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8年冬天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红手印,签下一纸土地包干协议。那一年全国人均GDP只有385元,还不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1978年冬天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红手印,签下一纸土地包干协议。那一年全国人均GDP只有385元,还不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没人会想到这个看似简单的举动,成为中国第一波财富潮的起点,也揭开了中国40年财富增长的底层逻辑:哪里有增长,哪里就有财富。
回看过去这四十多年,中国经历了6波财富浪潮,每一波都不是天降馅饼,而是改革释放活力后,人们顺势而为的结果,普通人不是旁观者,而是亲历者、推动者,甚至是受益者。
1978年,小岗村的“包产到户”是一次冒险,那时候分田是违法的,农民要冒坐牢的风险,当时的协议中甚至写明了:如果有人因为分田被抓,其余人要帮他养大孩子。
但就是这一纸协议,让小岗村在1979年迎来大丰收,当年的产量,等于1955年到1970年这15年的总和。
到1983年,全国90%以上的耕地已承包到户,农民干多干少、收成好坏,开始直接与收入挂钩,激发了沉睡的生产力。
这波改革解决了农村吃饭问题,还释放出大量剩余劳动力,为乡镇企业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从1978年到1988年,中国的乡镇企业从150万个增长到1890万个,农村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3.5倍,这是财富潮的第二波。
很多人不知道,这波潮的主力不是国企职工,而是农民。
比如江苏、浙江、山东一带,村村都有小作坊,做服装、做电器、做五金,农民不再只是种地,也开始办厂、做生意、招工人,
这波浪潮中很多民营企业起家,最后成长为后来的中型甚至大型企业,虽然也有失败的案例,但这正是渐进式改革的意义——先试错,再推广。
1980年浙江海盐县衬衫厂的厂长步鑫生推行计件工资制,让工人干多干少不再一个样,这是“联产承包”思维第一次应用于工厂生产。
仅仅三年这家原本亏损的小厂实现扭亏为盈,还把衬衫卖到了全国各地,人民日报为此发表文章,称他为“有独创精神的厂长”。
这波改革让人们意识到,效率可以被激励,财富可以被创造。
虽然1988年步鑫生因盲目扩张导致企业再次亏损,但他的改革探索,为后来的国企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实验模板。
1992年有一个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明确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全国上下再次掀起改革热潮。
这一年之后,大量下海经商的人开始出现,股份制改造、私营企业合法化、个体户兴起,市场经济的土壤逐渐成型,民营企业从边缘走向主流。
这一阶段很多人通过开厂、开店、做批发生意实现了原始积累,以温州为代表的“皮鞋大王”“打火机大王”层出不穷,抓住这波潮的人很多实现了财富逆袭。
中国2001年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这标志着中国深度融入全球市场,从这年开始,外资大量进入,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2001到2011年中国吸引了超过7000亿美元的外资,惠普、戴尔、耐克、苹果等公司在中国设立代工厂,成千上万的普通人通过进厂打工、做配套、搞外贸,参与到全球分工中。
虽然利润链上游掌握在国外品牌手里,但中国制造为大量普通人提供了稳定就业和收入来源,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这波财富潮改变了无数家庭的命运。
2010年后,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互联网经济进入爆发期,从淘宝到微信,从拼多多到抖音,平台经济成为新主角。
这一波,普通人通过电商、微商、内容创作、直播带货等方式实现了收入增长,杭州、广州、成都等城市成为“网红经济”重镇。
虽然平台垄断、流量红利减退等问题也逐渐显现,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波浪潮让大量草根有了低门槛参与经济活动的机会。
那么,现在还有机会吗?
这个问题回到文章一开始:增长在哪里,财富就在哪里。
如果说过去40年是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增长红利,那么现在的新增长点可能来自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内需驱动,比如新能源、国产替代、大模型、乡村振兴等。
抓住财富潮的关键,从来不是站在风口上等,而是站在增长的方向上走,正如1978年小岗村农民所做的,不要等待政策变化,要自己先动手。
来源:龙医生讲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