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湘超”联赛火热登场,激情燃遍三湘四水。各路湘军球员斗志旺盛,说好了的“十三太保战长沙”的誓言早已忘得一干二净,相互间毫不客气展开“疯狂残杀”,进一球是一球,赢一场是赢一场,绝不退让。湘军血性尽显,赛场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这一刻,纯粹足球,魅力无限,为“省
“湘超”联赛火热登场,激情燃遍三湘四水。各路湘军球员斗志旺盛,说好了的“十三太保战长沙”的誓言早已忘得一干二净,相互间毫不客气展开“疯狂残杀”,进一球是一球,赢一场是赢一场,绝不退让。湘军血性尽显,赛场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这一刻,纯粹足球,魅力无限,为“省超”模式献上了一记美仑美奂的助攻。
当足球界仍在争论中国足球该“学欧洲”还是“效南美”之时,植根本土的几大“省超”联赛(苏超、湘超、浙超、赣超,豫超及鲁超、皖超等),不仅点燃了广大群众的足球热情,更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足球发展新路径。它不仅仅是一种赛事,更像是一场关乎中国足球未来的深刻变革,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足球道路的生动诠释。
“省超”之所以持续火爆,核心在于其通过构建省级赛事体系,从多个维度激活社会力量参与,重塑健康、可持续的足球生态。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政府主动作为:足球成为发展新引擎
以省级行政区域为核心的赛事架构,使足球自然融入地方发展目标。各级政府将“省超”与城市更新、文旅融合、产业升级、社会发展等紧密结合,通过完善体育设施、打造区域足球IP、拉动赛事消费,使足球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优化公共服务、增强市民归属感的重要载体。
这一模式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契合文化特色发展逻辑。它催生了“足球+文旅”“足球+消费”等融合业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提升公众关注,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大众支持、热度持续”的良性循环,彻底改变了以往足球与区域发展相脱节的局面。
二、全民足球热潮:地域认同点燃参与热情
“省超”以“本地球队”为核心,有效唤起民众的地域认同与情感共鸣。无论是资深球迷还是普通群众,都因“家乡球队”而增强关注度与支持力,形成凝聚乡土认同的“命运共同体”。在外求学的大学生、工作的乡贤等群体,也通过“省超”延续地域情感联结,使足球成为凝聚区域力量的重要媒介。
同时,“省超”推动赛事向基层延伸,为民间足球爱好者提供更多参与机会,使足球从“专业选手的专利”真正融入大众生活,成为全民健身的新亮点,有效扭转了足球“脱离群众”的问题。
三、人才培养革命:打通成长通道
“省超”依托地域资源,构建“校园足球→民间业余球队→省级职业队”的清晰晋升路径,彻底解决传统青训“脱离实战、晋升无门”的痛点。青少年得以近距离感受专业赛事氛围,通过高频实战积累经验。明确的成长通道也增强了家庭对孩子参与足球的支持意愿,直接扩大人才储备基数。
省级赛事的常态化运营,还为足球行业提供稳定的就业支撑。不仅球员获得了持续的竞技平台与收入来源,赛事策划、媒体转播、足球培训等衍生岗位也不断涌现,使足球从“短期职业”转变为“可长期从业的领域”。
四、告别金元足球:回归体育本质
“金元足球”的教训表明,社会资本过度介入易导致薪资泡沫、公平缺失和腐败滋生。“省超”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目标,资金使用接受地方监管与公众监督,最大限度减少资本对赛事规则和人才选拔的干扰,有效抵制无序扩张。
这一模式使足球摆脱“商业绑架”,重新回归“公平竞赛、传递正能量”的体育本质,重塑行业公信力,为足球健康发展扫清环境障碍。
五、辐射效应显著:价值超越足球领域
“省超”的影响远超足球本身,已形成的辐射效应,既体现在社会层面、区域层面上,在体育层面更展现出很大的推广价值。它打破“职业联赛闭环”,实现“群众足球与职业足球”有效衔接,为篮球、排球等大球运动提供可借鉴的“内外循环”生态样本。揭示了中国大球发展的科学路径:完全靠市场化道路已被证明不符合中国国情,而依托行政层级、扎根地域群众基础的赛事体系,才是振兴大球运动的有效路径。
如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足球(大球)发展模式已初见雏形。期待足协积极借鉴“省超”经验,构建“职业联赛+省级业余联赛”双轨并行、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唯有扎根国情、依靠群众,中国足球才能真正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不负人民的期待与热爱。
来源:南岛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