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嫌疑人泰勒·罗宾森,一个22岁的犹他州居民,他的生活轨迹看起来再普通不过:曾是犹他州立大学的学生,尽管只读了一个学期,家人住在华盛顿市一栋价值约60万美元的六居室住宅里,距离案发地约260英里。这是一个标准的中产阶级家庭。
一颗子弹,三重断裂!当美国保守派领袖查理·柯克在犹他谷大学被枪杀,一场长达33小时的追捕,最终由一个父亲来收尾。
这个枪杀特朗普盟友的小伙,年仅22岁,他被自己的父亲亲自送上了法庭,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位父亲还是一个资深警官。
这场枪杀所带来的影响,或许远不止政坛。
嫌疑人泰勒·罗宾森,一个22岁的犹他州居民,他的生活轨迹看起来再普通不过:曾是犹他州立大学的学生,尽管只读了一个学期,家人住在华盛顿市一栋价值约60万美元的六居室住宅里,距离案发地约260英里。这是一个标准的中产阶级家庭。
他的母亲在一家为残障人士提供服务的公司工作,父亲则是华盛顿县警长办公室的一名资深警官,社交媒体上或许还留存着他们家庭温馨的合影,然而,表象之下,暗流早已汹涌。
在罗宾森的世界里,政治立场近年来变得日益激进,他私下对家人表达过对查理·柯克的看法,直言其“充满仇恨且散播仇恨”,而这种强烈的憎恶,最终在一个星期三的上午,转化成了致命的行动。
他击杀了查理·柯克。
而最撕裂的一幕,发生在枪响之后。当罗宾森向亲属暗示自己对枪击案负责时,他的父亲面临了一个终极的伦理困境,一面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另一面是自己恪守了27年的执法誓言。
最终他没有选择包庇。
他通过一位朋友、一位牧师,最终联系到了一名美国法警,将儿子的坦白公之于众,并且,他亲自控制住了自己的儿子,等待当局的到来。
案件调查人员在现场找到的物证,让这场谋杀显得既惊悚又荒诞,那支包裹在毛巾里的老式步枪旁边,散落着弹壳和未发射的子弹。而子弹上的刻字,成了通往凶手内心世界的诡异入口。
“嘿法西斯!接住(子弹)!”——这是赤裸裸的政治宣判。“注意凸起,OWO,这是什么?”——这源自网络亚文化,一种将一切都“萌化”、去严肃化的表达。“Ciao,Bella”——这句意大利语,则来自一部热门电视剧的口号。
政治口号、网络黑话、流行文化、人身攻击,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元素,被一并刻在了杀人凶器上。
再看罗宾森的行动,显然不是一时冲动。监控显示,他在案发前约四小时就已驾车抵达校园附近。上午11时52分,他出现在校区,穿着黑色长袖上衣,上面还有疑似美国国旗的图案——这与他被捕时的衣着完全一致。
他在平台的聊天记录,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点,他在那里讨论过作案手法,甚至包括作案后如何更换衣物,整个行凶过程,从潜伏、射击,到从校园建筑屋顶跳下、穿过街道、逃入树林,都充满了精心策划的“表演”性质。子弹上的刻字,就是他留给世界的剧本说明,等待着被发现和解读。
而查理·柯克的死亡,迅速激起两股截然相反的滔天巨浪。事件发生后,总统特朗普第一时间确认了嫌疑人被拘留的消息,并毫不犹豫地表态,希望枪手被判处死刑,他将柯克誉为“他这一代的巨人”、“自由的捍卫者”,并决定追授其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平民的最高荣誉。
战争部长赫格塞斯甚至将柯克与九一一事件的逝者并列,副总统万斯亲自陪同柯克的遗孀,护送其灵柩返回凤凰城。
这起孤立的暴力事件,被迅速“符号化”了。
纽约市长亚当斯,同样将刺杀柯克的“仇恨”与九一一恐袭的“仇恨”相提并论,但他呼吁的是超越党派的反思。而特朗普的言论则从最初痛斥“激进左翼”,微妙地转为呼吁以非暴力方式回应。民主党人则抓住机会,再次大声疾呼通过枪支管制法案。
泰勒·罗宾森扣下的扳机,回响不绝,当一个父亲的职业伦理与家庭亲情激烈冲突,当网络迷因可以被刻上子弹,当一场国殇可以被用来装点一场政治葬礼,我们看到的,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案件。如果不去正视这些深层问题,查理·柯克的悲剧,恐怕不会是终点,而仅仅是更多类似悲剧的序幕。
来源:采风百晓生