的回报。
国际航行学会联合会主席张宝晨的演讲则为绿色转型描绘了技术路线图:“甲醇燃料船舶将在2030年前实现商用,氨燃料技术也将在2035年趋于成熟。中国研发的智能船舶‘智飞号’已实现自主避碰,绿色与智能正加速融合。”
陈志平介绍,福建省港口集团在推进港航贸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为了让“丝路海运”既跑得快,更跑得远、跑得绿,提出“丝路海运”绿色走廊计划,倡议共同投资建设岸电设施,推广绿色甲醇、氨、LNG等低碳燃料,并探索建立走廊内碳排放的监测与核算标准体系;建立联盟内部绿色低碳评价与激励体系,让绿色实践者真正享受红利,引领全球港航业向“智慧、绿色、韧性”的未来迈进。
7年耕耘,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把握历史主动,沿着历史揭示的正确方向继续前行,“丝路海运”必将更好地融通中国梦和世界梦,实现各国人民对文明交流的渴望、对共同发展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