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投资世界里,真正改变格局的往往不是循规蹈矩的公司,而是那些敢于挑战常识的“异类”。奈飞(Netflix)的故事,正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
在投资世界里,真正改变格局的往往不是循规蹈矩的公司,而是那些敢于挑战常识的“异类”。奈飞(Netflix)的故事,正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
10年前,来自爱丁堡的“百年巨头”Baillie Gifford第一次系统性研究奈飞时,市场的主流声音仍停留在对流媒体模式的怀疑:缺乏壁垒、成本高企、国际扩张艰难。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为敢于“想得更大”的投资者留下了空间。
10年持有,奈飞股价上涨20倍,客户每天观看内容累计数十亿小时,从一家邮寄 DVD 的租赁公司成长为全球娱乐的文化符号。
它的成功不仅来自技术和内容,更源于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自由与责任、试验与迭代。
回顾这段投资历程,Baillie Gifford提炼出三点关键经验:敢于问“如果会怎样”、理解文化的力量,以及保持足够的耐心去抓住异类。
这篇复盘文章不长,但内容坦诚,有错过,有坚持,有幸运……也折射出Baillie Gifford自身的投资文化和原则。
很赞,聪明投资者(ID: Capital-nature)整理分享给大家。
“展望 2025年,我认为一个非常合理的判断是:奈飞(Netflix)的订阅用户数可能会是现在的几倍,而且用户愿意为其不依赖任何设备或平台的内容支付更多费用……
我觉得我们应该拥抱这个行业正在经历的剧烈变动,以及短期内股价带来的焦虑,去持有这样一家有望成为新兴媒体世界长期赢家的公司。”
这是我们在2015年“奈飞十大研究框架”中的结论:当时距离我们第一次研究这家公司已经过去四年,股价也上涨了大约400%。我们对最初的错过保持谦逊,但同时也接纳了不确定性,并看到了未来可能的巨大回报。
截至撰写本文时,我们已经持有奈飞十年,为客户带来了20倍的投资回报,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关于颠覆、适应力,以及投资异类企业所需的坚定信念这些永恒的课程。
第一课:永远问“如果会怎样?”
今天,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奈飞的世界。
那个标志性的红色“N”和独特的“ta-DUM”声,已经成为流媒体文化的符号。
奈飞如今拥有超过 3 亿订阅用户,覆盖190 多个国家,从一个邮寄DVD的服务商成长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娱乐品牌之一。
然而,它的颠覆潜力并非一直如此显而易见。
上世纪90年代末,当里德·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和马克·伦道夫(Marc Randolph)创办奈飞时,大型有线电视台决定你看什么、何时看。想要看一部喜欢的或新的电影,大多数家庭需要在周五晚上跑一趟本地的 Blockbuster 门店去租DVD或录像带。
一个基于网络的租赁服务,把DVD寄到你家门口,这个想法听起来完全不靠谱。
而且,“包月无限量观看”的订阅制模式,又怎么可能盈利?这与当时依赖单次租赁和滞纳金的既有模式完全相悖。
如此离经叛道,以至于Blockbuster在2000年拒绝以区区5000万美元收购奈飞。这后来成了经典讽刺。
我们当时也心存怀疑。
2011年我们第一次见哈斯廷斯时,“随便看 DVD”的套餐已经颠覆了传统租赁行业,并导致两大巨头Blockbuster和Movie Gallery的倒闭。
那时奈飞已有2500万订阅用户,并上线了流媒体服务。但正如我们的投资讨论记录所写,我们当时的观点令人失望地接近市场共识:
“最具体的担忧集中在流媒体时代奈飞缺乏明显的竞争优势、内容成本可能膨胀,以及国际扩张面临的挑战。大家都同意未来电视和电影的消费方式会大不相同,直觉上这种变化会带来投资机会。
但我们应该保持开放心态,观察这些变化是否会为内容提供商带来新的复兴。”
我们常说,负面想法往往来得容易,却可能蒙蔽我们的判断。
到2015年,奈飞用户已经翻倍,其中包括我们当初担心的庞大国际市场。奈飞还大胆投入原创内容制作,如《纸牌屋》和《女子监狱》。
再次,我们停下脚步思考:原创内容会让公司像有线台一样更依赖爆款吗?制作成本会不会压垮利润?
幸运的是,这次这些问题没有阻止我们替客户买入持仓。
虽然我们错过了2011到2015年间的部分增长,但我们获得了更多证据,证明奈飞敢于挑战传统的意愿和能力。
它成功的概率更大,而我们所面对的变革规模也愈发清晰。
奈飞如今的全球飞轮几乎无可比拟。一部西班牙剧集《纸钞屋》能被打造成全球现象;一部成本并不高的《鱿鱼游戏》能吸引超过超级碗观众的观看量。
极少有公司能在如此规模上实现“创意的工业化”。
不过,使奈飞非凡的,不只是它现在是什么,而是它可能会变成什么。用户合计每天观看数十亿小时奈飞内容,人均每天两小时,是迪士尼或Hulu的两倍多。
奈飞毕竟是“爆款文化”的缔造者。
然而,奈飞每小时观看带来的收入却显著低于几乎所有同行。
公司已经不再披露订阅增长数据,也许他们是对的,这本来就是一种干扰。
潜在的变现空间表明,即便未来订阅增长见顶,奈飞也能轻松将美国广告收入提升五到十倍,甚至在五年内实现公司营收翻倍。
随着广告占比的增加,我们预期利润率会进一步提升。即使奈飞的股价在未来以更低的估值倍数交易(例如更低的市盈率),我们仍认为公司有望达到现值的两到三倍。
第二课:文化决定成败
虽然我们在分析奈飞(Netflix)的竞争优势和全球扩张时,想象力有时也捉襟见肘,但有一个判断始终不变:对其企业文化的深切、并不断增长的敬意。
奈飞生而灵活。
创始人塑造了一种“自由与责任”的文化,他们的文化备忘录在硅谷声名远扬。没有差旅报销政策,也没有固定假期制度,员工被鼓励像对待自己的资源一样使用公司的资源。
广受讨论的“守门人测试”(keeper test),即经理人问自己:是否愿意竭力挽留每一位员工,凸显了公司对人才和责任感的重视。
丰厚的离职补偿减少了员工离开的负面标签,反而强化了这样一种氛围:绩效重要,但信任同样重要。
更关键的是,这种文化为试验精神打开了大门。每年都有数百项实验在进行,从用户界面的细微调整,到推荐算法的激进变革。
2016 年,奈飞完成了“全球开关”,一次性在 130 多个新国家上线服务。这一壮举的背后,正是分散化实验的文化,以及拒绝被既有行业遗产束缚的决心。
与我们投资组合里大多数表现最好的持仓一样,奈飞的成功依靠持续的自我重塑:从 DVD 到流媒体,从内容授权到原创制作,从纯订阅模式到广告和游戏。
每一次转型都伴随着风险,都遭遇过质疑,但每一次都成为转折点。文化并不能保证成功,但它为适应力创造了条件。
第三课:耐心才能抓住异类
毫不意外,奈飞并未能幸免于伴随异类企业而来的波动。
质疑声此起彼伏,股价也多次承压。尤其是2022年,仅仅因为两个季度订阅增长乏力,加上更严峻的宏观环境,股价就暴跌了75%。
我们必须退后一步,重新评估我们的长期论点是否减弱。以下是当年“奈飞十大研究框架”的一段节选:
“许多市场仍处于渗透率不足阶段,付费电视仍占据消费者支出和观看时间的大部分,因此我们可能仍处于流媒体完全取代线性电视论点的早期阶段……
许多卖方报告指出,奈飞进入新业务板块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投资案例的复杂性。随着这些试验性业务加快推进,比起以往任何时候,我们都更难预测奈飞在十年后会是什么样子——而我们是否有能力在长期内容忍这种不确定性,并观察这些业务的演化,将可能成为我们与市场的区别,只要我们继续持有。”
事实证明,坚持是正确的。到2025年8月,奈飞股价已从低点反弹近7倍。打击共享密码的举措、叠加涨价和广告订阅层级,验证了奈飞的定价能力。
奈飞平台的价值也愈发不可否认。
它的最新爆款《KPop 猎魔女团》(KPop Demon Hunters)正打破纪录,成为史上观看次数最多的动画电影,观影量高达2.36亿次,引发音乐榜单冠军、TikTok 挑战、粉丝装扮,甚至奥斯卡的讨论。
奈飞的故事早已不是“订阅用户数”,而是如何激活知识产权,撬动粉丝经济,并带动商业闭环。
随着时间推移,奈飞开始享受规模红利。
还记得它曾经难以支付账单吗?如今,公司创造的现金不仅足够持续投资内容、降低债务,还能回馈股东。
仅2024年一年,奈飞就斥资逾 60亿美元回购股票。这标志着我们投资逻辑上的重大进展,也成为奈飞相比其他流媒体巨头的核心优势。
异类思维
今年早些时候,我们复盘了奈飞的投资逻辑,讨论开场时有这样的表述:
“奈飞提醒我们,在评估持仓中异类潜力的能力上,必须保持谦逊。”
即便是一个接受过乐观训练的团队,有时我们对蓝天情境的假设,仍远不及某些异类企业最终创造的回报规模。
为了捕捉并长期持有这样的异类,为客户创造价值,我们必须持续敞开思维、拓展想象,并敢于“想得更大”。
来源:聪明投资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