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3日,这场以“文化智造:AI重塑数字内容生产”为核心议题的专业沙龙,在海淀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北京市委网信办承办,海淀区委网信办、东升镇人民政府、快手联合协办,吸引了百余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与行业翘楚参与。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AI与文化的碰撞成为了备受瞩目的焦点。
如果说AI是一股强大的新力量,
正在重塑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么文化则是
人类历史长河中积淀的璀璨瑰宝。
当这两者相遇,
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AI将如何改变文化的生产与传播?
今天,跟着我们一同走进
2025北京文化论坛
“双向赋能:网络文化创新发展”平行论坛
首场专业沙龙,探寻其中的奥秘。
9月13日,这场以“文化智造:AI重塑数字内容生产”为核心议题的专业沙龙,在海淀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北京市委网信办承办,海淀区委网信办、东升镇人民政府、快手联合协办,吸引了百余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与行业翘楚参与。
活动伊始,大家首先参观了2025亚洲数字艺术展。展览呈现了来自6国18位艺术家的近30件多元形态数字艺术作品,为现场带来了沉浸式的艺术体验。这些作品展现了AI与艺术融合的无限可能,让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未来感的艺术世界。
随后,大家共同见证了海淀率先实现“百模规模”的重要时刻。在北京市委网信办指导下,海淀区率先建立全国首个大模型生态服务站,为产业发展赋能增效。截至本次沙龙举办,海淀区备案大模型总数已达105款,占北京市的三分之二,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成为全国首个实现“百模规模”的地市级区域。这里不仅孕育了豆包、文心一言、ChatGLM等通用头部大模型,还孵化了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体“通通”、全球首个原生多模态世界模型等多项重大成果。沙龙现场展示的“AI赋能智慧海淀‘百模绽放’新画卷”,向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主题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献礼,也为“AI重塑数字内容生产”的深度探讨开启了序幕。
01
AI驱动内容生产变革,
思想碰撞中探寻人与AI的终极关系
沙龙上半场以《AI驱动内容生产变革》为主题,由北京连界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科技博主高庆一主持。
“AI是画笔,人是赋予生命者”。AIGC数字艺术家、AINext联合创始人郭致聪以生动的案例指出,可被算法复制的内容生产会被AI替代,但源自独特生命体验的顶级创意不会。他以自己团队制作《老爸你在干嘛》AI动画MV的经历为例,展示了AI如何辅助生成文字剧本、文字分镜,然后生图、做视频,最后剪辑合成,整个流程高效顺畅,个体创作者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个体创作者的生产力都能抵传统微型工作室了!AI把我们从技术执行的苦役里解放出来了,可以专心搞情感和艺术核心表达。”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郭艳民从AI赋能视听产业的“术”与“道”两个维度进行了解读。他指出,在新闻传播领域,“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线”,这也是AI生成内容永远没法跨越的鸿沟;在艺术创作领域,“原创”是核心,AI只能聚合、模仿,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原创”;在商业娱乐领域,核心是规模化的“消费”,AI可以低成本满足市场海量需求。“我们需要在AI的智能化与人类的原创力之间找到平衡,思考人与AI的终极关系。”
北京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绍兰则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展示了大模型在内容生产中的实际价值。他以GLM-4.5制作PPT为例,只需简单的提示词,大模型就能生成PPT框架,把人们从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优化和深化。在游戏领域,大模型还能深度赋能全流程,从策划立项到发行推广,为游戏行业提效。“大模型已经帮我们把‘从0到1搭框架’这个最费脑的步骤搞定了,”王绍兰表示,“这就是它在内容生产里的实际价值:把我们从‘基础工作’里解放出来,专注于‘优化和深化’。”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导覃京燕从数实融合、可持续发展视角,探讨了AI如何助力文化新质生产力培育。她提出,要深度融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本土国情适配、国际化文化表达及前沿科技应用,通过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建设、游戏化方式及全媒介载体的创新应用等,实现文化资源的经济变现,构建文化协同可持续创新生态。并以《黑神话:悟空》、《浪浪山小妖怪》、《哪吒》等系列文化产品为例,梳理了中国儒释道等东方文明与中华文化基因底蕴浸润下的文化美学经济力。
02
圆桌对话精彩纷呈,
聚焦AI与创意转化的挑战与机遇
沙龙下半场的圆桌对话以“人工智能与创意转化”为主题,由量子位联合创始人、总编辑李根主持。快手科技副总裁、快手研究院院长蔡雄山,自由量级(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TO兼执行CEO姜涛,当红齐天集团联合创始人马子涵,璞跃中国(Plug and Play)管理合伙人、常务副总裁赵晨四位嘉宾围绕范式创新、文化智造挑战、人机共生等议题展开了深度交锋。
姜涛认为AI实现了创意生成的平权,激发了更广大的创作群体参与到创意生产中。“原来可能只有几十万人能参与的创作,一下子变成了几千万至几亿人,这对相关行业将产生颠覆性的效果。”
马子涵提出“创意正在从人类专有时代进入人机共生时代”,AI带来了创作平权化、流程实时化、消费个性化的颠覆。他认为,未来观众会更期待“个性化叙事”,尤其是A世代、Z世代的消费者,“他们不再是被动的内容接收者,而是渴望参与和改变的‘共创者’。”
赵晨认为,最大的挑战是“文化理解的鸿沟”:“当前许多AI模型是基于全球数据训练的,其美学标准和叙事方式偏西方化。如何让AI真正理解并生成具有东方哲学、中国审美的内容,是一个核心挑战。”最大的机遇则是“供给侧改革”与“出海”——AI智造能极大丰富优质内容的供给,同时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新引擎”。
“AIGC正在成为推动影视工业走向下一轮技术变革的新质生产力,为影视产业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蔡雄山表示AI正在重塑内容创作生态,以可灵AI为代表的视频生成大模型技术已深度嵌入影视、动画、电商等产业流程,极大地降低了视频内容制作的门槛,提升了内容生产的效率。
此外,嘉宾们还就人机共生时代创意和文化的权责划分、未来教育的演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在人机共生的时代,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依然是核心,“AI是辅助工具,我们需要明确创意和文化的权责,同时教育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人们与AI共生共长的能力。”
沙龙的精彩分享为到场的嘉宾带来了深刻启发。其中,拥有墨西哥美术学本科荣誉学位及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史论硕博背景的美洁认为,AI最难以替代的是人类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识。“AI可模仿但无法真正创新,尤其缺乏对特定文化和历史语境的深度理解。”她以中国水墨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为例,说明AI虽能促成形式上的文化对话,但其本质仍是辅助工具,无法替代人的真实体验与文化创造。
创域未来情绪支持AI大模型项目的创始人韩瑜则对“新时代的文盲是不懂人工智能的人”这一观点十分认同。她认为AI未来将更深入参与创意表达与情绪支持,“AI并非替代人类,而是‘辅助的创作者’,可以促进人向内外探索、最终加强与真实世界的联结。”她也指出,垂直模型与通用大模型将形成互补共生的关系,并呼吁全民以学习心态迎接AI这一新生产力。
这场专业沙龙是2025北京文化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届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设置主论坛、6场平行论坛、20余场专业沙龙及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常态化活动,聚焦文化与科技融合核心方向,围绕网络文化创新发展等六大议题深入研讨,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凝聚智慧动能。
“AI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新的灵感,
但点燃火花的,永远是人类的想象力。”
在AI与文化融合的道路上,
我们期待着人类的想象力
与AI的智慧能够携手共进,
创造出更多更精彩的文化作品,
让文化的魅力在AI的助力下
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共同书写文化智造时代的新篇章。
你认为在艺术创作中
AI与人类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你的见解吧!
🤖🎨
来源:首都互联网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