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把微信地区设在哪里?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5 15:41 1

摘要:仔细观察会发现,大家的答案大致可归为四类:一类是刻意隐藏,不透露任何地域信息;一类是选在瑞士、冰岛、阿鲁巴这类听起来颇具特色的国家或地区,当然,也不排除他们本就生活在那里;而最普遍的,是后两类:要么锚定家乡,要么绑定当下的居住地。

打开微信个人主页,盯着地区栏的下拉菜单时,你会做怎样的选择?是填承载着童年炊烟与乡音的家乡,还是填当下正挤地铁、赶方案的城市?

仔细观察会发现,大家的答案大致可归为四类:一类是刻意隐藏,不透露任何地域信息;一类是选在瑞士、冰岛、阿鲁巴这类听起来颇具特色的国家或地区,当然,也不排除他们本就生活在那里;而最普遍的,是后两类:要么锚定家乡,要么绑定当下的居住地。

前两类选择相对小众,我姑且按下不表,不妨结合我微信里两千多位好友的样本,聊聊后两类背后藏着的生活态度与时代心态。

把微信地区设为家乡的人,大多带着一份沉甸甸的乡土锚点。尤其在经济发达的省份,比如江苏、浙江,或是乡土情结本就浓厚的山东、福建,即便有人远走他乡甚至出国工作,微信地区栏里的苏州、青岛、泉州也很少变动。就像我认识的苏州朋友,哪怕在上海定居多年,点开他的微信主页,江苏苏州四个字始终没变 —— 那是他与人初遇时,无需多言就能透出的身份底色。

这种对家乡的执念,其实藏着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回溯传统,古人对籍贯的重视,丝毫不亚于今日:《三国演义》里,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面对曹操的追问朗声回应,自己是常山赵子龙;张飞每次阵前喊话,也总少不了表明身份,称自己是燕人张翼德。彼时的常山(今石家庄)、燕地,不是简单的地理坐标,而是行走天下的信用背书,是无论走多远都卸不下的根。

而把地区设为当下居住地的人,想法往往更现实,也更鲜活。最直接的原因是工作需求 —— 让同事、客户一眼知道自己的常居地,对接业务时少了你现在在哪的麻烦;但除此之外,若居住地是北上广深这类大城市,这个选择有时也成了一种隐性的符号。

这背后藏着户籍制度的历史印记:过去城乡差距显著,城市户口意味着更优的福利、更好的教育资源,在大城市生活甚至暗含着家庭有一定资产、有稳定社会关系的联想。如今虽多数城市落户已无门槛,但这种认知惯性,仍让上海、北京这类标签,在社交语境里多了几分微妙的分量。

我有位泉州朋友的选择,就把这种地域认知拆解得很有意思:此前他在上海、香港工作了五年,微信地区始终是福建泉州;可去年一到厦门任职,他立刻改了地区。我问起缘由,他笑着解释,自己之前去上海香港都是外地打工,情况不一样;泉州和厦门只隔一百公里,亲戚大多在这边,改不改都像在自家地盘,没必要硬扛着泉州的标签。

还有一种现象更值得琢磨:不少来自欠发达地区的朋友,对自己的籍贯似乎带着一种隐性羞耻感。出门在外自我介绍时,他们很少说具体的市县,只会模糊地提一句我是河南的、我来自甘肃;一旦到大城市上学、工作,微信地区便会立刻换成北京、杭州这类标签。

我曾特意在微信里搜过:列表里标注河南的好友寥寥无几,但我明明记得加过不少河南朋友;反观山东,即便有些山东朋友常年在外地,甚至偶尔会吐槽山东的酒桌文化太麻烦,却仍坚持把地区设为山东青岛、山东济南。

这种不愿提及家乡的心态,根源往往很复杂:可能是听过太多类似河南人爱骗、甘肃人穷这类地域黑言论,怕被贴上刻板标签;也可能是对原生家庭有不满,有人曾跟我说,小时候总被爸妈告知要好好读书,不然就只能留在老家种地,久而久之,老家在自己心里就成了没本事的人才待的地方。

现在回头看,微信地区这栏小小的选择,其实藏着当代年轻人家的观念变革 —— 这或许是个值得新闻传播学深挖的议题。当社会流动越来越快,家乡不再是出生后就固定的坐标,家也不再是户口本上那页纸;有人把乡愁锚在地区栏里,有人把当下的生活贴在标签上,有人则刻意抹去地域痕迹,只保留我就是我的纯粹。

但无论选择是什么,有一点其实该更笃定:我们不必为自己的出身感到自卑。你可以来自小镇,也可以来自大城;你可以爱家乡的烟火气,也可以对家乡有复杂的情绪。在这个流动的时代,家早已不是由地域定义的 —— 它可以是你当下打拼的出租屋,可以是和朋友合租的小公寓,甚至可以是你心里那份无论去哪,都有底气回头的安全感。

毕竟,决定你是谁的,从不是微信地区栏里的那几个字,而是你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以及你对生活的那份认真。

来源:社科干饭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