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批判的底线何在?—对童旭东诋毁《太极拳论》言论的全面驳斥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5 17:45 1

摘要:当一种文化经典被冠以 "狗屎不如的垃圾" 这样的污言秽语,当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文献被要求 "送进垃圾处理厂销毁",这种行为究竟是童旭东自诩的 "文化革新",还是对文化传承的公然破坏?童旭东在其文章中以 "去伪存真" 为幌子,行辱骂诋毁之实,不仅歪曲历史事

当一种文化经典被冠以 "狗屎不如的垃圾" 这样的污言秽语,当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文献被要求 "送进垃圾处理厂销毁",这种行为究竟是童旭东自诩的 "文化革新",还是对文化传承的公然破坏?童旭东在其文章中以 "去伪存真" 为幌子,行辱骂诋毁之实,不仅歪曲历史事实,更混淆了学术批判与恶意侮辱的法律边界。本文将从事实考据、法理分析和文化价值三个维度,系统揭露其言论中的谎言与谬误,明确文化保护的法律红线与道德底线。

一,历史事实的歪曲与学术逻辑的混乱

童旭东文章的核心手法是通过选择性裁剪史实、制造虚假对立来否定《太极拳论》的文化价值。他首先声称 "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编写的经典理论《拳意述真》中就没有这篇《太极拳论》",以此证明该文献并非"所有太极拳门派共同尊崇的理论经典"。这种论证方式存在明显的逻辑谬误 —— 以单一流派的理论选择否定整个文化谱系的共同认同,如同以禅宗不尊《道德经》为由否定道家经典的价值。事实上,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一脉将《太极拳论》奉为圭臬,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更亲自批注该文献,这些史实均被童旭东刻意回避。

关于陈氏太极拳首部经典《陈氏太极拳图说》未收录《太极拳论》的问题,需要置于具体历史语境中考察。陈鑫编纂该书时(1908 年完成),《太极拳论》的作者归属与文本流传尚处于争议阶段,且陈氏家族当时更侧重拳法技术图解而非理论阐发。童旭东将这种历史局限性曲解为"不认同",完全违背了文献学研究的基本规范。更值得注意的是,当代陈氏太极拳传人陈小旺、陈正雷等均在其著作中多次引用《太极拳论》的核心观点,充分说明该文献在陈氏流派中的实际影响。

在技法体系方面,童旭东强调孙氏太极拳"莫犯三害、遵循九要"的身法要求与《太极拳论》"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同,以此否定后者的普适性。这种对比本身就暴露了其学术认知的狭隘 —— 不同流派对同一理论的阐释差异,恰恰体现了文化传承的丰富性。孙禄堂在《拳意述真》中提出的"三回九转是一式"与《太极拳论》"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的修炼理念,本质上是对同一武学规律的不同表述,而非对立关系。童旭东将这种技术变体夸大为理论对立,实则是对武术传承"和而不同"特质的无知。

针对全球 4 亿太极拳习练者以《太极拳论》为理论指导的质疑,童旭东表现出对文化传播规律的无视。《世界太极拳发展报告 (2023—2024)》明确指出太极拳已传至 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一传播过程中,《太极拳论》作为理论根基的地位通过教练员培训、教材编写等形式得到确立。多数习练者虽未必直接阅读原文,但他们遵循的技法原则、养生理念均可追溯至此文献,这种文化影响的间接性岂能成为否定其价值的依据?正如多数《论语》读者未必通读原文,但无人能否认其对中华文化的塑造作用。

、实践检验的谎言与养生价值的曲解

童旭东试图从技击效果和养生功能两方面否定《太极拳论》,但其论证既缺乏史实支撑,又违背科学常识。他声 "凡推崇这篇《太极拳论》的门派,在民国时期历次全国性的徒手格斗比赛中都没有取得过任何突出的成绩",这一说法与历史事实严重不符。1928 年南京中央国术馆举办的全国国术考试中,杨式太极拳传人杨澄甫的弟子获得优等成绩;1933 年全国运动大会上,武式太极拳练习者在武术对抗项目中表现突出。这些史实均被童旭东刻意抹杀。

更关键的是,民国时期的武术比赛多侧重外家拳的竞技表现,与太极拳 "以柔克刚" 的技击理念存在本质差异。将特定赛事成绩作为评判太极拳理论价值的标准,如同用短跑比赛成绩否定马拉松训练方法,暴露了童旭东对武术本质的误解。《太极拳论》强调的 "四两拨千斤" 是对力学原理的精妙运用,这种理念在现代格斗术的借力技巧中仍被广泛借鉴,其技击价值早已超越时代局限得到验证。

在养生效果方面,童旭东列举杨班侯 (55 岁)、杨澄甫 (53 岁)、郝月如 (58 岁) 等人的寿命数据,试图证明《太极拳论》养生价值的虚无。这种论证存在双重谬误:一是无视民国时期中国人平均寿命仅 35 岁左右的历史背景,上述人物的寿命在当时已属长寿;二是混淆了个体健康状况与理论养生价值的关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太极拳练习对心血管功能、平衡能力和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益处,这些研究均以《太极拳论》的 "动静相宜" 理念为理论基础。童旭东对这些科学结论的无视,使其言论沦为单纯的情绪宣泄。

值得注意的是,童旭东一方面拒绝 "专文对这篇垃圾进行一次深入的批判",声称这种要求 "如同让笔者给你分析一番一滩沾满粪蛆的狗屎",另一方面又自诩掌握 "史实和事实"。这种自相矛盾的态度暴露了其所谓 "批判" 的本质 —— 不是基于学术考证的理性质疑,而是充满人身攻击的宗派偏见。真正的学术批判应当像孙禄堂在《拳意述真》中所做的那样,"以昔年所闻先辈之言,述之于书,俾学者得知其真意焉",而非用"粪蛆""狗屎"等侮辱性词汇进行人格贬低。

三,法律边界的践踏与文化责任的缺失

童旭东或许没有意识到,当他在公众号反复使用"垃圾""狗屎"等词汇辱骂《太极拳论》时,其行为已经越过了言论自由的法律边界,触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红线。该法第五条明确规定"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十七条进一步强调对非遗的保护义务。《太极拳论》作为太极拳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随太极拳整体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童旭东的诋毁行为已构成对这一法律的违反。

从民事法律角度看,童旭东对杨澄甫等非遗代表性人物的间接诽谤,违反《民法典》第1024 条关于名誉权保护的规定。即使这些武术家已去世,其名誉仍与公共利益紧密相关。北京市检察机关处理的类似案件显示,诋毁历史文化名人名誉可构成民事侵权,行为人需承担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等法律责任。童旭东将遵循《太极拳论》的流派污蔑为 "在狗屎上雕花",这种群体性侮辱行为已引发广泛公愤,具备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事实基础。

在网络治理层面,《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第六条明确禁止发布 "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内容。童旭东通过"武学与武道"公众号传播侮辱性言论,平台依据规定有权采取封禁账号等处置措施,这并非他所歪曲的"理亏词穷、色厉内荏",而是平台履行内容监管责任的法定要求。参考类似案例,2024 年某武术类公众号因发布辱骂性内容被依法封禁,充分说明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

童旭东试图将自己的行为类比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打倒孔家店",这种类比完全是对历史的误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的研究明确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批儒"主要集中于以'尊君'为中心的专制主义和以'三纲'为中心的封建礼教",并未否定孔子的历史价值,更未使用粗俗辱骂的方式。陈独秀曾明确表示"孔教为吾国历史上有力之学说,为吾人精神上无形统一人心之具,鄙人皆绝对承认之",这种理性批判与童旭东的恶意侮辱有着本质区别。

更危险的是,童旭东将文化批判与国家形象对立起来,声称批判《太极拳论》"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声誉"。这种说法完全违背事实 —— 太极拳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其全球传播已使《太极拳论》中的哲学思想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焦作市"共享太极共享健康" 活动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一带一路" 太极行吸引全球超百万人参与,这些事实都证明太极拳文化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作用。童旭东的辱骂言论向国际社会传递的不是"革故鼎新"的正能量,而是文化自轻自贱的负面形象。

四,文化传承的正道:在尊重中创新,在批判中传承

太极拳文化的生命力,恰恰体现在不同流派既保持特色又相互借鉴的包容性发展中。孙禄堂在《拳意述真》中强调形意、八卦、太极三派 "形式不同,其理则同;用法不一,其制人之中心,而取胜于人者则一也",这种开放心态与童旭东的宗派偏见形成鲜明对比。杨氏太极拳的舒展大方、陈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孙氏太极拳的中和圆活,都是对《太极拳论》"阴阳相济" 理念的丰富发展,而非童旭东所歪曲的 "在狗屎上雕花"。

真正的文化批判应当建立在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上。《太极拳论》作为历经数百年实践检验的理论文献,其"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等身法要诀,已被现代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所证实 —— 这些要领有助于维持脊柱自然生理曲度,提高动作的经济性和有效性。邯郸学院太极文化学院的学生在全国比赛中屡获金牌,其训练体系正是以《太极拳论》的核心思想为指导,这些实践成果比任何辱骂都更有说服力。

面对童旭东的恶意诋毁,武术界更应坚定文化自信,以积极行动守护非遗尊严。焦作市将太极拳纳入百余所学校课程体系,培养的教练员遍布海内外;全国已有 2000 余人获得太极拳高段位认证,这些都是对诋毁言论最有力的回击。同时,我们也呼吁相关部门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对童旭东的违法言论进行调查处理,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要求 "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传承",维护健康的文化生态。

文化的进步确实需要批判精神,但这种批判必须坚守法律底线和道德准则。正如孙禄堂在《拳意述真》序言中所言:"余深恐诸位先生之苦心精诣,久而淹没,故述之以公同好"。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当保持这种敬畏之心与责任意识,既不盲目崇古,也不肆意解构。《太极拳论》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其价值不需要通过辱骂其他流派来彰显,而应在全球 4 亿习练者的实践中不断焕发新生。

童旭东的言论提醒我们: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区分正常的学术争议与恶意的文化破坏,如何在创新发展中守护文化根脉,是每个文化传承者都必须面对的课题。法律会为文化遗产划出保护红线,历史会对文化破坏者作出公正评判,但最终决定太极拳文化命运的,是我们能否以理性态度对待传统、以开放心态推动创新、以坚定立场捍卫尊严。这,才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也是对文化传承最基本的责任。

来源:禅良聊太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