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查理・柯克站在犹他山谷大学的讲台上谈论枪支暴力时,谁也没有想到,真正的暴力,正潜伏在130米外的屋顶。
当查理・柯克站在犹他山谷大学的讲台上谈论枪支暴力时,谁也没有想到,真正的暴力,正潜伏在130米外的屋顶。
查理·柯克
一声枪响,子弹击穿了他的颈部。这位常年为拥枪权辩护、与特朗普关系紧密的保守派明星,最终倒在了枪支之下。
现实,有时比讽刺剧本更荒诞。
事件之后的美国,迅速陷入另一种撕裂。
特朗普下令全美降半旗,追授柯克“总统自由勋章”。
白宫为柯克降半旗
而众议院默哀仪式上,两党议员却爆发争吵,有人哀悼,有人指责对方煽动仇恨,连死亡都无法换来片刻的团结。
这并非偶然。
自2021年“国会山骚乱”以来,美国记录在案的政治暴力事件已超过300起。
国会山骚乱
仅2025年上半年,类似袭击就高达150起,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从特朗普遇袭未遂,到明尼苏达州议员夫妇家中遇袭,再到柯克当众遇刺。
暴力正像瘟疫一般,在美国政治土壤中加速蔓延。
为什么是美国?
研究指出四大病灶:民主制度衰退、社会深度撕裂、领袖煽动言论,以及枪支泛滥成灾。
它们交织成网,让极端思想轻易跨越红线,变成夺命的子弹。
极端组织也在推波助澜。
“骄傲男孩”与“安提法”,虽分属极右与极左,却共享同一种暴力逻辑:将对手“非人化”。
骄傲男孩
而社交媒体,则成了仇恨的“扩音器”。
算法偏爱煽动性内容,极端言论传播速度远超理性声音。
FBI不得不在报告中警告:社交媒体已成为激化暴力的关键推手。
比现实更荒诞的是人们的感知。
数据显示,真正支持政治谋杀的人不足2%,却有近三分之一美国人坚信“对方阵营支持杀人”。
这种错觉制造出庞大的“假想敌”,推动威胁、恐吓与攻击事件频发,它瞄准的不仅是政客,更是整个社会的安全感。
破解困局,是否有路可走?
专家们提出了几剂“药方”:首要的是,政治领袖必须跨越党派,一致、明确地谴责暴力。
正如英国学者乔尔・布舍尔所言:“所有暴力都应受到谴责,无论来自哪一方。”
其次,必须遏制社交媒体上的仇恨传播,限制煽动对立的算法。
而最根本的,是重建民众对制度的信任。
当人们相信系统能够回应诉求,才会选择选票而非子弹。
然而现状却是,越来越多美国人觉得“政府根本听不见我的声音”。
柯克案发现场,警方后来找到一支老式步枪,枪膛里留有一发子弹,弹壳上刻有文字,内容涉及“跨性别和反法西斯主义”,真相未明,标签却已贴满。
FBI悬赏10万美元缉凶,而社交媒体上,虚假信息早已泛滥:
有人错认凶手,有人散布阴谋,两派支持者隔空对骂,仿佛子弹从未击穿什么,也从未惊醒什么。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子弹无法解决分歧,只会加深仇恨的裂痕。
但当整个社会陷入“以暴制暴”的叙事循环,停下来,竟比扣下扳机还要艰难。
来源:笔杆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