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平时去西贝、或者类似连锁餐厅,本来付的钱是为了买“现做”“看得见厨房”“刚炒的新鲜菜”“堂食的体验”。当“几乎全是预制菜”“冷冻品”“中央厨房生产”“看不到真正厨师现场操作”的说法出来之后,很多付钱的顾客觉得被“缩水”。这不仅仅是菜的味道变差的问题,还涉
很多人平时去西贝、或者类似连锁餐厅,本来付的钱是为了买“现做”“看得见厨房”“刚炒的新鲜菜”“堂食的体验”。当“几乎全是预制菜”“冷冻品”“中央厨房生产”“看不到真正厨师现场操作”的说法出来之后,很多付钱的顾客觉得被“缩水”。这不仅仅是菜的味道变差的问题,还涉及“我付了这个钱,本该得到的是什么”的期望与现实之间落差。
顾客付钱买的是多重价值:口感、新鲜度、透明度、卫生,以及品牌承诺。如果这些没兑现,那么钱就不值。尤其在“同样价格”“稍高价格”的情况下,如果感受变差,顾客自然会觉得“性价比下降”。网络上的激烈反对,不只是嫌贵,而是觉得“贵还买不到该有的品质”。
信任被拆掉的代价有多大?从报道里看,一些门店客流下滑、营业额减少。比如有门店说营业额比之前“下滑10%~15%”。 (新浪财经) 又比如贾国龙自己说,“10日和11日全国所有门店的营业额分别减少了100万元”,12日预计下跌200万到300万元。 (EE Times China) 这些数字说明消费者的钱真的在“撤离”品牌。
企业的钱与品牌要还
讲到西贝这边,其实他们在这场争论里损失钱的不只是日常营业额,还有品牌现金流——信任与口碑。这种事情一旦出名,消费者可能提前打消要去你店的念头,仅仅因为“听说西贝用预制菜”“后厨不透明”“标榜新鲜却好像中央厨房做的多”。这些口碑的负面效应,会影响未来几个月甚至几年。
为了缓损失,西贝做了几个动作:创始人道歉(贾国龙表示“我应对方式有错,改”,要“打明牌”,向胖东来学习)。 下架“罗永浩菜单”、暂停后厨参观、收到整改要求、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改为门店现场制作部分工艺。)这些都意味着要投入成本——支付员工培训、设备改造、管理制度调整、原材料采购可能会更贵、品控成本上升。
这些“额外成本”从哪里来?要么降低利润率,要么提高价格,要么通过长时间的恢复信任来拉回客流。这中间的时间成本、心理成本都不是小数目。品牌如果不能做出真正根本上的改善,那些“整改”可能只是一种表面动作。
员工的钱包在中间被拉扯
门店工作人员说他们这家店30多人,并未有人离职。 (凤凰网) 同时集团给一线员工发放500元补贴以示安抚。 (凤凰网) 对员工来说,日常就得面对客人投诉、情绪,以及额外的监督、整改措施带来的工作量增加。员工可能要承担更多事情——比如更透明的流程、更多现场操作、可能更严格的清洁、原料验收、标识告示这些。某种程度上,员工的钱、时间、精力都会被消耗。
如果整改失败或只是应付舆论,员工将长时间处在“不好做,受压力,收入也没提高”的状态。若整改能成功,品牌恢复客户信任,员工的收入和稳定性会好一些,但这个过程需要付出。
未来可能的钱成本与机会
预制菜争议其实点出了一个行业里正在发生的转变:消费者越来越重视知情权与体验,单纯的“口号新鲜”“连锁大牌”不够了,“你让我看见”“你告诉我什么是预制菜”“你把加工做在门店这部分”“你把价格合理化”这些才是真的重要。
商家若能在这场变革里做好,让顾客的钱花得明明白白、安全放心,并且体验到“天天愿意再来”的感觉,那份未来现金流与口碑价值很高。反之,如果只是敷衍整改,钱可能继续跑。
对普通人来说,选餐厅也要“货比三家”——不仅比菜品比价格,还比透明度,比回应速度,比服务的实在程度。对企业来说,不管品牌有多大,“信赖”是最难复制的资产,一旦折损,修复成本比一开始诚实做要多得多。
来源:旁观人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