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死后也要葬在一个山头,搀扶,管他天不长地不久,别哭,因为有我把你守……
死后也要葬在一个山头,搀扶,管他天不长地不久,别哭,因为有我把你守……
怎么了,你们觉得这个歌,出啥问题了?
这个歌怎么这么多黑子?
裁缝的歌?
是哪个裁缝?
现在网络歌曲哪一个不是裁缝?
记住,所有制作网络歌曲的都是裁缝!
只要这个歌火,总会有人找到两句三句去黑这个歌,找到一模一样的旋律给它结合在一起。
人家火了,写了那么多作品,你们就这样去搞人家!
只要这个歌里面有情感,能够打动你就够了。
我不是支持裁缝,我都不知道你们讲那个裁缝是谁?是写这个搀扶的吗?
这些黑子是无药可救的。
我唱罗老师的歌,天天唱,好不容易唱首别人的歌还黑我!
你们这些黑子,良心大大的坏了。
上面这些话是谁说的是刀郎的大徒弟王瀚仪说的。
王翰仪称得上是网络知名人士。
他这明显的是在为马健涛鸣不平。
我梦野艳齐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马建涛由一首歌《搀扶》火了之后,网上就有人给他送去外号,称他为马“裁缝”。
可时下,在网上又有几个歌手在音乐创作中不是在做裁缝?
除了纯粹的抄袭,除了纯粹的翻唱他人歌曲,许多像马健涛这样的歌手,无非是在借鉴别人的作品,吸取别人的长处,提升别人的精华。他们能成为裁缝,我梦野艳齐敢公开地说,本身无可厚非。
您如果对我的这种观点持以不屑,那我真的希望,您也站出来裁缝出一首能够在网上广泛流行的歌来,让我也能别开洞天,叹为观止。
纵观时下的华语乐坛,在网络音乐的江湖里,最近马健涛因为一首《搀扶》,那可谓是遭遇了一场风暴,而刀郎的大徒弟王翰仪为其站台发声,则在是让这场风暴开始出现逆转。
王瀚仪,这位出生于四川达州的音乐创作者,12岁就拜入刀郎门下,堪称刀郎成名前漂泊达州时收下的嫡传弟子。
而深陷“裁缝”争议的马健涛,则是从河南农村走出来的草根歌手。
他16岁就带着吉他闯荡杭州,在酒吧驻唱时还被老板批评“唱得比狗难听”。
但他没有放弃。
26年的默默坚守,终于迎来了《搀扶》的爆火。
这首歌全网播放量突破20亿,广场舞大妈也爱不释手。
可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裁缝”质疑,《搀扶》前奏被指像《小李飞刀》,副歌疑似模仿《想你的时候问月亮》,其他作品也被质疑与经典歌曲旋律相似,甚至还惹上了官司。
而王瀚仪为马健涛助阵的核心要点是——
现在网络歌曲大多是拼接出来的,大家都是“裁缝”,只要歌曲能打动人心就足够了,没必要揪着“裁缝”这一点不放。
他的观点,在我梦野艳齐看来,是对现实的认可。
网络的发展让音乐创作门槛降低,大量歌曲涌入市场,其中不乏一些为了追求热度而粗制滥造、随意拼凑的作品;另一方面,原创保护的力度不足,法律在界定“洗稿”等行为时存在模糊地带,导致一些创作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也让“借鉴”与抄袭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
但换个角度想,音乐创作本就不是孤立的,很多经典作品也会从其他音乐中汲取灵感。
像刀郎,他翻唱过红色经典歌曲,作品中也融合了新疆等地的民族音乐元素。
马健涛的《搀扶》虽然被质疑“裁缝”,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精准地触碰到了当代人对爱情、陪伴的渴望,那句“死后葬一个山头”的浪漫歌词,让无数人找到了情感共鸣 。
音乐的本质是传递情感、触动心灵。我们不能仅仅因为一首歌涉嫌“裁缝”就完全否定它的价值。
作为听众,我们在欣赏音乐时,不妨多一些包容。
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好音乐有机会得以绽放光彩,才能让音乐人在辛勤创作的土壤里有机会耕耘、播种,以至有所收获。
这就是我梦野艳齐作为本平台的点评官今天要说的观点所在。
好了,这个话题,就说到这里。
感谢您的收看。梦野艳齐。
来源:梦野艳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