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殖民主义从未停止其形态的演变。从最初的武力征服、土地占领,到经济控制、资源掠夺,再到今天的思想渗透、认知操控,殖民主义已经完成了一场深刻的转型。美国作为当代全球霸权国家,其思想殖民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备、技术先进、渗透隐蔽的战略体系,这
《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解析之17
认知主权:数字时代思想殖民的新形态与应对之策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殖民主义从未停止其形态的演变。从最初的武力征服、土地占领,到经济控制、资源掠夺,再到今天的思想渗透、认知操控,殖民主义已经完成了一场深刻的转型。美国作为当代全球霸权国家,其思想殖民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备、技术先进、渗透隐蔽的战略体系,这一体系正通过媒体宣传、信息控制、战略传播和认知塑造等多种手段,对全球各国进行着前所未有的认知干预。
一、战略迭代:从宣传战到认知战的殖民演进
美国思想殖民战略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进,呈现出越来越精细化、隐蔽化和技术化的特征。早期的“宣传战”主要依靠传统媒体,如“美国之音”等外宣机构,通过单向度的信息传播来塑造他国公众对美国的正面认知。这种手段相对简单直接,其意识形态色彩较为明显。
相当于拿着一个喇叭,对着人家宣讲,苦口婆心似的。
进入“信息战”阶段,美国开始运用更加复杂的心理学和博弈论原理,通过信息的选择性供给、剪裁和屏蔽来影响目标国家的舆论场。20世纪80年代对日本的“替罪羊”操作就是典型例证,美国通过操控信息成功将国内经济问题转嫁于日本,为后来的经济制裁创造了舆论条件。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利用信息不对称,瞒天过海,移花接木,浑水摸鱼。
“9·11”事件后,美国进一步将思想殖民升级为“思想战”,将其纳入国家战略传播体系。2010年《国家战略传播构架》明确提出推进“普世价值”是美国的核心战略利益之一。这一阶段的特色是国家力量的全面动员,通过公共外交、文化输出等多种渠道进行价值渗透。
相当于组合拳,让宣传战+信息战走进目标群体的头脑里。
最新的“认知战”阶段则标志着思想殖民进入了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时代。美国将认知域提升到与物理作战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试图通过技术手段直接干预人脑的认知过程。社交媒体虚假账号、深度伪造技术等成为新武器,认知主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简单地说:心理战+新技术,控制目标群体的大脑。
二、技术赋能:认知战的新形态与特征
当代认知战的最大特点是科学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人工智能算法可以精准分析个体的认知偏好和情感倾向,也就是投其所好。神经科学研究为干预人脑认知过程提供了可能,社交媒体平台则成为实施认知操控的理想场域。
美军中央司令部在X平台运营大量虚假账号的做法表明,认知战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规模运作。2017-2022年间超过10万条的阿拉伯语虚假信息推送,展现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大数据和社交媒体的思想殖民模式。这些账号被列入“白名单“享有优先推荐权,说明平台算法已经成为认知战的基础设施。
深度伪造技术的出现更使得认知战如虎添翼。
2020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开发的深度伪造工具,能够生成逼真的领导人视频,这将可能彻底颠覆公众对真相的认知。在委内瑞拉危机中,伪造的马杜罗“辞职演讲”就是这种技术应用的先声。
三、认知主权:国家安全的新边疆
随着认知战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认知主权已经成为国家主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知主权是指一个国家保护其公民认知过程免受外部不当干预的权利和能力,包括维护民族文化认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自主性。
在数字时代,认知主权的捍卫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技术不对称的挑战,美国在人工智能、神经科学等认知战关键技术领域拥有明显优势。其次是平台垄断的挑战,美国科技巨头控制着全球主要的社交媒体平台和信息传播渠道。再次是规则制定的挑战,美国试图通过其主导的国际规则体系来合法化其认知干预行为。
四、多维应对:构建认知国防体系
面对日益复杂的认知战威胁,各国需要构建全方位的认知国防体系。首先应该加强认知空间的监测与预警能力,建立专门机构负责识别和应对认知攻击。其次要推动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减少对外依赖。
法律规制也是重要一环,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认知空间的行为准则和红线。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建立认知空间的国际规则体系,反对任何形式的认知殖民行为。
最重要的是加强公民的认知素养教育,提升公众对认知操控的识别能力和免疫力。这包括媒体素养教育、批判性思维培养以及民族文化认同的强化等方面。
总之,美国的思想殖民实践已经从粗放式的宣传进化为精准化的认知干预,这种转变对全球各国的认知主权构成了严峻挑战。在数字时代,认知空间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新边疆,捍卫认知主权就是捍卫国家的精神独立性和文化自主性。
中国作为美国认知战的重点目标,更需要高度重视认知国防建设。一方面要清醒认识到美国认知战的实质和手段,另一方面要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认知防御体系。只有在认知上保持独立自主,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认知战没有硝烟,但关乎国家命运;认知空间无形,但关乎民族未来。捍卫认知主权,就是守护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就是保卫一个民族的灵魂栖所。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需要保持高度警惕,坚守自己的文化根脉和认知自主。
附录:《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第二章 美国思想殖民的实践体系
美国思想殖民活动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和清晰的战略布局,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体系支撑。
2.1战略体系:历史迭代与纵深拓展
美国思想殖民是在强烈的战略意图和清晰的战略布局下开展的,几经历史迭代,已经形成了包括宣传战、信息战、思想战、认知战等在内的多维立体的战略体系。
(一)媒体宣传与“宣传战”
从两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主要利用报刊、广播媒体“向全世界讲述美国故事”,创办“美国之音”“自由亚洲电台”“自由欧洲电台”等外宣媒体,同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展长期的宣传战。在顶层设计上,从战争新闻办公室到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国家心理战略委员会,宣传职能不断扩大升级;在传播渠道方面,加大对外宣广播和报纸等的投入;在内容叙事方面,聚焦于宣传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和“繁荣”,攻击苏联“专制”下的腐败与贫穷。
(二)信息控制与“信息战”
20世纪70年代前后,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介迅速发展,推动美国信息传播结构深刻变革。“信息控制—认知”逐步取代“宣传—认知”范式,成为新的主流传播理论。社会心理学、博弈论、知觉现象学等理论被引入国际战略形势分析和政治决策过程,构建起新的国际政治理论框架,推动美国国家安全观念发生重要变化,其思想殖民也随之进入了信息控制与“信息战”阶段。“信息战”成功案例之一,是美国在20世纪80—90年代成功将日本塑造为美国自身经济问题的“替罪羊”,为美国政府逼迫日方签订半导体协议、广场协议等创造了舆论条件。这一阶段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信息供给、信息干扰、信息剪裁、信息屏蔽、信息阻断等手法,影响甚至塑造舆论,进而实现信息控制的战略目标。
(三)战略传播与“思想战”
“9·11”事件后,美国在全球发动反恐战争,并以“打击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名,开始以国家外交、安全、军事和宣传体系为基础,构建战略传播体系。2010年,美国政府在《国家战略传播构架》报告中指出,要通过公共事务、公共外交和信息运作等多重手段,针对特定受众精心设计传播和接触活动;在美国及全球推进“普世价值”是美国四大战略利益之一;“我们的安全必须依赖于我们对普世价值的不懈追求”。以此为标志,美国对外传播活动进入战略传播阶段。通过“颜色革命”推翻埃及穆巴拉克政府,是这一时期美国“思想战”的成功案例。调动一切国家资源推动“普世价值”渗透,打赢“思想战”,成为美国思想殖民新的重要目标。
(四)认知塑造与“认知战”
改变受众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一直是美国新闻传播、广告宣传等工作的重要目标。“认知战”概念也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出现。但是,直到本世纪初,随着心理科学、神经科学、脑科学、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发展,“塑造认知”才真正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战略目标。2016年后,美国政府将认知战升级为基于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研究的新战域,强调大脑将成为战场的一部分。2022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认知战提升到与物理层面作战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标志着认知域完全独立。2023年,美国国会的一系列报告再一次聚焦认知安全。就这样,以技术驱动认知操控,成为美国思想殖民的新手法。
同以往思想殖民手法不同的是,“认知塑造”高度依赖新技术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社交网络和认知科学等,使精准影响目标受众的认知成为可能。“认知塑造”目标直指“制脑权”,试图通过重构认知,从根本上改变对手或目标受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
“认知塑造”实施过程更加隐蔽和灵活,能根据目标和场景迅速调整策略。社交媒体是当前美国开展“塑造认知”活动的重要空间。数据显示,美军中央司令部长期在X平台运营大量阿拉伯语虚假账号,2017—2022年间发布超10万条信息,这些账号被列入“白名单”,享有优先推荐权。近年来,深度伪造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美国开展认知战创造了新的便利条件。2020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开发“深度伪造”工具,可生成逼真的领导人视频。在委内瑞拉危机中,伪造的马杜罗“辞职演讲”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MCN微头条伙伴计划##认证作者激励计划#(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来源:大道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