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程青松的名字,从来都不陌生,尤其在影视圈内,早在十几年前,他就以金扫帚奖的创始人身份频繁出镜,号称要为中国电影打扫卫生。
9月11日,知名男演员于朦胧坠楼而亡,尽管警方已经排除刑事案件可能,但舆论并未就此止步,反而愈演愈烈。
在网友的深扒之下,一连串名字浮出水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程青松。
他的历史、他的言行、他的私生活,像被扯开了一道口子,所有不堪的秘密都从这道缝里喷涌而出。
那么他到底有没有出现在于朦胧坠楼前的那场聚会?他多年在娱乐圈中“选男妃”的传闻,究竟是真是假?
程青松的名字,从来都不陌生,尤其在影视圈内,早在十几年前,他就以金扫帚奖的创始人身份频繁出镜,号称要为中国电影打扫卫生。
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那不过是块遮羞布,奖项看似正义,实则暗藏交易,不少演员、导演都曾被他点名,甚至有业内爆料称,有人为了不上榜,只能“走关系”。
曾有知情人透露,杨幂连续三年被评最差女演员,某年甚至根本没有作品,也被强行提名,直到她买下程青松的上万本书后,才被从榜单上消失。
另外陆川导演也没能幸免,因为拒绝与程青松走近,结果两次被金扫帚点名,连《南京南京》都被评为最差影片。
这些被打压的艺人,有的是因为作品质量不佳,更多的则是因为得罪了程青松,他手握话语权,掌控评审名单,谁上榜、谁得奖,全凭他的心情,很多业内人都明白,这个奖早就变了味。
于朦胧的离世,彻底撕开了这张面具,就在他坠楼当天,程青松发了一条微博—“好吃”。
看似无关,却让不少人联想到当年乔任梁事件,他也发过同样的内容。
巧合?还是某种“暗语”?
更令人疑惑的是,死者当天曾参加一场私密聚会,地点、人员、细节全部成谜,唯一一张流出的现场照中,出现了两个模糊男子身影,网友指出其中一个极似程青松,另一个则像是“极光光”李明,李明随后关闭了评论区,对任何质疑不做回应。
程青松反应很快,第二天就发文否认自己参与聚会,自称当晚在与田海蓉吃饭,并晒出聊天记录,他还特别强调自己是红发,而现场照片中的男子是黑发。
但网友对此并不买账,纷纷质问染发又不是不能改,聊天记录也不能作为铁证。
令人错愕的是,程青松很快选择了报警,自称遭遇网络攻击,要自证清白,但这个举动并没有平息外界猜疑,反而让人怀疑他是不是心虚。
有关程青松的黑料,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他曾多次被曝骚扰年轻男艺人,用“资源”做诱饵,进行精神操控。
早在2008年,就有导演龚达虎公开指控他发送骚扰短信,内容露骨,程青松在接受采访时也承认了这些行为。
2021年,他公开官宣恋情,对象是一位年仅19岁的大一男生,而他当时已53岁,年龄差34岁,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多个网红和小演员陆续曝光与他的私信记录,内容几乎如出一辙,深夜留言、频繁称呼“老婆”、索要肌肉照和生活照,甚至承诺“有角色可以给你”。
一位叫“科科”的网红晒出私信截图,显示程青松在半年时间内连续留言,屡被拒绝仍不死心。
男演员李博谦宇也实名举报,称在与程青松合作过程中被提出“不合理要求”,并遭受长期精神压力,举报后,该演员的社交账号一度被封,疑似遭到打压。
最讽刺的是,程青松的社交媒体关注列表中,有125人几乎全是肌肉男、帅气小鲜肉,网友扒出他的评论记录,发现他常年在帅哥照片下留言“好看”、“来演戏吗”等言语,俨然成了互联网选妃。
这一切,在于朦胧事件后被彻底揭开,曾经的评论人、导演、前经纪人纷纷发声,王照达呼吁公布聚会人员名单,宋祖德质疑程青松是否有权代表死者发布声明,孙德荣则表示要亲自参与调查,为于朦胧讨回公道。
媒体也不再沉默,《人民法治》发文指出,警方还在调查阶段,提醒网友理性评论,但在这个节骨眼上,理性已经很难成为主旋律。
人们看见一个年轻生命离世,看见一位圈内大佬被扒光,看见娱乐圈潜规则浮出水面,情绪早已被点燃。
更让人无法忽视的是于朦胧的状态,他并不是那种会轻易轻生的人,他有严重恐高症,曾因拍戏高空坠落导致五处骨折,从此再也不敢靠近高处,连东方明珠的玻璃栈道都不敢走,怎么可能会从高楼上跳下去?
他也不是没有牵挂的人,与母亲关系亲密,家中还有两只狗等他回家,他还在拍摄新剧《宗师列传》,饰演主角“柳永”。
坠楼前一天,还接到了央视的直播通告,这样的人,怎么可能突然结束自己?
更何况,坠楼现场的窗户玻璃容易打开,可纱窗却很难弄开,在醉酒状态下,连纱窗都打不开,还怎么跳楼?
种种疑点,让人不得不怀疑,当晚的聚会到底发生了什么。
更噤若寒蝉的是,那场聚会的参与者至今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发声,不回应、不解释、不承认,仿佛一个人都不存在,但网络上的热议早已让这件事无法平息。
北京卿欢国际娱乐公司在事发第二天就发布声明,宣布与程青松、李明解除所有商业合作,这份声明像是割席信号,也像是某种自保动作,他们知道,这潭水太深,必须立刻撇清。
公众的情绪也在继续发酵,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娱乐圈的潜规则,尤其是“资源换关系”“潜规则选角”这些早已存在的潜台词,于朦胧的事件,仿佛一把刀,划开了这层遮羞布。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秘密都藏不住太久,程青松曾靠着话语权主宰圈内风向,如今却被千万人唾弃,他过去所做的一切,在这场事件中被看得一清二楚。
于朦胧的死,是否与他有关,警方还在调查,但程青松的“社死”,已经无法挽回。
他曾高高在上的名气,如今成了一地鸡毛,这不是法律的制裁,但却是舆论的审判。
来源:红日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