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干翻茅台的寒武纪,是不是个骗子?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5 17:13 1

摘要:2024年12月24日,AI芯片龙头寒武纪股价盘中一度飙升至700元,市值直逼3000亿元,距“股王”贵州茅台仅一步之遥,成为A股市场上最耀眼的明星。这家2016年才成立,2020年刚刚上市的年轻公司,凭什么能让资本市场这么看好它?

2024年12月24日,AI芯片龙头寒武纪股价盘中一度飙升至700元,市值直逼3000亿元,距“股王”贵州茅台仅一步之遥,成为A股市场上最耀眼的明星。这家2016年才成立,2020年刚刚上市的年轻公司,凭什么能让资本市场这么看好它?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寒武纪到底是一家什么公司?

寒武纪科技是2016年成立的,创始人是来自江西的一对兄弟——哥哥陈云霁1983年出生,弟弟陈天石1985年出生,俩人都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陈天石专门研究人工智能算法,是搞软件思路;陈云霁则主攻计算机芯片,搞硬件核心。其实寒武纪早有“前身”,2008年中科院计算所就组建了一个10人的小团队,专门研究“处理器架构和人工智能怎么结合”,后来这个团队取名“寒武纪”,是想借地质学上“生命大爆发”的时代,比喻人工智能未来会迎来爆发式发展。

寒武纪这几年的发展,说起来就像一部精彩的创业故事。从一开始没人知道,到现在成了行业里的领头者,也就用了短短几年,就在AI芯片领域站稳了脚跟。2017年,寒武纪与华为合作,为其麒麟970芯片提供AI处理器IP,实现了人工智能芯片的第一次商用。之后,寒武纪陆续推出了思元系列云端智能芯片、边缘智能芯片和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产品广泛应用于互联网、金融、交通、能源等多个领域,为各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持。

2020年7月,寒武纪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AI芯片第一股”,开启了公司发展的新篇章。上市后,寒武纪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推出新产品,提升技术实力。2021年,寒武纪推出了思元290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性能大幅提升,进一步巩固了其在AI芯片市场的地位。

“寒武纪,是不是个骗子?”这个问题被反复讨论。咱们就通过几个关键问题,和大家一起分析。

一问,寒武纪长期亏损,为什么市值还这么高?

看寒武纪的财报,触目惊心的亏损数字确实令人担忧。从成立以来,寒武纪的营收规模虽然逐年增长,但其净利润却始终为负。但同时,市场曾给予它极高的估值,峰值时超过1000亿元。那么,为什么这样一家长期亏损的公司,市值却能高达几千亿元呢?

首先,寒武纪把大量钱投到了研发上,这为它未来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前几年,受行业周期波动和研发投入大的影响,寒武纪日子不好过,2020到2023年这四年,一共赔了40多亿元。面对这种情况,不少人开始怀疑这家年轻公司能不能撑下去。但寒武纪没退缩,选择了一条最难走却最正确的路——接着砸钱搞研发,死磕技术创新。

转机出现在2024年四季度到2025年一季度。当时美国不让英伟达的A100芯片卖到中国,这给了寒武纪一个机会。它马上推出了性能大幅提升的思元590芯片,这款芯片能支持国内所有主流的大模型,一下子就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实际测试数据显示,思元系列芯片的算力能达到256TOPS,不管是智能城市建设,还是自动驾驶研发,都能很好地适配。而且它用了“存算一体”的设计,energy效率比之前提升了10倍,现在已经用在华为云的AI推理业务上了。

这些技术突破背后,是寒武纪一直没断过的高研发投入。2025年上半年,它花在研发上的钱占营业收入的15.85%,投入力度依然很大。虽然现在投钱搞研发导致短期赔钱,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投入会变成技术优势和产品竞争力,以后肯定能给公司带来可观的回报。

更重要的是,寒武纪代表了中国在AI芯片领域自主研发的希望。现在半导体行业是国际竞争的焦点,谁能掌握核心技术谁就有主动权,市场愿意为这种“战略价值”多花钱。而且寒武纪的创始人团队来自中科院计算所,有自己研发的指令集架构和芯片架构,这种“根正苗红”的自主技术,在国产替代的大趋势下特别珍贵。也正因如此,寒武纪凭借本土化优势和技术实力,在国内市场占据了重要位置。

公司发展得快,创始人陈天石的财富也跟着涨。2025年3月27日,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5胡润全球富豪榜》里,陈天石有870亿元人民币的财富,排到了第195位。而在2024年10月的《2024年胡润百富榜》里,他就凭着320亿元的身家成了南昌首富。到8月26日收盘时,寒武纪总市值达到了5560亿元,根据十大流通股东的信息,陈天石直接持有公司28.57%的股份,这部分股份对应的市值差不多有1588.56亿元。他的财富和公司市值一起增长,也从侧面说明市场认可寒武纪的发展潜力。

二问,寒武纪的存货数据是否存在造假?

2025年半年报里,寒武纪的存货数据成了市场讨论的焦点——期末存货高达26.90亿元,比期初增长了51.64%,这个数字几乎和公司上半年的总营收差不多。看着这么高的存货,有人开始怀疑:这数据是不是造假了?毕竟存货金额大、增长快,很容易让人心里打鼓。

先说说让人怀疑“造假”的几个关键点,这些地方确实容易让人多想。

第一个疑点是“高存货”和“行业风险”有点矛盾。AI芯片这行有个大问题,就是技术更新太快,芯片很容易过时,一旦过时,存货就会快速贬值。就像英伟达出了H100芯片后,之前很火的A100芯片,在二手市场上价格半年就跌了40%。而寒武纪26.9亿元的存货里,有15.31亿元是“委托加工物资”,也就是已经交给代工厂生产,但还没完工的芯片。要知道,寒武纪是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的Fabless企业(自己设计芯片,生产靠代工厂),它的代工厂主要是台积电这类外部厂商,供应链本身就有不确定性。按常理说,这种情况下应该更小心控制在制品的规模,避免供应链出问题导致存货堆在手里。可它反而有这么多委托加工物资,难免让人怀疑:是不是故意虚增这部分物资,把存货规模做大,让人觉得公司“订单多、产能足”,其实是装出来的样子?

第二个疑点是存货周转效率不太正常。2024年寒武纪的存货周转率大概是0.6次,意思是把所有存货卖完得花2年时间;而国内同行华为昇腾的存货周转率约1.2次,国际巨头英伟达更是高达3.5次,比寒武纪快多了。到了2025年上半年,寒武纪存货又增长了51.64%,可营收增速只有65.56%(2024年上半年营收17.5亿元,2025年上半年28.81亿元),存货增速和营收增速几乎持平,没看到“营收比存货涨得快”的好转迹象。一般来说,企业多备货是为了应对接下来“营收大幅增长”,可寒武纪存货周转一直比行业慢,营收涨了,周转效率也没跟上,这就让人疑惑:多出来的存货真的是为了备货吗?还是为了虚增资产,掩盖营收其实没那么好的真相?

第三个疑点是研发投入和存货规模不匹配。2025年上半年,寒武纪研发投入才4.56亿元,比去年同期只多了2.01%,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更是从去年同期的690.85%一下子降到15.85%。要知道,AI芯片的存货值不值钱,全看技术够不够先进。如果研发投入跟不上,手里的存货很快就会因为技术落后而掉价。比如寒武纪的主力产品思元590,虽然能和英伟达的A100对标,可2025年二季度英伟达已经推出了H200芯片,算力比之前提升了40%,而寒武纪至今没说新一代芯片的研发进展。一边是大量存货,一边是研发投入少、新技术没动静,这就让人担心:这些存货是不是用旧技术做的芯片,却按新技术的价格算价值,故意把存货价值抬高了?

不过,也有一些客观情况能说明寒武纪的存货数据是合理的,不能光盯着疑点下结论。

第一,存货的变动和“市场窗口期”是吻合的。2024年四季度到2025年一季度,美国对英伟达A100、H100芯片的禁售政策变严了,国内的百度、阿里这些搞大模型的企业面临“算力不够用”的问题,只能赶紧找国产芯片替代——这正好给了寒武纪思元590芯片机会。从数据能看出来,2024年末到2025年一季度,它的存货从17.7亿元涨到27.5亿元,预付款从7.7亿元涨到9.5亿元,“存货+预付款”从25亿元涨到37亿元。这个时候多备货,是为了抓住“国内算力需求爆发”的机会,属于企业正常的“抢产能、锁订单”操作。到了2025年二季度,国内算力缺口暂时缓解,它的存货又降到26.9亿元,预付款降到8.3亿元,数据跟着市场变化调整,符合业务逻辑,不像是故意造假。

第二,委托加工物资是能验证的。寒武纪15.31亿元的委托加工物资不是“编出来的资产”。Fabless企业找代工厂生产,得签正式协议,代工厂还会出具“生产进度单”“物料领用记录”这些凭证,这些都能通过查代工厂的流水、生产排期间接核实。而且行业里有规矩,台积电这种大代工厂对客户的在制品管理很严格,不会冒着巨大的法律风险配合企业虚增委托加工物资。另外,2025年二季度寒武纪存货比一季度少了0.6亿元,这也符合“委托加工物资完工后变成产成品,再通过销售结转成本”的正常流程,没有出现“只增不减”的奇怪情况。

第三,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得比较谨慎。根据财报,2025年上半年寒武纪计提了1.2亿元的存货跌价准备,占存货总额的4.46%。而AI芯片行业平均的跌价准备比例大概是3%(因为AI芯片技术迭代快,跌价比例本来就比传统芯片高)。寒武纪的计提比例比行业平均高,说明公司已经考虑到“存货可能贬值”的风险,不是盲目乐观不提跌价。对比那些造假的企业,比如当年瑞幸咖啡虚增收入时,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比例才0.5%,明显是少提甚至不提。这么看,寒武纪在存货核算上没明显违规,态度还是比较务实的。

所以,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寒武纪的存货数据是造假的,它的存货变动能找到合理的业务理由。

三问,市场很好奇,寒武纪的产品卖给谁了?

随着寒武纪股价和市值一路走高,还有个问题被大家反复问起:它卖的芯片,到底都卖给谁了?毕竟产品 “有买家、有真实需求”,才是公司能持续发展的根本。其实从公开信息和业务布局来看,寒武纪的客户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跟着公司发展和市场需求在变。

首先是互联网大厂,这是近几年寒武纪最核心的客户群体。2024 年思元 590 芯片一推出,国内那些搞大模型、需要强算力的互联网公司,几乎都成了它的常客。为啥?因为美国不让英伟达的 A100、H100 芯片卖到中国,这些大厂急着找国产芯片替代,而思元 590 刚好能支持国内所有主流大模型,简直是 “及时雨”。

有数据能证明这一点:某头部互联网公司新上线的千亿参数大模型,70% 的算力都靠寒武纪的芯片撑着;2024 年寒武纪云端芯片的业务占比,从之前的 13% 一下子冲到 99%,这背后几乎全是互联网大厂的订单在撑着。像阿里云、浪潮这些企业,不仅单次采购量不小,合作订单都排到第二年了 —— 要是产品没真用、没需求,这些大厂不可能愿意提前下单等着。

其次是政府及事业单位,这是寒武纪早期的 “基本盘” 客户,就算现在,也还占着不小的份额。比如地方政府主导的算力中心、智慧城市项目,还有科研机构的AI研发需求,都会采购寒武纪的芯片或智能计算集群。2024 年寒武纪 11.74 亿元的营收里,超过 60% 都来自这类订单。不过随着商业客户的拓展,政府类订单的占比正在慢慢下降,这也是公司从 “靠政策吃饭” 转向 “靠市场说话” 的信号。

不过这类订单有个特点:“稳但不赚”。能保证公司短期有稳定收入,但项目周期特别长,平均要 18 到 24 个月才能做完,钱回得也慢,账期通常要 6 到 12 个月,而且毛利率大概只有 35%,比互联网大厂订单的 50% 差了不少。好在现在随着商业客户越来越多,政府订单的占比正在慢慢降,这也是公司从 “靠政策吃饭” 转向 “靠市场说话” 的信号。

还有一类是行业解决方案合作伙伴,主要覆盖金融、交通、能源这些传统行业。虽然现在贡献的营收不算多,但未来潜力不小。比如金融机构用寒武纪的芯片做智能风控、量化交易,能更快处理海量数据;交通领域的智能交通系统、自动驾驶测试平台,会买它的边缘智能芯片,满足户外场景的算力需求;能源行业的电网调度、能源监测,也需要 AI 算力来优化效率,减少浪费。

最后还有生态合作企业,主要是和它一起做“芯片+下游产品”的伙伴。这些不是直接买芯片的客户,却是帮寒武纪 “扩圈子” 的重要伙伴。比如服务器厂商,会把寒武纪的芯片装到 AI 服务器里,再卖给终端客户;AI 软件公司会基于寒武纪的 Cambricon Neuware 软件平台,开发适合行业的应用,间接带动芯片销售。

华为云就是典型的例子,寒武纪的芯片会用在华为云的 AI 推理业务上 —— 华为云需要国产算力撑场面,寒武纪则能借着华为的渠道,触达更多没直接合作过的终端用户。虽然这类合作不直接算营收,但能让更多人用上寒武纪的产品,慢慢积累口碑,对长期发展很有帮助。

四问,寒武纪的技术实力到底是真是假?

有人说寒武纪是“只靠PPT吹芯片”,也有人觉得它的技术在国内是顶尖的。到底谁说得对呢?

从技术成果来看,寒武纪确实一直在踏踏实实干AI芯片研发,手里有不少核心技术和专利。早年间,2014年创始人陈天石和陈云霁兄弟发表了一篇论文,第一次提出了“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架构”。用这种架构做出来的处理器,比传统的CPUenergy效率高100倍,解决了通用处理器在处理AI任务时效率低的难题,这一成果还被《科学》杂志评价为“除了硅谷之外,最有颠覆性的进展”。

现在,寒武纪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全栈技术能力”上。简单说,就是从底层的芯片架构、指令集,到上层的软件平台,它都能自己研发。它有自己开发的处理器架构和指令集,还有一个统一的软件平台叫CambriconNeuware。这跟英伟达的CUDA生态有点像,但更符合国内企业的需求,用起来更顺手。

它的“思元”系列芯片,在架构设计和制造工艺上都很先进,算力和energy效率表现都不错。比如思元590芯片,是基于寒武纪自己研发的第五代智能处理器架构(MTArch®5)做的,专门针对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任务做了优化。这款芯片常被拿来和英伟达的A100对比,根据百度内部的测试结果,思元590能支持绝大多数主流大模型,在不同模型上的性能表现不一样:有的模型训练性能和A100很接近,有的能达到A100的50%左右,整体来看,性能大概是A100的80%。也正是因为这款芯片,寒武纪2024年来自云端芯片的收入一下子增长了1188%,翻了十多倍。

而且资本市场也看好寒武纪的未来。在人工智能时代,AI芯片就像基础设施一样重要,市场潜力特别大。性能提升了,市场自然就认可了。现在寒武纪的客户也变了,以前主要靠政府项目,现在更多是市场上的企业主动找它合作。2024年,它来自云端芯片的业务占比从之前的13%一下子涨到了99%,和阿里云、浪潮这些大公司的合作订单都排到明年了。有一家头部互联网公司新上线的千亿参数大模型,70%的算力都是靠寒武纪提供的。

伯恩斯坦研究院发布的《2025中国AI芯片行业大报告》里有组数据:2024年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是210亿美元,到2025年就涨到380亿美元;国产芯片的销售额从60亿涨到160亿,占市场的比例从29%提到42%,增长速度是112%,差不多是国外芯片的3倍。寒武纪的芯片出货量也从2024年的2万片涨到2025年的15万片,增长幅度特别惊人。这些数字都说明,国产芯片不再是只喊口号,而是真真切切地抢占了市场份额。作为国内AI芯片领域的领头企业,寒武纪有领先的技术和产品,以后定能在竞争中突出重围,实现盈利。

那么最后,寒武纪科技是不是骗子公司呢,大家怎么看?

来源:资本时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