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的破局与重塑:从“形”到“行”的育人升华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5 16:05 1

摘要: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不仅塑造着校园的精神风貌,更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轨迹。在当代教育深化的背景下,学校文化已不再只是墙面标语、景观装饰的静态呈现,而是关乎价值认同、行为塑造与精神生长的动态教育力量,校文化建设已从单一的环境装饰走向系统的育人体系构建。如何推动

学校文化建设的破局与重塑:从“形”到“行”的育人升华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不仅塑造着校园的精神风貌,更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轨迹。在当代教育深化的背景下,学校文化已不再只是墙面标语、景观装饰的静态呈现,而是关乎价值认同、行为塑造与精神生长的动态教育力量,校文化建设已从单一的环境装饰走向系统的育人体系构建。如何推动学校文化从“有形无行”走向“形行合一”,进而实现“以文化人、人创文化”的良性循环?本文基于一线实践的观察与反思,尝试提出学校文化建设的新思路与实施路径。

一、坚守九大原则:筑牢学校文化建设的根基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零散的创意堆砌,需以科学原则为指引,确保方向不偏、落地有效。核心需遵循九大原则,各原则相互支撑,共同构成文化建设的“骨架”:

众筹原则:凝聚师生、家长、社区智慧,使文化源自集体共识。打破“校长主导、教师执行”的单一模式,吸纳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参与文化设计,让文化真正“源于师生、服务师生”。

个性化原则:立足校本,拒绝千校一面,塑造独特文化身份。避免“千校一面”的标语化、同质化,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如科技、艺术、体育)、地域文化(如地方非遗、历史名人)打造独特文化标识。

主题性原则:以核心教育理念为主线,贯穿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围绕核心育人目标(如“规则意识”“创新精神”“家国情怀”)设定文化主题,确保环境、活动、课程均围绕主题展开,形成合力。

生长性原则:保持文化的开放性,随时代与师生共同成长。学校文化不是固定不变的“成品”,需随学生成长需求、教育政策变化动态优化,例如每年更新班级文化主题、定期升级校园景观功能。

课程化原则: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课程内容,实现文化育人常态化。将文化元素转化为可体验、可参与的课程资源,如校园景观成为“户外课堂”,文化活动纳入校本课程体系。

内化原则:避免文化停留在“看得到”的墙面、展板,通过活动、实践让学生主动感知文化内涵,如通过“校园义工日”内化“奉献精神”。

动态性原则:注重文化价值的情感认同和行为践行,避免空洞说教允许文化更新与迭代,呼应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建立文化建设的动态调整机制,定期收集师生反馈,及时修正文化载体(如淘汰不受欢迎的标语、升级使用率低的设施)。

以文化人性原则:始终以培育人、发展人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以“育人”为核心,避免为了“文化而文化”,确保每一项文化设计都能促进学生品德、能力、情感的发展。

年检原则:建立文化评估与反馈机制,实现持续改进。将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年度评估体系,从“师生参与度”“文化育人效果”“资源利用率”等维度考核,避免文化建设“一阵风”。

二、聚焦三大提升:推动学校文化从“有形”走向“有效”

当前部分学校文化建设存在“重形式、轻实践”“重装饰、轻内化”的问题,需从“形与行”“境界层次”“环境育人方式”三个维度突破,实现文化育人的深度升级。

(一)破局“形行脱节”:实现“形行合一”的文化落地

当前学校文化普遍存在“有形无行”“形行分离”等问题。标语是标语,行为是行为,文化沦为装饰。许多学校的文化建设陷入“四大困境”:一是“有形无行”,墙面贴满“诚信”标语,却缺乏诚信实践活动;二是“形行两张皮”,文化理念与日常管理脱节(如提倡“创新”,却限制学生课堂提问);三是“形的表象在行”,仅模仿其他学校的文化活动,未结合本校实际;四是“形滞后于行”,校园景观、文化标语多年不更新,无法匹配学生新的成长需求。

破解这些问题,核心是实现“形行合一”:既要打造可视化的文化“形”(如标语、景观、设施),更要设计可参与的文化“行”(如活动、实践、规则)。例如,校园内设置“诚信售货部”(形),同时制定“无人监管、自主付款”规则(行),让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诚信”理念;又如,打造“科技长廊”(形),配套开展“科学小实验体验日”(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科技文化。唯有“形”为“行”服务,“行”为“形”赋能,才能让文化从“墙面”走进“心里”,最终形成学校品牌特色。正的文化品牌应实现“依形而行”—在规范中践行,又“行中炼形”—在实践中提炼精神,最终达到形神兼备、文化与人相互滋养的境界。

(二)升级三大境界:从“符号”到“行为”的文化内化

学校文化的育人效果,取决于文化建设的境界层次,需逐步从低阶向高阶推进,形成“符号—载体—行为”的递进链条:

1. 第一境界:文化符号:校徽、色彩、景观等表层标识。通过Logo、校徽、校训、墙面标语等可视化符号,传递学校核心价值观,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层”;

2. 第二境界:文化载体:课程、制度、活动等传递系统。将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载体,如学科教室、校园景观、文化活动(如读书节、科技节),是文化建设的“中间层”;

3. 第三境界:文化行为:内化于师生日常的礼仪、习惯、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将文化理念转化为日常行为,如遵守规则、主动奉献、创新实践,是文化建设的“目标层”。

例如,学校以“规则意识”为核心文化:先设计“规则小卫士”Logo(符号),再打造“规则主题角”(载体),最后开展“秋千排队打卡”“无人监考”等活动(行为),让“规则意识”从“看到”变为“做到”。高层次的文化建设应聚焦如何将符号意义转化为自觉行为。

强化环境“化育”与“疗愈”功能。

传统环境育人多以“教化”为主,即通过标语、展板传递道理,缺乏针对性与互动性。新形势下,需走向“学化—习化—育化”的深度浸润。更有价值的是,针对学生行为短板(如缺乏规则意识、责任心不足等),主动创设“疗愈型景观”——先发现学生成长中的薄弱项,再通过环境设计、活动创设实现“精准育人”。

具体可分三步实施:

1. 问题征集:通过问卷、班会、教师观察等方式,收集学生在礼仪、习惯、品德等方面的薄弱点(如“缺乏耐心”“自律性差”“不爱分享”);

2. 环境设计:针对问题创设“疗愈型”文化场景,如针对“缺乏耐心”,设置需要排队等待的“秋千区”;针对“自律性差”,打造“无人售货部”(不找零、自主付款);针对“缺乏爱心”,设立“旧物捐赠角”;

3. 活动延伸:结合场景开展配套活动,如“无人监考月”“校园义工日”“班级互助周”,让学生在持续实践中养成良好行为。

形成“发现问题—设计环境—潜移默化”的育人新路径。这种“先找问题、再设场景、后养习惯”的模式,能让环境育人从“泛泛而谈”变为“精准发力”,真正实现“环境影响行为,行为塑造品格”。

三、拓展三大新视域:打开学校文化建设的新空间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校文化建设需突破“教室+楼道”的传统范围,向学科融合、互动体验、班级特色等领域延伸,打造更立体、更多元的文化生态。

(一)聚焦“功能性空间”:让每一处场所都成为文化载体

传统校园文化多集中在公共楼道、操场,忽略了学科教室、图书馆等功能性空间的文化价值。新形势下,需重点打造三大空间的文化建设:

学科教室文化:打破“标准化教室”模式,让教室成为“学科文化体验馆”。如数学教室张贴数学史漫画、设置几何模型展台;生物教室打造“微型生态角”、陈列动植物标本;

特色教室与主题走廊文化:艺术教室可展示学生画作、乐器,走廊配套“艺术名人墙”;科技教室可设置“发明创造展示柜”,走廊嵌入“科学小实验互动墙”(如可操作的杠杆、滑轮模型);

图书馆文化:推动图书馆从“藏书室”变为“课题研究+学科融合”的新场所,设置“跨学科研究区”(如“环保课题资料角”“传统文化研究柜”),定期开展“图书漂流”“课题分享会”,让图书馆成为“文化生成地”而非“文化储存地”。

这些空间的文化建设,核心是坚守“人产生新文化,新文化育新人”——让学生在使用空间的过程中,主动创造文化(如撰写课题报告、创作艺术作品),再通过这些“新文化”影响更多学生。

(二)推动“文化形式”升级:从“平面标语”到“立体互动”

改变以往标语式、展板式的平面文化,打造可触摸、可体验、可探究的立体环境。传统校园文化多以“墙面标语”“海报展板”为主,形式单一、互动性弱,难以吸引学生关注。需推动文化形式向“实物化、互动化、立体化”转型:

从平面到立体:在楼道嵌入“嵌入式标本墙”(如昆虫标本、矿石标本),在操场设置“立体文化雕塑”(如科技主题雕塑、名人雕像);

从观赏到互动:在墙面设计“可操作的科学实验装置”(如简易电路、杠杆原理演示器),在教室设置“学生作品实物展台”(如手工制品、科技小发明);

从固定到动态:定期更新“文化展示区”内容(如每月更换一次学生绘画作品、每学期更新一次“班级成就展”),让校园文化“常看常新”。

例如,某学校在楼道墙面设计“声音传播实验装置”,学生可通过敲击不同材质的管道,直观感受声音传播的差异——这种“可玩、可试”的文化形式,远比“声音传播原理”的标语更有育人效果。

(三)打造“班级特色文化”:让文化建设“落地到班、人人参与”

打造班级文化馆,推行校园文化博览会。班级是学生在校生活的核心场所,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最小单元”,需激活班级文化的创造力:

创建“班级主题文化馆”:鼓励班级围绕特定主题(如节气、科技、家乡文化)建设“微型文化馆”。每个班级结合学生兴趣、班级目标,打造独特的主题文化馆(如“航天主题班”“书香主题班”“环保主题班”),馆内陈列学生收集的相关资料、创作的作品;

举办“班级文化博览会”:每学期或每年开展一次“班级文化博览会”,各班通过展板、表演、互动游戏等形式,展示本班文化特色,促进班级间的文化交流;

推动“校园景观课程化”:将校园内的科技设施(如天文台、气象站)、文化景观(如校训石、名人长廊)转化为“课程资源”,由班级认领“景观维护”“课程开发”任务,如“科技班”负责维护天文台、设计“天文观测课”,“历史班”负责讲解名人长廊、编写“名人故事手册”。

四、让学校文化建设“落地生根、长效发展”

除上述思路外,学校文化建设还需注重“长效性”与“全员性”,避免“一时热闹、过后冷清”:

1. 建立“文化建设小组”:由校长牵头,联合教师、学生、家长代表组成小组,定期研讨文化建设方案,确保文化建设“有规划、有执行、有评估”;

2. 纳入“教师考核与培训”:将“文化育人能力”纳入教师考核指标,同时开展“文化建设培训”,提升教师设计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内化文化的能力;

3. 搭建“文化反馈渠道”:设立“校园文化意见箱”、开展“文化建设问卷调查”,及时收集师生对校园文化的建议,动态调整文化建设内容;

4. 链接“家庭与社区”:邀请家长参与“校园文化开放日”,联合社区将“社区文化资源”(如社区博物馆、非遗传承人)引入校园,让学校文化与家庭文化、社区文化形成合力。

文化建设的终点是“人的成长”。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使命,不在于打造多么精美的景观或独特的符号体系,而在于是否真正触发了学生的行为改变、价值观塑造和精神成长。未来的学校文化应更关注:情感联结:让学生发自内心认同、热爱并归属于此地;文化创造力:鼓励学生成为文化的创造者与传播者;动态生成:建立“设计—实践—反思—再生”的文化演进机制。唯有文化“活”在人们的行为中、生长在日常的细节里,它才能真正成为一所学校的灵魂。

总之,学校文化建设不是“面子工程”,而是“里子工程”——它需要坚守原则、精准发力,更需要创新视域、长效推进。唯有从“形”的打造走向“行”的实践,从“教化”的传递走向“化育”的浸润,才能让学校文化真正成为“育人的土壤”,培育出有品格、有能力、有情怀的新时代学生。

来源:教育领域王红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