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罗永浩和西贝杠上了,舆论场上一下子又把“预制菜”推上了风口浪尖。其实大家吵来吵去,根子上不是在反对预制菜本身,而是两个更现实的问题:第一,信息不透明,第二,价格虚高。说白了,消费者最怕被当傻子,花了现炒的钱,结果吃了一嘴加热包,谁受得了?
最近罗永浩和西贝杠上了,舆论场上一下子又把“预制菜”推上了风口浪尖。其实大家吵来吵去,根子上不是在反对预制菜本身,而是两个更现实的问题:第一,信息不透明,第二,价格虚高。说白了,消费者最怕被当傻子,花了现炒的钱,结果吃了一嘴加热包,谁受得了?
你看西式快餐,人家汉堡肉饼、薯条、面包全是预制的,但卖得便宜,明码标价,大家心知肚明,没人觉得被坑。可要是到了中餐馆,一份加热的鱼香肉丝也敢卖八十块,谁不生气?新华社的观点一针见血:预制不预制都行,但必须透明,必须讲究价格公道。
罗永浩悬赏十万查西贝预制菜,西贝老板拍胸脯说绝无预制,其实谁都明白,连锁餐饮离不开集中加工、标准化配送,预制菜早就是行业常态。可这次吵得厉害,原因很简单——消费者不想被当成“糊涂蛋”。花多少钱,吃的是啥,得有明白账。
你看这些年,某火锅巨头用预制锅底当现熬,结果被扒出来后,评论区炸了,销售额直接掉三成。这说明啥?消费者不是傻子,用了预制没错,错的是装糊涂、玩套路。信任这东西,一旦被当成擦脚布,生意还能做长久?
透明,是底线,不是可选项。你把底牌摊开,顾客才愿意掏腰包。否则,哪怕短期赚点快钱,长期迟早出问题。
预制菜怎么来的?老祖宗早就会腌、酱、晾,目的是保存和方便。现在预制菜换了新包装,本质一样:让吃饭变简单,效率高、成本低,还能保证安全。对连锁餐饮来说,几十家店要是全靠大厨现炒,后厨根本玩不转。
用预制菜不丢人,丢人的是不告诉消费者,明明是预制,还收现炒的钱。预制菜如果做得好,味道稳定、食品安全、价格合理,其实很多人都能接受,关键是要让人选得明白。
现实是什么?“预制菜”连个统一定义都没有。你问商家,有的说提前切好算,有的说加热10分钟以上算,有的说中央厨房配送就是预制……这完全是玩文字游戏。消费者点外卖以为是现炒,结果一口下去,全是冷冻味儿;去餐厅花大价钱,吃到的却跟超市买的速食没区别。
有调查显示,超过六成消费者分不清预制和现炒的区别,不是大家不较真,而是商家故意把水搅浑,好让你糊里糊涂地掏钱。
罗永浩大战西贝,行业里一堆从业者喊冤,其实大伙都心知肚明,透明才是出路。现在有些品牌已经在尝试,比如菜单上直接标出哪些是预制、哪些是现做,有的还开直播让顾客看后厨。这种操作,看似多余,实际效果非常好。
有报告说,主动标注预制菜的商家,顾客复购率高出两成,差评率低三成。你把底牌亮出来,消费者反而信你。餐饮说到底,靠的就是口碑和信任。
所以预制菜的争议本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怎么用、怎么说”。行业如果真想把生意做长久,就要立规矩:什么算预制,哪些要标清楚,怎么标、标在哪,一目了然。别再搞那些“科技与狠活”,更别拿“行业惯例”当遮羞布。
靠小聪明糊弄消费者,迟早自毁长城。靠实打实的诚信,生意才能越做越大。这道理,几百年前的老字号都明白,现代餐饮更该懂。
最后,预制菜没有原罪,套路和高价才有。你做得明白,卖得公道,没人会跟热乎饭过不去。
来源:BOSS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