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吉林广播电视台记者 张傲然:茭白和玉米差不多高,很多南方的朋友估计眼熟。因为茭白生长的过程中,田里需要全程有水,因此收茭白是个辛苦活儿,农民要长时间在水中手工采摘,拨开层层的外壳,才能获得里面的果实。
曾经荒凉的盐碱地,如何变成希望的田野?在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的一处农田里,可以找到盐碱地丰收的“密码”。
吉林广播电视台记者 张傲然:茭白和玉米差不多高,很多南方的朋友估计眼熟。因为茭白生长的过程中,田里需要全程有水,因此收茭白是个辛苦活儿,农民要长时间在水中手工采摘,拨开层层的外壳,才能获得里面的果实。
虽然辛苦,但收获也比较可观,一亩地能产出茭白4000斤,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能卖出一万多元。看到此刻满眼的绿色和丰收的景象,好像镇赉县并不像我们所说的是盐碱地集中分布区,这是因为我们的视角还不够高。
太空看农田
盐碱地“变身”大粮仓
这是几天前吉林一号卫星从50万米高空拍摄到的遥感影像,白色部分就是我们所说的盐碱地,几乎寸草不生,而且有的盐碱地分布平坦,有的所处低洼,因此镇赉县的盐碱地治理要因地制宜。比如把相对平坦的地块改成旱田,种植玉米大豆,相对低洼的地块改成水田,种植水稻和茭白。
两年前,当地在同时期拍摄的卫星图能看到,这处还是盐碱地,今年已经长出了庄稼。这一切的变化是从何而来?
高空看通渠
农田“喝上”地表水
通过空中的航拍画面能看到,成片的农田被大大小小的水渠连接起来。对于干旱少雨的吉林西部而言,想要治盐碱、种庄稼,首先要解决水源问题。我们距离最近的嫩江有60多公里,如何能利用上这些看得见却摸不着的水源?
“十四五”期间,吉林省持续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将江河湖水与区域中的湖泡和湿地相连,并通过水渠逐渐下引,这让农田喝上了地表水。
地面看作物
盐碱地上的“大食物观”
水的问题解决了,视角继续向下来到地面。盐碱地上究竟是怎么种出庄稼的?简单说,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以地适种”,通过施加改良剂不断地泡田洗田,降低土壤的盐碱度,让土地适应农作物的生长,比如玉米和水稻,都需要先改地再种植;另一种是“以种适地”,顾名思义就是种植耐盐碱品种,比如说燕麦和茭白,它们本身就具有耐盐碱性,不需要改良土地就可以种植。这一穴茭白差不多有十多株,它们的根系非常粗壮,在生长的过程中可以持续释放草酸,与土壤当中的盐碱中和,起到改良盐碱地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南方的茭白现在开始在北方探索种植的很重要原因。
除了这些农作物,当地还在盐碱地上养殖大闸蟹和小龙虾。在这片土地上,种植的作物就有数十种,它们共同组成了盐碱地上的“大食物观”。
地下看土壤
循环农业打造治碱“绿色样板”
这几年,当地还探索出了一种循环农业来治理盐碱的新方式。怎么个循环法?我们从田间地头的玉米说起,玉米进行发酵,可以生产出柠檬酸,这是生产加工食品的很重要的调味剂,而在生产柠檬酸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废弃物,废弃物再加工可以生产出液体的有机肥,一罐里差不多含有220克的有机质,可以提高土壤的地力和肥力。
同样变废为宝的,还有改良剂,它溶于水后产生的钙离子,可以置换土壤当中的钠离子,不断降低土壤盐碱度,起到改良盐碱地的作用,这就是取之于田、用之于田。
经过这么多年改良,镇赉县的盐碱土壤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视角继续向下,刚刚提到未治理的盐碱地严重的pH值达到10左右,农作物很难正常生长,而改良之后的土壤,pH值已经降到了8.2,效果非常明显。
截至目前,吉林省共改良盐碱地超200万亩,这些从盐碱地上多长出的庄稼,就是粮食稳产增产的底气所在。吉林省提出,到2030年粮食总产量突破1000亿斤。我们期待今年吉林省能有一个好的收成,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有越来越多的盐碱地能被开发利用出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东孚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